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畢加索(3)
- 世界最具影響性的文壇巨匠4(震撼心靈閱讀之旅經典文庫)
- 《閱讀文庫》編委會主編
- 5513字
- 2015-04-20 21:34:00
在當時,布爾頓等超現實主義畫家認為,創作活動純粹是人的直覺、幻覺的衍生物。畫家主觀的、一時的沖動就是“靈感”,這種沖動越離奇、越接近夢幻,就越能產生出高水平的作品。但是,在這種想法下創作出來的作品過于荒誕,人們根本看不懂。與他們相對的,畢加索的作品立足于現實,來源于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布爾頓等人不得不承認,畢加索是超現實主義最主要的代表人。
此時,畢加索和奧爾佳的感情出現了危機。奧爾佳依然熱衷于各種社交應酬,宴會、舞會、服裝、首飾這些她最喜歡的話題。而畢加索卻早已厭倦了這種浮華的生活,他潛心于自己的創作,對奧爾佳越來越冷淡,倒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會顯得意氣風發。奧爾佳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要把畢加索從他的朋友身邊“奪”回來。
有一段時間,畢加索和耶科來往十分密切,自然而然地把奧爾佳冷落在一邊。一天晚上,畢加索外出回來,聽見奧爾佳在房內哭泣,連忙關切地詢問她。奧爾佳撲到他懷里,說耶科對她無禮,她騙他才保住了自己的清白。
畢加索一聽,頓時火冒三丈,憤怒使他失去了理智,他在心里責罵著耶科對自己的污辱和背叛。
第二天一早,耶科又像往常一樣高高興興地來找畢加索,可這時的畢加索被奧爾佳所騙,已經不把他當朋友了,他板著臉對耶科不理不睬。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幾天,把耶科弄得一頭霧水,肚子里郁積了一腔的怒氣和委屈。
終于,耶科忍不住了,他寫了一封信給畢加索,問他到底出了什么事,他的語氣真摯誠懇,希望能澄清誤會、挽回友情。畢加索隱隱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了,可是他的性格固執而倔強,他沒有向奧爾佳問清真相,也沒有給耶科賠禮道歉。
這就樣,他們都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奧爾佳的小伎倆雖然把耶科從畢加索的身邊“趕”走了,但是仍然沒有使畢加索改變對她的態度,順應她的生活,把她放在中心,他們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有時一件小事都能成為引發爭吵的導火索。
1925年3月,畢加索與奧爾佳、保羅來到蒙特卡羅,拜訪佳古列夫芭蕾舞劇團的老朋友。
吃飯的時候,夫妻倆又開始了爭吵,畢加索嘲笑奧爾佳發胖了,奧爾佳則反唇相譏,說畢加索個頭矮。
個頭矮是畢加索最大的遺憾和忌諱,奧爾佳竟然如此直接地揭他的短,令畢加索十分惱火,他扔下飯碗,拂袖而去。
回到巴黎后,畢加索坐在他的畫室里沉思。生活的煩惱使他的思緒紛繁蕪雜,他一會想起奧爾佳嘲弄他的表情,一會兒回憶起伊娃臨死時的凄婉欲絕,一會兒又好像看見了一身戎裝的阿波利奈爾,最后,占據他腦海的是芭蕾舞演員們的精彩表演。他進入了夢幻般的“潛意識”狀態,似乎看見舞女們在翩翩起舞,她們時而伸開雙臂,時而互相擁抱,離奇而怪異的舞姿體現出生與死、愛與恨的復雜矛盾,使人們看到人生的辛酸和快樂、幸福與災難。
這些潛意識的東西,啟發了畢加索,他開始創作一幅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跳舞》。在這幅作品的畫面上,共有3個舞者,中間的人張開雙臂、仰頭、挺胸,是芭蕾舞的典型舞姿。右邊的舞者是左邊的舞者的搭擋,她牽著對方的手。左邊的舞者正在向后仰面旋轉,畢加索把她的頭部畫得非常細致,披散的長發垂至膝蓋,面部表情復雜深沉。舞者的形象生動活潑,富有節奏,具有強烈的動感,她們身體的極度變形,好像在表現一種絕望,似乎有說不盡的心里話正在向人們傾訴。
