戰國時,有一次齊宣王請求孟子講述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孟子回答說:
“孔子的學生只學仁、義、道、德,從來沒聽說過以武力稱霸的事,所以我不會講。
不過,如果大王愿意聽有關‘王道’的事,我會盡力講好的。”齊宣王說:“您講一統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統一天下。”齊宣王笑了,說:“哪有這么簡單的事,何況,同情心與統一天下又沒有關系。”孟子接著說:“我聽人說,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大王看見了,就問去哪里。那人說,準備殺牛用它的血祭鐘。你就叫那人把牛給放了,并說:‘牛又沒有罪,為什么要殺它呢?我不愿看到它被殺時那可憐的樣子。’那人說:‘那祭鐘怎么辦呢?’大王就叫他用一只羊代替。由此可見,大王是有同情心的,正因為有同情心,才會愛護老百姓,愛護老百姓國家就會強大。”
齊宣王聽了,摸著頭說:“現在想來,真有些不能理解,齊國雖小,也不至于連一頭牛都沒有,難怪老百姓說我吝嗇。”
孟子說:“這沒有什么奇怪的,只是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情意。表面看,牛和羊都是死,大與小又有什么區別,但實質上卻不同了。”齊宣王說:“我這種心情與王道有什么關系呢?”孟子回答道:“如果有人向大王報告:我的力量能舉三千斤,卻拿不動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鳥獸的細毛,卻看不清眼前的一車子柴火。 大王相信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肯定不信。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應該把同情心擴大到全國,這是大王能做到的。”
齊宣王最后說:“您說了這么多,但我還是不喜歡王道。”
天無二日
“天無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比喻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
此典出自《漢書·高帝紀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劉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有一次回櫟陽看望他的父親。他五天拜見父親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順。父親的家令勸告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卻是一國之主;你雖然是皇帝的父親,卻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這樣做,就會使皇帝的威信很難樹立起來。”從那以后,劉邦再來拜見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拿著掃帚,直往后退,以示對劉邦的恭敬。劉邦大吃一驚,馬上彎下身扶住父親。父親說:“皇帝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主,怎能因為我破壞了天下應有的法度!”為此,劉邦十分贊賞家令說的那番話,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不久,劉邦發下一道詔書,尊稱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網開三面
“網開三面”
的本來意思是說,將捕捉禽獸的網打開三面。后來,人們用“網開三面”比喻對罪犯或敵人從寬處理。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
‘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人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我國商族第十四代的首領叫湯,他滅掉夏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
湯是一個仁德的人。有一次,湯外出,看見有一個捕鳥獸的人在野地里四面張網,并禱告說:“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上走來的,從四面八方來的,都落到我的網里吧。”湯說:“唉,這樣鳥獸不就都被捉光了!”
他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的網,并讓那個捕鳥獸的人重新禱告說:“想去左邊的去左邊,想去右邊的去右邊,只有那些不聽從命令的,才落到網中來吧!”諸侯們聽到這個故事,稱贊他說:“湯真是太善良了,他的仁德施及禽獸了。”結果,有40個諸侯歸順了他。
為鴉伸冤
“為鴉伸冤”這個典故比喻那些能夠體察民間疾苦、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為百姓申冤昭雪的人的戰斗精神。
此典出自《北夢瑣言》:“唐溫璋為京兆尹,勇于殺戮,京邑憚之。一日,聞挽鈴聲,俾看架下,不見有人。凡三度挽掣,乃見鴉一只。君曰:‘是必有人探其雛而訴冤也。’命吏隨鴉所在捕之。其鴉盤旋,引吏至城外樹間,果有人探其雛,尚憩樹下。
吏乃執之送府。以禽鳥訴冤,事異于常,乃斃捕雛者而報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唐代溫璋做京兆尹的時候,執法一絲不茍,毫不留情地處死那些作惡多端的罪犯,所以,京城的不法之徒都非常害怕他。
一天,忽然聽到懸鈴的響聲,溫璋立即派人查看,在鈴架下四處張望,也不見有人。
這樣一共聽到三次鈴響,才發現是只烏鴉。京兆尹溫璋說:“這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小烏鴉,它是來申訴冤枉的。”說完,便命令差役跟隨烏鴉到烏鴉巢所在的地方拘捕掏小烏鴉的人。那只烏鴉引領差役來到城外的一片樹林子里,果然有人掏了小烏鴉,還在樹下休息呢,差役便將他捉拿回官府。溫璋認為禽鳥訴冤的事不同尋常,就下令打死那個掏小烏鴉的人,為烏鴉伸了冤,報了仇。
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像烏鴉一樣暫時聚集在一起的群體。人們用它比喻無組織、無紀律的人群。
此典出自《漢書·耿弇傳》:“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谷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復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公元8年,王莽大敗西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他的這個行動,遭到漢宗室豪強集團的武力反抗。劉秀等人起兵以后,懦弱無能的劉玄被擁立為皇帝,號稱更始帝。
