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態決定成功(3)
- 心態的激勵(馬斯洛現代成功心理經典)
- 馬成功編譯
- 3418字
- 2015-04-21 18:30:07
思維和情感都被認為是理性的功能,因為兩者都需要作出一種判斷。思維就兩種或更多的觀念(表象)之間有無真實的聯系作出判斷;情感則就一種表象(觀念)是愉快的還是厭惡的、是美的還是丑的、是令人激動欣喜的還是沉悶乏味的作出判斷。
感覺是一種感官知覺,它既包括所有通過感官刺激(聲、色、嗅、味、觸)而產生的意識經驗,也包括那些來源于人體內部的感覺。直覺是一種直接把握到的而不是作為思維和情感的結果而產生的經驗(體驗)。在這一點上它同感覺完全一樣,兩者都不需要任何判斷。
直覺不同于感覺之處在于,具有某種直覺的人本身并不知道這直覺來自何處,是怎樣發生的。直覺是出其不意地出現和降臨的。感覺通常可以通過指出刺激的來源而獲得解釋,例如說“我牙疼”,“我看見一條鯨魚”。但當一個人直覺或預感到有什么事情將要發生時,如果有人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只能回答說:“我從骨子里覺得就是這樣”,或者干脆是“反正我知道就是了”。直覺有時候又被叫做第六感官或者超感知覺。
感覺和直覺被認為是非理性功能,因為它們不需要任何根據和理由。它們是一種心理狀態,通過作用于個體的刺激的變化流動而逐漸形成。這種變化流動沒有方向和意圖。它與思維和情感不同之處是它沒有任何目標。人們感覺到的一切無不來自當前的刺激,而人在內心深處直感到的,依據的則是未知的刺激。榮格使用非理性一詞并不意味著它與理智相沖突。
感覺和直覺只不過是與理智完全無關而已,它們是非理性判斷的。
榮格給四種心理功能下的定義非常簡煉。“這四種心理功能符合于四種明顯的意識方式,意識通過這些方式使經驗獲得某種方向。感覺(感官知覺)告訴我們存在著某種東西;思維告訴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訴你它是否令人滿意;而直覺則告訴你它來自何處和去向何方”。
所有這些心理功能的不同特性還要取決于它們是與外傾心態還是與內傾心態相結合。
外傾思維利用的是由感官刺激提供給大腦的信息。激發思維過程的對象是某種存在于外部世界的東西。例如,種子是怎樣發芽生長的,水為什么加熱到一定溫度就會變成蒸汽,語言是如何被人掌握的……人們往往希望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榮格發現,許多人往往把這看作是唯一的思維類型,然而實際情形卻并非如此。榮格認為,事實上還存在著一種內傾思維即一種主觀性思維。人除了對所有感興趣的是某種思想觀念本身。他當然也可能搜集外部世界的事實來驗證他自己的思想。在科學中,這種思維被稱之為演繹思維,與之相對的則是歸納思維。在歸納思維中,所有的概念和假設都來源于并且建立在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內傾思維者還可能不斷反思他自己的想法而不考慮它們與外部世界有否關聯。
外傾思維型的人是比較實際和注重實踐的,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手。
外傾情感受客觀外在標準的制約。一個人覺得某種東西美或者丑,僅僅因為它符合或不符合傳統的固有的審美標準。由于這一緣故,外傾情感往往傾向于保守,傾向于符合傳統規范。而內傾情感卻同內傾思維一樣,是由于內在的主觀的條件,特別是由來自原型的原始意象激發起來的。既然這些內在的原始意象既可能是思想意象也可能是情感意象,因而一旦情感意象占據優勢,其結果則必然導致內傾情感。內傾情感往往是原始的、不同尋常的和富于創造性的,有時候則由于背離一般人的習慣而顯得古怪和反常。
在外傾感覺中,所有的感覺都取決于人所面對的客觀現實的性質;而在內傾感覺中,所有的感覺則是由某一特定瞬間的主觀現實決定的。在前一種情形中,知覺直接地再現了客觀對象;它們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心理事實。而在后一種情形中,知覺則受到心理狀態的嚴重影響,它們仿佛是從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
外傾直覺力圖從每一客觀情境中發現多種可能性,并且致力于不斷地從外部世界中尋找新的可能性。內傾直覺則致力于從精神現象,特別是從來自原始意象中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外傾直覺轉游移于各種客觀對象之間,內傾直覺則游移于各種主觀意象之間。
現在讓我們看看心態與心理功能的這些不同組合怎樣表現為個體的行為模式。這些表現方式構成了榮格的心理類型學,它包括八種不同的心理類型。象榮格那樣,我們也要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典型表現作一番描述。但是不言而喻,在每一種人格類型中,實際上存在著許多程度不同的人格層次。
獨特的心態模式