《跳舞》這幅作品反映了畢加索內心的不滿和不安,它表達的不僅僅是畢加索與奧爾佳之間的感情糾葛,更多的是對動蕩社會的抨擊和對未來危機的擔憂。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已經過去了7年,但到處都能看見饑餓的眼睛和憔悴的臉龐,種種矛盾日益尖銳,社會仍然處于不穩定之中。
1927年1月的一天,畢加索在拉斐特藝術館附近遇到一位叫瑪麗·泰勒·沃爾特的女孩。這位金發女郎年方18,面容姣好,體態豐美,渾身散發著青春的氣息。
畢加索被泰勒的美貌和朝氣所吸引,他誠懇地對泰勒說他想為她畫一幅肖像。從此,泰勒成了畢加索畫室的常客,也成了他的情人。泰勒的單純和熱情讓畢加索似乎年輕了幾歲,他沉浸在這種不知世事艱辛的情愛中。另一方面,為了和泰勒幽會,他不得不編了種種謊言來欺騙奧爾佳,偷情的甜蜜讓畢加索的畫風又出現了變化。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變形極為明顯,他將人類的情欲、原始的情感與強烈的意欲,毫不保留地表現出來。他的夸張手法令人瞠目結舌,他把人體拉長、壓扁、扭曲、吹胖、調位,充分反映出自己復雜窘迫的精神世界。這些作品既有解體破壞,又有夢幻意識,1929年創作的《坐的浴女》便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這幅作品中,一位坐在海邊的裸體女人,她雙手抱膝,顯得悠閑自在。她的身體由一塊一塊的形狀搭架而成,好像一個危在旦夕的空架子。她的頭部如同一個骷髏,根本看不見眉眼和表情,兩個乳房像吹變形的氣球,右腿屈膝踩在沙灘上,左腿卻像魚尾巴一樣彎到前面……
這種景象只有夢中才能見到,而畢加索卻在畫布上創造了新的人體解剖、新的結構和新的組合。這種藝術上的探險,再次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清規戒律,向“美”的禁區發起挑戰,這種挑戰比立體派向學院派的進攻更深刻、更令人慌亂。
5.正義的化身
20世紀30年代,戰爭的陰云籠罩著歐洲大地,法西斯的魔爪正在向無辜的人們伸過來。
1937年4月26日,畢加索聽說,在西班牙一個非軍事要地的小城市格爾尼卡,人們正在舉行盛大的市慶活動。市中心聚集了約1萬多人,突然德國納粹的飛機群出現在該市上空,向手無寸鐵的人群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轟炸,還用機槍對四處逃散的人們進行毀滅性的掃射。格爾尼卡處在一片火海之中,百里之外都能看到濃煙滾滾!
畢加索被這件駭人聽聞的慘案震驚了,這時,他收到母親從巴塞羅那寄來的信,說離家不遠的一個修道院被炸毀了,一連幾個星期,房子里都彌漫著火彈藥的味道。
畢加索義憤填膺,他決心用畫筆來揭露和抗議法西斯的暴行。
畢加索找到一間足夠大的畫室,開始閉門作畫。在頭幾天里,畢加索一口氣畫了25幅草圖。允許進來的只有兩個人,一位是詩人艾呂雅,他的評說充滿激情,能激發畢加索的想像力。另一位是畢加索新交的女友道拉·瑪爾,她是一位畫家和攝影師,在畢加索創作過程中,她用照相機真實地記錄了這幅作品的連續變化,使后人得以了解畢加索具體表現他的幻想時的思維過程。
當畢加索畫完最后一筆時,整個畫面已寬達349.3厘米、長7766厘米,直頂到屋梁的椽木上。房子已經夠大的了,但是要裝下這幅畫還是有點困難,必須讓它往后傾一點,才能放得下。畢加索每次修改上面部分時,都得站在扶梯的頂端,好像在進行高空作業。
在這幅名為《格爾尼卡》的巨幅作品中,沒有飛機、炸彈、槍炮,只有仰天狂叫的求救者、奔逃的腳、嘶鳴的馬匹、斷臂倒地的士兵、懷抱著死嬰的母親、木然屹立的公牛……畢加索把象征性的戰爭悲劇用黑、白、灰三色表現出來,畫面上充斥著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意味。
