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正確思考有助積極心態(4)
- 心態的激勵(馬斯洛現代成功心理經典)
- 馬成功編譯
- 5502字
- 2015-04-21 18:30:07
人腦和神經系統會自動地、適當地對環境中的困難做出反應。比如,一個人在小路上碰上一頭灰熊,他并不需要停下來思考,也不需要決定是否要有害怕的感覺,因為害怕的反應是自動而適時的。這種反應發動了身體的機器,使肌肉“增加馬力”,于是他就狂奔起來,跑得比以前還要快。他的心跳加速,腎上腺素——一種肌肉的強力刺激素——加入血液的流動,而和奔跑無關的其他身體機能則暫時休息,胃部停止工作,可以利用的血液全部送到肌肉,呼吸加快,供應肌肉的氧氣也迅速增加。
這些,也許并不足以使人感到奇怪,但是我們所無法了解的是,我們所處的環境狀態并使我們對環境自動做出反應的大腦與神經系統的情況。一般人認為,人們遇到熊的反應是“情緒”反應而不是“認知”反應。可是,它確實是大腦將外界得來的信息加以判斷后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因此,基本上來說,引起反應的真正媒介物是一種認知,一種信念,而不是情緒。情緒只是跟著而來的一種結果。也就是說,小路上的人是根據他自己的思想、信心與認識而對環境產生反應。環境給我們的信息,引起各種感官的神經沖動,這些神經的沖動在大腦里經過分析、解釋、衡量之后,變為意見或心理意象的形式,再經過最后的分析,我們便對這些心理的意象進行反應。
行動與感覺,并不是依照事情實際上的樣子而產生,而是依照心理認為它們是什么樣子而產生。對自己、自身的環境、周圍的人,你有某種心理意象,你也根據你自認為實際存在的這些意象去行動,而不是根據實際的現實去行動。
設想,如果在小路上的那個人,碰到的不是一只真正的熊,而是一個穿著熊皮的電影演員,如果他并不知道這個實際的現實,而把這個演員當成真的熊,那么他的情緒與神經反應也會和上面所說的一模一樣。再設想,如果他看到的是一只巨大的多毛狗,而恐懼使他它誤認為是熊,那么他同樣也會按照他所認定的事實,而對自身與環境自動產生反應。
因此,我們對自身的看法或心理意象要是變得不合實際,我們對環境的反應也會隨之變得不合實際。
別被消極的情緒“纏繞”
走出消極情緒是擺脫苦惱的一種辦法。那些成大事者總是把消極情緒視為自己成大事者的絆腳石。
一位牧師正在考慮明天如何布道,卻一時找不到好的題目,很著急。他6歲的兒子總是隔一會兒就來敲一次門,要這要那,弄得他心煩意亂。
情急之下,他把一本雜志內的世界地圖夾頁撕碎,遞給兒子說:
“來,我們做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你回房里去,把這張世界地圖拼還原,我就給你五美分去買糖吃。”
兒子出去后,他把門關上,得意地自言自語:
“哈,這下可以清靜了。”
話音剛落,兒子又來敲門,并說圖已拼好。他大驚失色,急忙到兒子房間一看,果然那張撕碎的世界地圖完完整整地擺在地板上。
“怎么會這樣快?”他不解地問小兒子。
“是這樣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面有一個人頭像,人對了,世界自然就對了。”
牧師愛撫著小兒子的頭若有所悟地說:
“說得好啊,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生活也正是這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原因不在于別人,而正在于我們自己本身。
有人對消極情緒作了一次初步統計,得出人大致有54種消極情緒和表現。一個消極的苦果,便足以毀壞我們生活的某一個方面,甚至對整個人生歷程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消極的苦果,皆由日久天長養成的人類習性所產生。
害怕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遭受過無數的挫折,于是,失敗的恐懼感時常伴隨著我們。這種恐懼感來自于對過去“傷害”(遭挫折、被恥笑)的記憶,這些記憶造成內心的膽怯和懦弱,從而使人產生消極的想象力和預期的失敗感。
當人們在作出一個新的決定時,消極心態的人往往想到曾經遭受過的失敗景象,于是憂慮退縮,裹足不前。
人們一旦遇到問題和障礙,總是找借口、找理由,其目的就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利”都推給外界和別人。其根源是內心的渴求與現實的不一致。這樣,在我們不能正視困難、面對自我,不能達到心理平衡時,就自然而然選擇了一種逃避行為,即把責任歸咎給別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握不夠,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憐者。
缺乏目標,就是缺乏人生的目的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不知道自己想獲得什么,不知道為什么而活著,不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會怎樣,生活會怎樣,家庭會怎樣,財富會怎樣;沒有動力,沒有激情,沒有信心;看不到機會,無法把握自己的心態、生活。工作和學習,一如水上浮萍,東飄西蕩,不知何去何從。
我們在生活中遭到過太多的拒絕,父母拒絕我們、老師拒絕我們、朋友拒絕我們。我們聽到過太多的“不”——不行、不能、不好、不可以……于是在內心深處留下了障礙。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被拒絕的種種可能就立刻出現。害怕遭到恥笑和打擊,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懼,妨礙我們開口求助,阻礙我們前進。