當時,豪強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欺騙天下輿論,在邯鄲起兵。
扶風茂陵人耿弇(字伯昭)辭別父親耿況,前去投奔更始帝劉玄,以便自己能有一個好前程。跟著他一起去的官吏孫倉、衛包在路上對耿弇說:“劉子輿是漢成帝的兒子,投奔他是名正言順。如今反而不去投奔他,我們千里迢迢往哪里去呢?”耿弇嚴肅地說:“劉子輿不過是一個下賤的賊,總有一天要成為階下囚。我到長安以后,調用國家派駐在漁陽、上谷的兵馬,迅速出兵太原、代郡,十幾天后,回來后派出突擊敵軍的騎兵,踐踏這些像烏鴉一樣暫時聚合在一起的敵人軍團,就如同摧毀、折斷干枯而腐朽的木枝似的那樣容易。我看你們二人不知何去何從,滅族之禍就為期不遠了。”后來,孫倉、衛包二人沒有聽從耿弇的勸告,投奔王郎去了。
先斬后奏
“先斬后奏”指的是先采取果斷的行動,然后再向上報告。也可用來泛指事前不報告,迫使上級承認既定的事實。
此典出自《竇娥冤》第四折:“老夫廉能清正,節操堅剛,謝圣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敕賜勢劍、金牌,體察濫官、污吏,容老夫先斬后奏。”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在晚年寫了一部著名的戲——《竇娥冤》。劇情梗概是:善良的貧家女子竇娥三歲喪母,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為了償還欠下的債務和換取上京趕考的路費,把女兒送到蔡婆婆家里去做童養媳。十年后,竇娥的丈夫不幸早死,于是她就和蔡婆婆兩個相依為命過著守寡的日子。地痞張驢兒和他的父親垂涎欲滴地窺伺著這兩個寡婦。張驢兒本來想毒死蔡婆婆,結果卻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他反而誣陷竇娥,逼迫她順從。
官府斷案不明,斬殺了竇娥。后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了大官,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污吏,回到離別十六年的家鄉,終于替女兒昭雪了冤案。
竇天章是朝廷命官,深受皇帝信任。在戲中竇天章有這樣一段獨白:
“老夫我為官廉潔清正,情操堅強、剛直,皇上憐愛我,叫我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職務,四處審訊囚犯,查閱案卷,賜給我象征權勢的寶劍和金牌,讓我監察貪官污吏,并允許我先斬后奏。”
“先斬后奏”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
有天沒日
這則典故以幽默的筆觸、犀利的語言,揭露了衙門公堂殘害人民的本質。
“有天沒日頭的所在”這個警句,是百姓覺醒的語言,它大膽而機智地揭露了黑暗的統治,從而概括出整個封建王朝的兇殘本質。
此典出自《笑得好》。
夏天天氣炎熱,幾個長官在一起商議公事,偶然談到天氣太熱,不知道去哪里乘涼。有的說某處花園水上走廊特別涼快,有的說某寺院的大殿特別涼快。旁邊的許多百姓齊聲說:“各位老爺想要涼快,不如去衙門的公堂上,那里最涼快了。”眾長官詫異地問為什么,百姓們回答道:“那里是沒有日頭照耀的地方,怎么會不涼快呢!”
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比喻訂立法律,相互遵守。
此典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曰,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秦二世荒淫殘暴,寵信趙高,陷害忠良,以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不久后,江東項羽、豐沛劉邦也舉起義師,擁立楚王孫心為懷王,建都盱眙。這時楚軍上將軍為宋義,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劉邦則自領豐沛起兵的軍隊,隸屬于楚懷王。不久,劉邦封為沛公。
楚軍立志要滅秦,必先占據關中之地(函谷關以西,今陜西等地)。楚懷王這日登殿,問殿前諸將,誰愿進取關中?項羽、劉邦,都表示愿意前往。楚懷王說:“誰先進入關中,誰即為關中王。”項羽、劉邦整軍出發,項羽從北路進發,劉邦從西路進軍。
劉邦兵進關中,接連打了幾個勝仗,被秦朝的暴政所殘害的秦地人民在,楚軍進關時,簞食壺漿,夾道相迎。秦軍望風而逃,劉邦直撲咸陽城下,秦二世、趙高等人,驚駭不已。
趙高殺了秦二世,立秦王嬰,想與楚軍和好。但秦王嬰又殺了趙高,素車白馬,出城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入咸陽,就留戀皇宮的舒適,不愿出皇宮。這位泗上亭長出身的劉沛公,布衣時代,貪酒好色,進入宮廷后,就只顧享受榮華富貴,全然忘記了自己的使命。
樊噲進宮勸他離去,他不聽。張良又進宮勸說:“秦皇無道,天下大亂,你才能兵進咸陽,為的是替天下掃除殘賊。你剛到了咸陽,就安于宮室犬馬,醇酒婦人之樂,這豈不是助紂為虐?”劉邦大悟,遂出宮回至霸上,召集關中豪杰開會,約法三章:一、殺人者死。二、傷人及盜抵罪。
三、馀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堵如故。
劉邦對大家說:“我這次出關,是為父老鄉親們除害,不是來攻打父老鄉親們的,請你們放心。我不住在咸陽宮中,回到霸上行轅,為的是等待山東六國諸侯會師咸陽,再定約束。”
秦國父老鄉親們大喜,回家之后,牽著牛羊,抬著酒食,去慰勞劉邦的軍士。劉邦不接受,婉轉地對父老們說:“我們軍中有的是軍糧,不能接受你們的酒食,但我們非常感謝你們的盛情,如果我們吃了你們的東西,花費了你們的錢食,就違背我們進關拯救你們的初衷了,東西請你們帶回,心意我們領了。”
這和秦軍搜括民脂民膏唯恐不盡的行為,完全相反。關中百姓奔走相告:“如果劉沛公不回關東,在我們關中做秦王,我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劉邦入關,與民約法三章,立刻就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罪不容誅
“罪不容誅”表示處以死刑也抵不過所犯的罪惡,用來形容罪大惡極。
此典出自《孟子·離婁十》:“罪不容于死。”
有人去見孟子,希望他談談對冉求的看法。孟子說:“冉求做季康子的家臣,不但不施仁政,反而把田稅增加了一倍,孔子都不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可談的呢?”來見孟子的人又問:“冉求為季康子搜刮錢財都被孔子所唾棄,那么,那些幫助君主打仗的人又該如何看待呢?”孟子面有怒色地說:“那些好戰的人們為了爭奪土地,爭奪城池,不知殺死了多少人啊!