盡管每個人的心態和心理功能的組合都有自己獨特的模式,然而卻不可能有誰不具備任何一種心態和心理功能。如果任何一種心態或心理功能不見之于他的自覺意識,那么它肯定是躲藏到無意識中去了,就在那里它仍然要對一個人的行為施加影響。榮格堅持認為處在無意識中的東西不可能獲得個性化,因而將始終停留在不發達的未開化的原始狀態。而一旦它突破壓抑的防線,就可能干擾和妨礙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導致病態反常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隱藏在無意識中未得到發展的心理功能,對于人的自覺意識是一顆潛在的定時炸彈。
對一個人的性格的評定,就應該包括對每一種心態和心理功能的發展程度的估計,以便確定它們是處在分化和發展了的自覺意識狀態,還是處在未分化未發展的無意識狀態。
一個人的心態和心理功能的模式是由什么決定的?榮格堅信,是由在兒童身上很早就顯露苗頭的那些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先天固有的模式,由于受到父母和社會的影響而可能發生改變。由于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可能具有彼此不同的性格類型,由于子女的性格類型可能不同于父母的性格類型,因而,導致子女改變其先天性格類型的家庭壓力可能會很大。一個內傾情感型的母親,可能希望她的外傾直覺型的女兒轉變成她自己那種性格類型的人。一個外傾思維型的父親則可能要求他的內傾感覺型的兒子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榮格始終如一地堅持他的一貫立場,這就是,對一個人的天性的任何強制性改變都是有害的。他深信父母對子女施加的這種影響如果真地發生了作用,那么往往注定了要使得這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成為神經癥患者。在萊格看來,父母的作用是尊重子女的權利,使他們按自己內在天性所指引的方向去發展,并為他們提供這種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條件和機會。父母和子女之間發生的種種沖突,大部分都是由于這種性格類型的不相容所導致的。
榮格指出: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某種性格類型可能比一種性格類型更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歡迎。他發現在他從事著述的年代即世紀(20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外傾型,特別是外傾思維型和外傾感覺型是更受歡迎的,相反內傾型的人卻被人瞧不起。他相信內傾型的人一直背負著這種社會歧視的沉重包袱而感覺到壓抑。那么,內傾型的人是不是應該使自己的里比多轉而流向外部世界,以便符合社會的普遍標準,使自己成為所謂“健康”的外傾型人呢?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么內傾型的人就不得不扮演一個虛偽的角色,而扮演這種角色最終只能給他自己帶來更多的挫折和內心沖突。相反,如果他始終面對社會的批評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他就會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不協調。但盡管存在著這種兩難的處境,為了保持心理的健康,較好的選擇還是聽憑自己的天性。
婚姻和戀愛對象的性格類型,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極為重要。不能絕對地說相反的性格類型比相同的性格類型更為適合或者更不適合。一切都取決于這種結合是造成彼此性格的相互補充還是相互沖突。如果一個外傾思維型的人同一個內傾情感型的人結婚,他可能因為對方恰好表現了他自己人格中受壓抑受忽視的方面而在共同的生活中獲得一種補償和滿足。
這樣他們的結合就可能成為很好的一對。但如果這個外傾思維型的人反感和排斥內傾心態和情感表現,那么對方的性格行為就會每時每刻都使他感到惱怒、不能容忍。試想,如果一個沉默寡言的內傾情感型的人和一個尋歡作樂的外傾感覺型的人結為夫婦,或者,如果一個浮想聯翩的外傾直覺型的人和一個冷峻嚴謹的外傾思維型的人結為夫婦,可能導致什么樣的結局。除非彼此都剛好補充了對方的不足,否則其結果只能是互相作踐,使對方痛苦煩惱,一刻也不得安寧。如果有人以為他可以在婚后改變對方的性格,那么榮格警告他,這是辦不到的。
同樣,也不能保證說同一性格類型的人就可以相處得很好。誠然,在意識領域內他們彼此具有共同的心態、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所有這些都可能使他們的關系更為和諧融洽。然而與此同時也存在著這樣一種危險,即他們的共同興趣會使他們共同的優勢心態和心理功能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致更加壓抑了別的心態和心理功能。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被壓抑的心態和心理功能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很可有以一種毀滅性和粉碎性的方式爆發出來。可見,在性格類型上過分相似的人,也同樣可能給對方造成痛苦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