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畢加索(4)
- 世界最具影響性的文壇巨匠4(震撼心靈閱讀之旅經典文庫)
- 《閱讀文庫》編委會主編
- 3481字
- 2015-04-20 21:34:00
這突如其來的喜訊,使畢加索高呼:“烏拉!巴黎解放嘍!”他像孩子似的沖進屋里,拿起那只沾滿了灰塵的法國軍號。德國人在的時候,他一吹號就會引來麻煩,現在他可以暢快地大吹一陣了!以表達他激動的心情。
他拿著擦凈的軍號興沖沖地跑到樓下,仰起頭,對著湛藍的天空,連吹了30響。嘹亮的號聲感染了沉浸在喜悅中的人們,他們唱著、跳著,眼睛里閃動著歡樂和希望。
打敗了德國法西斯,盟軍便很快擁進了巴黎城。許多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軍人有兩個愿望:第一,登上聞名遐爾的艾菲爾鐵塔;第二,參觀畢加索的畫室。
不一會兒,就有人奔向畢加索居住的奧古斯丁大街。第一個沖上狹窄的樓梯、到達畢加索畫室門口的,是《風行報》的戰地記者李·米勒。畢加索站在門口,向她微笑著,伸出了厚實的大手。
李·米勒終于見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藝術大師,她緊緊地握住畢加索的手,激動得熱淚盈眶。
一連好幾個星期,畢加索的畫室里都擠滿了穿著美國軍服的士兵們,他們和李·米勒一樣,好不容易從戰場上撿回一條性命,無論如何也要實現自己的愿望,去看一眼畢加索和他的畫室。
畢加索心疼地看著這些從戰場上幸存下來的年輕人,他們每一個都經歷過炮火的洗禮和死亡的威脅。畢加索盡量滿足著他們的要求,不管這些要求有多么奇怪。
畢加索的真誠相待,使戰士們倍感溫暖。他們累了,就隨便找個地方躺下來大睡,好像這個畫室就是他們的家,安全而溫馨。有一天,畢加索畫室的地板上居然睡了20多人。
慕名而來的人中也有許多是名流,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其中之一。海明威曾與畢加索在1937年有過較深的接觸,時隔7年,他這是第一次登門拜訪老朋友。
不巧的是,畢加索當天恰好不在家,海明威正要失望地離去,這時候,看樓的婦女向海明威索要禮品。
于是,他從吉普車上搬下來一個木箱子,還特地寫了一張紙條:“畢加索笑納!海明威?!比缓箝_著車揚長而去。
看樓的婦女喜滋滋地把箱子打開,一看就傻了眼,竟是一箱手榴彈!她嚇得魂飛魄散,尖叫著跑了出去。
畢加索回來后向她詢問了事情的經過,不由得“哈哈”大笑,海明威的幽默和熱情,他向來就很欣賞,這個善意的玩笑再次讓他感覺到了,雙方之間存在著相互信賴、親密無間的友情。
1944年10月,畢加索加入了法國共產黨。他的朋友們都知道,他向來關心政治,但是誰也沒想到自由不羈的畢加索,竟會加入共產黨,于是這個消息成為當時巴黎街頭最熱門的話題。
不久,畢加索在《新大眾》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為什么加入共產黨》的聲明,他說道:
“參加共產黨是我全部生活、全部事業的合乎邏輯的結果。因為,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從來沒有把繪畫看作是單純的、供人玩賞與消遣的藝術,而是有意識地要通過繪畫與色彩——既然它們是我手中的武器,不斷地深入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并使之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自由?!?
“從根本上說,我一直與共產黨是相通的,……難道不正是共產黨在盡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和改造這個世界,去幫助現在和明天的人民變得更清醒、更自由、更幸福嗎?”
“只有現在,我才不再浪跡天涯了:在西班牙能夠歡迎我回去之前,法國共產黨已經向我敞開它的懷抱,我在這里找到了我最珍貴的東西,最偉大的科學家,最偉大的詩人,所有我所目睹的光榮而俊美的抵抗者的面容,我再一次地置身于我的兄弟中間了!”