畢加索曾向艾呂雅解釋:那匹臨終前慘叫的馬,象征著反法西斯的西班牙國民戰線;身體被切斷而死去的戰士,象征著守護共和國的士兵;從窗口伸出胳膊的女性,是真理之光的源泉;倒在地上的戰士手中握著的鮮花,是共和國希望的象征……
《格爾尼卡》的問世,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和震驚,愛好和平的人們從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法西斯的殘暴、戰爭的無情和民主安寧的可貴。
《格爾尼卡》在挪威、英國、美國等地巡回展出,人們像潮水一般涌向展覽廳,親眼目睹這代表著和平與正義的驚世之作。
《格爾尼卡》去倫敦展覽之前,正好發生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與法西斯德國勾結,縱容德國侵占捷克,國際形勢十分復雜。負責籌備展覽的羅蘭特·潘羅斯向畢加索請示如何處理,對展覽向來不關心的畢加索此時卻十分重視,一定要展出。
西班牙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黨徒們在《格爾尼卡》的展廳旁訂走了一個較大的展廳,放了一幅學院派畫家祖洛阿加的大型油畫,為佛朗哥的軍事行為擊鼓助威,然而前去參觀的人卻寥寥無幾,而在展出《格爾尼卡》的展廳里,每天卻人山人海,這種鮮明的對比使法西斯勢力對畢加索更加痛恨。
創作完《格爾尼卡》后不久,畢加索的身體出了點毛病,坐骨神經的疼痛使他晝夜難安,只能整天躺在床上。這對于不能畫畫就意味著不能呼吸的畢加索來說,真是又急又氣。
畢加索的病吸引了許多醫生前來問診,然而很多人卻束手無策。終于有一天,一位醫生用中國的火灸療法讓畢加索當場站了起來,兩天之后,他就能像以前一樣行動自如了。畢加索對中國的神奇醫術嘖嘖稱贊,中國文化在他心中變得更加神秘了。
時局越來越不穩定,畢加索帶著道拉·瑪爾離開巴黎,來到地中海海濱。他們在法國南部的小港安迪伯住下來,享受這里難得的寧靜與祥和。
一天傍晚,畢加索和道拉·瑪爾在海邊散步。他們看見一個小小的漁港,人們準備在那里登上小船出海釣魚。為了吸引魚群,他們用一種光線十分明亮和強烈的乙炔燈,燈光照到水上,引來成群好奇的魚兒。用這個方法靠近礁石,還能看到海里五光十色、奇形怪狀的生物,同時還有甲蟲和飛蛾類等昆蟲,在燈的周圍飛來飛去。在深藍色的夜幕下,這幅景象顯得格外的迷人,像夢境一樣引人駐足。很快,他以這個題材創作了《安迪伯夜釣》。
安迪伯迷人的夜景,在畢加索的畫筆下顯得沉重而陰森,他所要表現的是:由于戰爭,漁民們有一種無形的壓抑感,只知毫無表情地低頭勞動,重復著過去的生活。可見,雖然畢加索身處離戰爭較遠的安迪伯,但他的心仍然記掛著整個歐洲、整個世界的和平,安迪伯的幽靜根本無法平息他內心的焦慮和擔憂。
果然,《安迪伯夜釣》剛剛完成,軍隊就進駐了這個原本平靜的小港口,戰爭的氣息隨著海風吹來,畢加索只得重返巴黎。
畢加索從安迪伯踏上開往巴黎的火車,剛下車,他就感覺到自己的鼻尖已經碰到了戰爭的前額,他立刻決定,去海邊城市洛昂避難。
當他們抵達洛昂時,原來的房子已經被德國士兵占用,他只能趁著士兵們出去演習的當口,把房子里的畫一批一批運出來。那段時期,他們就像又回到了“洗衣船大樓”里,戰爭剝奪了畢加索的所有財產,他連畫架都買不起。
不久,法國淪陷了,巴黎被納粹德軍占領。以前居住在法國的很多藝術家紛紛逃往美國,而畢加索卻在此時搬回了巴黎。
畢加索重返巴黎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因為他是希特勒最痛恨、最害怕的藝術家,被認為是“布爾什維克藝術”和“頹廢藝術”的締造者。
德國人占領巴黎之后,開始籠絡法國藝術家,邀請他們去德國觀光,額外補貼食品和煤炭。然而畢加索卻斷然拒絕了這些帶著陰謀的好處。有一段時間,天氣十分寒冷,由于經濟蕭條、管制嚴格,煤炭的供應十分緊張,畢加索的住所像冰窖一樣寒冷。