這種人啊,真是‘罪不容于死’(意思是:
就是處他們的死刑,也抵不過他們犯下的罪)。”來見孟子的人說:“您說得非常正確,可是誰來處他們的死刑呢?”孟子聽后默然不語,無言以對。
作法自斃
“作法自斃”是說立法的人因自己觸犯法律,而自受其害;比喻自作自受。
此典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戰國時,秦孝公為了進一步改革政制,使秦國更加強盛,決定變法,并任用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商鞅為宰相,制訂和執行新法。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一、編定戶籍,加強內部管理。二、一個戶主如有兩個兒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生產維持生活,防止一家人互相依賴。三、全國百姓都要努力耕耘和紡織,如超過一般人的生產量,可免除徭役,以增強秦國的經濟力量。四、重新規定爵位,獎勵對外作戰有功的人。五、凡是沒有軍功的貴族,都廢除他們原來的爵位,取消貴族世襲的權利。六、普遍建立以縣為單位的行政制度。七、廢除井田制,準許土地自由買賣。
八、統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變法內容,完全符合當時秦國生產發展和軍事擴張的要求,因此不到十幾年,秦國實力更強盛。但由于這一變法得罪了一些貴族,所以在秦孝公死后,一些反對變法的人便到秦惠王跟前誣告商鞅造反,又由于惠王以前曾與商鞅不和,便下令捉拿他。
商鞅被逼逃亡至關下,想在客棧休息一下,客棧主人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的法律,凡客棧的主人不去驗明客人身份而收容他的,處以死刑。”商鞅聽了嘆道:
“想不到為法的弊端,竟到了這個地步!”說完,他繼續逃亡到魏國去。
做賊心虛
“做賊心虛”指出了“為盜者”一個致命弱點,說明一個人只要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總是不能夠理直氣壯。
此典出自《夢溪筆談·權智》。
樞密直學士陳述古任建州城知縣時,有人丟了東西,后來抓到了一些人,但卻弄不清哪個人是真正的盜賊。于是陳述古騙他們說:
“某某廟里有一口鐘,能辨認盜賊,特別靈驗。”他派人把那口鐘抬到官署后閣,祭祀起來,把這一群囚犯帶到鐘前,對他們說:“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鐘,它不響,偷了東西的人一摸它,鐘就會發出聲響。”述古親自率領他的同僚,在鐘前很恭敬地祈禱。祭祀完畢后,用帳子把鐘圍起來,并暗地里派人把墨汁涂在鐘上,過了很久,鐘涂好以后,帶領被捕的犯人一個個讓他們把手伸進帷帳里去摸鐘,出來就查看他們的手,發現都有墨汁,只有一個人的手上沒有墨汁。述古對這個人進行審訊,于是他才承認自己是盜賊。原來這個人是害怕鐘響,沒敢去摸鐘。
不受一錢
“不受一錢”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晉書·鄧攸傳》:“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
鄧攸(公元?~326年),字伯道,晉代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西晉時曾任河東太守。西晉末年,朝廷內訌,爆發了八王之亂。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石勒(公元274~333年,羯族,上黨武鄉人,字世龍,東晉列國后趙的創造者)消滅東海王司馬越全軍,攻克陷洛陽城,鄧攸當了俘虜。石勒欣賞鄧攸的才能,就任用他為參軍,讓鄧攸跟著他東征西戰。鄧攸乘機帶著妻子兒女逃跑,又遭到賊人劫掠,失去牛馬,只好扔掉自己的親生兒子,只帶著妻子和侄子鄧綏逃亡。后來經友人推薦,得到晉元帝(司馬睿)的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