的確,加入共產黨使畢加索獲得了人生的歸屬感與海內存知己的共鳴感。
1948年,畢加索收到蘇聯作家愛倫堡的來信,邀請他去波蘭華沙參加世界和平大會。
但是,在當時,西班牙的佛朗哥反動政府還沒有下臺,作為西班牙公民的畢加索如果要去波蘭的話,就需要得到佛朗哥政府的護照,而畢加索是怎么也不會和他的敵人妥協的。
對波蘭人民來說,畢加索不畏強權、匡扶正義的事跡早已家喻戶曉,他們熱切地盼望著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與和平的使者光臨他們的國土。于是,畢加索成為了第一個受到波蘭舉國歡迎的、沒有護照的客人。鮮花和掌聲包圍著他,愛倫堡親自到機場迎接他,激動地擁抱這位仰慕已久的藝術巨人,并一路陪伴他參觀、赴宴。參加大會的各國作家、藝術家、學者等,都熱烈地頌揚畢加索是“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工人的朋友”。
1949年4月,法國共產黨在巴黎承辦世界和平大會,詩人阿拉貢來到奧古斯丁大街找畢加索,委托他為世界和平運動選一幅宣傳畫。
在汗牛充棟的作品中,阿拉貢發現了一幅石版畫,畫面上站立著一只雪白的鴿子,它的羽毛閃爍著晶亮的光澤,頭部有一小撮毛調皮地向上翹起,豆子般的圓眼睛流露出溫和寧靜的神色,腳爪上也長了白色的絨毛,一直拖到地面,好像穿著一雙白色的高筒皮靴。在黑色背景的襯托下,這只鴿子顯得格外的純潔可愛。
這幅畫被阿拉貢選中了,畢加索欣然同意。
第二天下午5時許,這張名為《和平鴿》的廣告宣傳畫便出現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很快,鴿子又從巴黎飛往五大洲,一夜之間,畢加索抓住了公眾的心,他在全世界人們的心中,成了鴿子的主人、和平的衛士,這是所有藝術家們都望塵莫及的。到處都是鴿子,甚至連人們上衣的翻領上也繡上了鴿子。
4月19日,巴黎和平大會正式開幕,畢加索正要出發趕往會場,夫人弗朗索瓦突然臨產。畢加索一下子急了,一邊是舉世矚目的大會,一邊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兩邊都耽誤不得。于是畢加索要秘書馬塞爾先送自己去會場,再陪弗朗索去醫院。
當弗朗索瓦到達醫院時已經是下午5點,比預先約定的時間晚了3個小時。
而畢加索到達會場后,坐立不安,一顆心為臨產的弗朗索瓦牽掛著。終于傳來了醫院的喜訊,夫人安全地生下了一個女兒。
畢加索終于放心了。于是給女兒取名帕洛馬(法文:鴿子)。
和平大會結束后,畢加索匆匆趕往醫院,他捧起嬰兒床上那個新誕生的“鴿子”,不斷地發出驚嘆。
1951年10月,畢加索迎來了他的70歲華誕,他來到法國南部的瓦洛利鎮過生日。第二年10月,畢加索為該鎮教堂完成了兩幅大畫。
當地的陶工們在教堂為畢加索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宴會,他們為畢加索的健康而祝福。畢加索感謝著他們,下意識地四下打量著:這是一個破舊的教堂,里面幾乎沒有任何裝飾物,但這里卻是全鎮人民的精神之家。
陶工們沒有明確說出他們的要求,但畢加索卻從他們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種殷切的期待。他仔細考察了教堂的構造,決定將作品安放在中廳的屋頂,而畫面的主題也確定為“戰爭與和平”。
瓦洛利所有的能工巧匠都愿意聽候畢加索的調遣。畢加索叫當地最好的木匠在潮濕的石板屋頂下安裝了一層護板,作為油畫的依托。接下來,就要找一間足夠大的畫室了,瓦洛利鎮的家家戶戶都愿意騰出自己家最大的房子,期待著畢加索來家里作畫。畢加索選的卻是瀕臨倒閉的香料廠的一間倉庫,這里又空又大,足夠他放開手腳創作巨幅作品。
第二年夏天,準備工作才完成。畢加索開始閉門作畫,他讓兒子保羅為他把門,禁止任何人入室觀看。
工作開始了,畢加索每天先去一趟陶器廠,做一兩個小殼玩玩,跟工人們聊聊天,等到狀態最佳的時候再去畫室。他一進去就是一整天,只有吃飯、睡覺的時候才出來。來來去去的時候,他叼著煙卷,雙手插兜,低頭瞇眼,不跟任何人說話,透出一股神秘和莊嚴的味道。
瓦洛利的人們都不敢打擾畢加索的工作,但這幅作品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同教堂本身一樣神圣寶貴,他們實在想知道,這幅畫的創作到底進展得怎么樣。于是,他們常常三三兩兩地去畫室外張望,不吵也不鬧,只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動靜,或者從畢加索臉上看出一點蛛絲馬跡,雖然每次他們都掃興而歸,但是,即使看一眼那扇緊閉的大門,鎮民們也會覺得希望就在不遠的前方。
終于,10月份的一天,畫室的門“吱呀”一聲,第一次不是在吃飯的當口打開。
好奇的人們擁進畫室,到處都是畫筆和顏料,桌子上放著一個鬧鐘和一冊日歷,每張日歷上都安排著當天的進度,四壁全都是草圖和素描,兩塊大木板上畫著滿滿的油畫,斜斜地擱在畫室里。
這兩幅畫分別叫做《戰爭》與《和平》,它們氣勢磅礴,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它們先后在意大利的羅馬和米蘭分開展覽,直到1953年秋天才在瓦洛利教堂的屋頂“珠聯璧合”。當他們拼在一起的時候,畫中的接合毫厘不差,《和平》頂端的太陽正好位于觀看者的頭頂。人們想起,在畢加索的畫室里,各種工具琳瑯滿目,惟獨沒有尺子。原來,大師的眼睛比尺子還要精確,不由得讓人深深折服。
在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上,畢加索曾大聲疾呼:“要生命,不要死亡;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畢加索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也充分表達了億萬人民的心聲。
7.贊賞中國藝術
畢加索對中國情有獨鐘,東方的藝術,令他心馳神往。輝煌的唐朝、繁榮的宋朝;聲如磬、明如鏡的瓷器;美如畫、柔如水的絲綢……他多么想親眼看一看這個國度的風土人情,親身感受一下東方藝術的無窮魅力?。】墒牵罒o休止的工作使他沒有得到這么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