由于他拒不與法西斯妥協,一些法西斯黨徒就打著藝術的旗號來排擠他。
畢加索在國外的朋友紛紛致信給他,勸他離開巴黎,到國外過安定的生活,擺脫戰爭的困擾和險惡,可畢加索拒絕了。
這顯示了畢加索不畏強暴的頑強性格,他一方面不屈不撓地與法西斯抗爭,一方面又機智地保護著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畢加索把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存在一家銀行的保險柜里。一次,德國人突然宣布,要將銀行保險柜里的東西登記造冊,以備“不時之需”,實際上是想借機掠奪巴黎人民的財產。
畢加索匆匆趕到銀行時,他和馬蒂斯藏畫的3個房間里的柜子都被打開了,因為他們是希特勒特別“關注”的對象,所以那些珍貴的作品都面臨著被搶走甚至毀掉的危險。
畢加索心急如焚,他看了幾眼前來登記的兩個德國士兵,發現他們好像不太懂藝術,看見滿屋子的畫紙還隱隱流露出失望的神色,也許他們原以為這里裝的應該是鈔票或金銀珠寶吧!
畢加索心里放寬了一些,他知道這兩個士兵對藝術品不怎么感興趣,于是帶著他們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冷不丁掏出一兩疊并不重要的畫給他們看。兩個大兵轉得有點糊涂了,再一看畫上盡是些看不懂的東西,連個像樣的人都沒有。
德國士兵早就不耐煩了,他們匆匆登記了房間里1/3的東西就走了,還埋怨著今天沒撈到一個肥差,白辛苦一趟。
畢加索松了一大口氣,他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慶幸保住了自己和馬蒂斯多年來的心血。
然而,在納粹的鐵蹄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畢加索一樣幸運地保全自己。
一天,畢加索的住所來了一位叫米歇的老人。他衣衫襤褸、白發蒼蒼,懷里抱著一只受傷的鴿子,請求畢加索為這只臨死的鴿子畫一幅畫。畢加索看到血跡斑斑的白鴿,一下子想起自己童年時期畫的那些鴿子,他的心突然間一陣緊縮,好像看到了童年的伙伴正受著傷、流著血。
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群鴿子,小男孩非常珍愛這些會飛的小伙伴,每天都會按時給它們喂食,放它們出來飛翔。
一天,孩子像往常一樣提著鴿籠走到院子里,想把它們放出來舒展雙翼。這個時候,一隊德國士兵經過米歇的家門口,他們看見小男孩放飛鴿子,于是認定他是要給城外林子里的游擊隊報信。
小男孩憤怒的眼神激怒了他們,這幫戰爭狂人殘忍地殺害了小男孩,并舉起槍向籠子里的鴿子掃射。米歇老人悲痛萬分,他捧著惟一存活的鴿子來找畢加索,請求他用畫筆記錄納粹的暴行,紀念慘死的小孫子。
畢加索聽得心如刀絞,憤怒的淚水模糊了雙眼,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老人的請求。
他把傷鴿放在臨窗的畫桌上。這只受傷的鴿子極通人性,它拍打著帶血的翅膀,掙扎著、掙扎著,終于艱難而頑強地站立在畢加索眼前。在柔和的晨光中,它那瑪瑙似的眼睛里似乎也閃動著晶瑩的淚光,好像在追悼逝去的小主人和同伴們,又好像在控訴著法西斯的暴行。
畢加索心潮澎湃,他的筆在畫布上馳騁著,他憤怒而悲傷的感情也隨著顏料一起傾注在畫布上。當他畫完最后一筆、把筆擱起來的時候,只聽見“撲通”一聲,鴿子倒下了,它一直堅持著讓畢加索把畫完成!
畢加索淚如雨下,他緊握雙拳,重重地擊在桌子上,強烈的憤怒涌上心頭。
6.和平的使者
1944年8月24日清晨,炮聲隆隆,坦克開動的聲響,把巴黎人民從睡夢中驚醒,人們都懷著喜悅的心情走上街頭,為巴黎的解放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