但現實生活中,無法面對不如意、不利的事物,于是夸大障礙,找借口來逃避,從不找自己的原因。這是一種懦弱、膽怯和無能的表現。
就像下坡比上坡容易一樣,人類似乎天生有“悲觀”的傾向要積極很困難,要消極很容易;要樂觀很困難,要悲觀很容易。悲觀的情緒像瘟疫,會迅速傳染開去。悲觀可稱做一種消極的“并發癥”。因缺乏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必然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看不到美好未來;因“害怕半途而廢”而無成就感,必定自慚形穢,因而得過且過,表現得十分自私;為了保持做人的最后一點點“尊嚴”,必然要以憤世嫉俗、牢騷滿腹。猜疑忌妒、易怒等方式來發泄,以緩釋內心深處的悲哀。
不明白人生歷程實質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這一道理,對事業沒有堅強的信念和決心,不能堅持到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挫折可能帶來的種種傷害。于是認為不可能實現,不可能達到,不可能成大事者,因而迅速放棄自己原有的努力。
好高騖遠,表現為不切實際的空想,把成大事者寄托于一些不可能發生的荒唐想法上。
經常在這種“幼稚”的心態下生活,必然加重“僥幸”的心理,而不愿腳踏實地,拾級而上,奮斗成大事者。殊不知,要實現離奇的想法,也是要奮斗的。好高騖遠者為了彌補“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掩飾內心的空虛、脆弱和恐慌,必然做人做事虛偽,處心積慮,貪圖虛榮,以暫時麻醉自己。
消極情緒一旦產生,就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喪失成大事者的機會,使美滿生活的希望破滅,限制人們潛能的發揮等等。這使我們在整個人生的航程中,一路上都在作暈船狀。使得我們在面對未來的航程中,總是感到失望、惡心甚至嘔吐,從而無意認定生活的目標,無力操控航向,只能隨波逐流,任由漂蕩,更談不上歡樂、成大事者、健康和享受人生旅程的美好風光了。
那么,如何擺脫我們的消極情緒呢?
首先,要在實際生活中,多想想自己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每個人都有優點,正像每個人都有缺點一樣。我們要在生活中充分注意到自己的優點。
第二是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這是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世界上只有一個你自己,沒有一個人可以等于你,沒有一個人和你的指紋、你的聲音、你的特征或你的個性完全相同。從“你”這個字的最終意義來看,你是獨創一格的,你是“第一號”的。明確了這一點,你會對自己更加看重和珍惜。
第三是相信自己能獲得成大事者對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人比缺乏這種信心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成功。盡管后者很可能比前者更有能力、更加勤奮。重要的是要堅信自己必定會獲得成大事者。
即使在尚未達到目標之時,也應以成大事者者的姿態出現。這樣會使你此時此地就感覺到成大事者,也會使你在別人面前顯得是個成功者。事實上,這是一種增強自信心的方式。
控制情緒的要訣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戴爾·卡耐基說:“學會控制情緒是我們成功和快樂的要訣。”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心里的感覺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了。
人們每有所失如友情、愛人和自尊心等就覺得傷心。你覺得傷心時,應設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這種喪失對你有什么影響?所喪失的曾經滿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補償?你覺得傷心,而且知道是誰令你傷心,應該怎么辦?如果可能,就去找那個人當面直說他傷害了你,怎樣傷害了你和為什么你有這種感覺。為什么告訴他?因為不論你是否喜歡,你的情緒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發泄出來。倘若不向引起你情緒惡劣的人發泄(向他發泄是應當的),這些惡劣情緒就會隨時隨地發作。往往發作的地點與時間都不對。妻子不在吃飯時向丈夫說出真。乙話,而在廚房里摔碟子,就是例子。最好是在情緒開始惡劣時就向引起你這種情緒的那個人說明。
人們在恐怕受傷害或有所喪失時就會變得焦急(憂慮、恐懼、緊張)。17歲的瓊安在她母親進醫院檢查和接受小手術時,家人為了不想讓她擔心,對她母親的病況諱莫如深。
瓊安唯恐會有最不幸的事發生,開始懷疑每個打來的電話都可能傳達壞消息。她非常焦急,僅能勉強應付學校和家里的工作。最后別人把她母親的真相告訴了她,她便覺得好過多了。
如果你感覺焦急,就應設法確定你恐怕喪失的是什么——是不是別人的愛或照顧?是你對境況和對自己本身的控制?還是你自己做人的自尊心和價值感?想一想有什么能幫助你防止損失,或幫助你準備應變。
不要因為想來太可怕而把它撇開。躲避你所怕的事,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問題更難解決。
被人得罪了,人們往往會發怒。你發怒的時候,要自問:“誰得罪了我?怎樣得罪的?
