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仁者愛人 己輕群重
書名: 北大的才女們作者名: 郭建榮主編本章字數: 2031字更新時間: 2015-04-21 11:27:25
嚴倚云出生在詩書、禮教之家,自幼在家塾誦讀中華典籍,做人處世的道德規范自然是重要必修科目,那推己及人的自己所欲,亦應為他人謀之;己之不欲,亦應為他人祛之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等自是諳于心而體于行。更何況她的母親呂太夫人的言傳身教樹立了好榜樣。呂太夫人常對自己的孩子倚云、係云說:“××的娘遠在福建,要是知道孩子在北京受委屈,豈不心疼?”以此來解釋重責她們而輕責爹娘不在身邊的孩子。呂太夫人這種薄己厚人,常為別人著想的榜樣,自然對倚云姐妹有著不小的影響。我們看到嚴倚云自幼對人對事能容忍、謙讓、寬恕而不抱怨;對己則努力奮進,學而不厭。她曾照應從祖父母輩到侄孫輩上下五代人,而其中有的族人待她甚薄,甚至不肯借錢給她葬母,她也不計較,在她事業有成之后,對他們的子女仍照顧有加,不提當年之事。一些當年看不起她的親故,在她成名之后,紛紛前來,倚云則不念舊惡,盡力給以經濟上、生活上的幫助。她曾放下自己的備考,為同學操辦婚禮,因那同學的岳母發話,需要辦盛大婚禮喜宴才允許把女兒嫁過去。嚴倚云為同學救急,成人之美,只好暫且把準備考試的事擱在一邊,集中精力,利用她人緣優勢,組織人馬奔忙數日,終于辦了一場康奈爾大學空前熱鬧盛大的婚禮。之后她再日夜苦干通過了博士考試。
她的家常常是高朋滿座,有相識的親朋故舊,有從未謀面初次登門的學者,而更多的則是赴美留學的新生,嚴高二位來者不拒,一視同仁,盡力幫助,有時過道走廊也有人高臥……高嚴府上儼然旅店、難民營相似。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有的臨離開嚴寓時,還要資助若干。
嚴倚云的博愛精神受到廣泛贊揚,但也有不少人不能理解,為什么自己有錢不佩戴昂貴的首飾,買菜要挑便宜的,卻要省下錢來助人、助學?自己生了病,還要堅持為別人修改稿件、打字、介紹工作?這一切恐怕要到她的博愛精神中去找答案:“愛是用不盡的,不會因為愛一個人,就沒有多余的愛去愛別人?!眹酪性瞥3_@么說。把她對愛的看法傳播開去,是她感到最快樂的事,她希望和她接觸過的人或多或少也能具有這種博愛之心。因為在嚴倚云看來,人有不同的愛,在中國文化中,對父母長輩的愛是孝,對兄弟輩的愛叫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可以是超然的愛,如老少間的“忘年之交”,男女間的“忘性之交”(這是嚴倚云創造的新詞),至于夫妻之間的婚姻之愛,嚴倚云認為那是永久的蜜月,是兩個小世界結合成一個大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美國維州大學外文系教授陸善儀曾跟隨嚴倚云做學生、做助教達七年之久,感觸很深。她說:“嚴先生一生愛人、教人和助人不倦,她那煦煦的愛心如醇醪、如冬日……只要想想追隨她的那些日子,有如沐浴在愛的光輝中,自有一般溫暖陶醉。”陸善儀認為“嚴先生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愛憎好惡和生活方式,無一不是傳統中國式的”。她想起嚴倚云第一次請她來家作陪客時的情景:那是臺灣大學歷史系劉崇教授路過西雅圖,他是嚴倚云在西南聯大時的老師、同事,嚴倚云請劉崇吃飯。嚴倚云很重師生情誼,關愛自己的學生,她推己及人,想劉先生一定喜見自己的學生,聽說劉崇的學生陸善儀在此,就請來作陪客。這“小陪客”以后就成了助教、教授。和陸善儀一樣,嚴倚云的許多學生,如今已是全美各大學的中國語文、歷史、地理、經濟等多學科的教授了,他們傳揚著嚴教授所播下的中國文化的種子。
嚴倚云教授的眾多學生中,舉世聞名的電影明星李小龍對嚴教授的評價最具代表性。李小龍不僅中國武術練到爐火純青,舉世無雙,而且思想非常傳統,做人做事體現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味,因此他對嚴教授孜孜矻矻以火一般的熱情熱愛、傳播中國文化十分贊賞,對她用自己的熱情燃熾了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和極大的興趣之火給以充分肯定。
臺灣大學歷史系前主任李邁先教授,與嚴倚云是1934年一同考入北大,同在文學院但不同系的同級同學,有些共同的課程常有同堂聽講的機會,相知頗深。李教授說:“倚云一生雖然十分辛苦,受了不少挫折煎熬,但她從不怨天尤人,悲觀畏縮。總是生氣勃勃,笑靨迎人,懷著一腔俠肝義膽,勇敢地接受挑戰,為自勵,為助人,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笨芍^確當之論。那么嚴倚云的理想是什么呢?又如何實現呢?關于這一層,我們沒有看到直接的說法,但是根據嚴倚云一生為人處世的實踐,以及她的學生、同事、親屬、朋友的感知,我們還是約略可以推知一二的。
嚴倚云教授用借來的生命為眾人謀福利,見事就趕著做,只要事情做成功就滿意了。她一生幫助過無數的人,培養了英才無數,做事不忘給中國人爭臉爭氣,實現了她祖父臨終遺訓:“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薄笆掠鋈杭簩Υ畷r,須念己輕群重。”人皆可為堯舜,只看為不為。嚴倚云教授,仁人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正在被世界所認識。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已有36個國家和地區建起孔子學院80多所,傳播研習儒家學說以指導今天的社會生活。嚴倚云教授無疑是一面旗幟。
(郭建榮撰稿)
§§第四章 趙蘿蕤——文學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