我對那個人說了些什么?我本來要說些什么?為什么我沒有說呢?”忿怒和心靈受傷者,都應該即刻直接應付。例如哈里和麥克斯兩人因為一只狗而大聲吵架。哈里首先罵狗,然后埋怨麥克斯的孩子,又抗議麥克斯開的盛大舞會吵鬧擾人。其實哈里真正忿怒的原因是上次舞會沒有請他。而他和麥克斯說起來都是老朋友。“但是我們所開的并不是真正的舞會,”麥克斯解釋說,“只是辦公室的同事一起玩玩,所以沒有請你參加,難道你就為了那回事?”
倘若有人觸怒了你,立刻對他講明,大多數人都會表示歉意而仍要和你繼續做朋友。
忿怒不能適當發泄,就會掉轉過來進攻你自己。一個人對自己發怒時,他就發生內疚而對每一件不順遂的事都歸咎自己。例如他可能以為自己未臻理想而使人失望。即使他覺得自己太無能而不敢替自己申辯,他還是可能會私下認為別人對他期望太高而憤恨他們。
李特爾太太一生都任勞任怨地待奉丈夫和三個兒子。她總是為他們的幸福甘愿犧牲自己,忘卻自己的需要。但她暗自覺得生活空虛,從未做過任何使自己、什得自豪的事。最后她開始受怨恨和忿怒的影響,不好好地服侍丈夫和兒子了。
她做事馬虎,不愿幫忙。她的行為實是內疚心理的表露,是很多年前就應發出的心聲。
李特爾太太很難向家人發脾氣,她總以為發怒就表示不愛對方。其實忿怒和愛一樣都是人情之常。我們不應把情緒并予以解決應付,然后我們才能過有建設性的生活。
你怎樣對付內疚?只要記住大多數內疚來自壓抑的忿怒,而忿怒又是因心靈受傷害而產生的,那么解決的辦法應該是查出心靈所受的傷害,并找出造成傷害的原因,再把忿怒引回原來它應該發泄的地方。
一切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都必須等它消了才會好。動感情是消耗精力的。
如果我們把精力花在驅除不愉快的心清上,便不可能有剩余精力來應付生活本身的需要。
排除“制約”干擾的刺激
假定你正坐在屋子里看書,這時候電話突然響了。基于習慣和經驗,這是一種信號,你已經學會了服從。你連想都不想,也沒有決定什么,就有了反應。你會從座位上跳起來,走到電話旁。外在的刺激已經使你產生移動,它已經改變你的精神傾向和情勢,或者決定你的行動方向。你本來計劃看一小時的書,現在由于外在的刺激而突然改變了。
“為了保持平靜的心情,”心理學家說,“你不要去接聽,不必服從它。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不理它,繼續安靜地坐著,拒絕反應。”如果心里有這種清晰的影像,可以幫你克服外在的騷擾。想象自己安靜地坐著,讓電話鈴繼續響,不理它的信號,不聽它的命令。
雖然你注意到它,卻不服從它。你也要清楚地了解外在的信號對你沒有控制力,不能使你移動。你過去服從它,產生反應,純粹出于習慣。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養成不反應的新習慣。
另外你還要注意你沒有產生反應,并不是“你做了一件事”、表現一種努力,或抗拒、掙扎了,而是由于“什么都沒有做”——完全放松。你要盡量放松,不去理它,不要聽它的使喚。
跟你對電話響聲的反應情形一樣,我們都被環境里的各種刺激制約,而進行某種方式的反應。
“制約”這個字在心理學界是出自巴甫洛夫的著名試驗。在試驗時他搖過鈴聲以后才拿食物喂狗,“制約”之后,這只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個過程是:首先搖鈴,幾秒鐘后拿出食物,重復多次以后,這只狗“學得了”聽到鈴聲的反應就流口水,以期盼食物。開始時,這個反應是合理的:鈴聲表示食物將要來到,狗的流口水就是準備要吃。然而這個過程重復多次以后,不管食物有沒有馬上來到,只要鈴聲一響,這只狗就會流口水。這只狗被“制約”,于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種反應是無意義的,也沒有什么目的,但是出于習慣,它還是如此反應下去。
我們受到“制約”的各種環境中,有很多“鈴聲”或擾人的刺激,而出于習慣我們都不斷地反應,不管反應是否有意義。
只要練習輕松,不要練習反應,我們就可以消滅制約的反應。如果愿意,我們可以像電話響的情況一樣,學習不理睬“鈴聲”,而繼續坐著“讓它響”;我們隨身必備的關鍵思想是對自己說:“電話正在響著,但我不是非接不可,我可以讓它自個兒響下去。”這個思想將可以“打開”你自己的心理圖畫——靜靜坐著,輕輕松松,不加反應,不做什么事,不知不覺地讓電話響著。
在消滅制約反應的過程中,一個人也許會覺得很難完全不理會“鈴聲”,尤其是那些預料不到的電話。在這個時候,借著拖延你的回應,你還是可以達到你的最終目標——消滅制約。
拖延反應,可以擾亂、粉碎制約的自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