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經考察過3000~4000年以前北京地區的地形、交通與城市誕生的關系。他認為當時中原與北部地區之間,西邊是高山深谷,東邊有星羅密布的湖泊沼澤,惟一的通道是沿太行山東麓一線的高地北進,穿過幾條大小河流,最后越過永定河,從古代永定河渡口(在今盧溝橋附近)進入北京小平原。然后分成三股道:一條往西北通過南口,穿過一系列山間盆地,直上蒙古高原;另一條往東北出古北口,越過丘陵和山地,通向松遼平原;還有正東一條橫過北京小平原,沿著燕山南麓直趨海濱,出山海關到達遼河平原。反之,若從北部地區前往中原,也須經過這幾條道路,匯集到北京小平原,經過永定河古代渡口,再沿太行山東麓南下。所以廣義地講,北京小平原自古就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是溝通南北交通的樞紐。在這個樞紐地帶,除誕生了上面談到的董家林古城外,還在北京小平原的中心地區誕生了另一座城市——薊城。
薊城的具體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這個問題較之燕國始封都城要復雜。尤其是西周時期薊城的定位問題,由于文獻資料少,考古發掘尚沒有重大發現,所以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目前通過考古大致證實的則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薊城,這時的薊城已經成為了燕國的都城。其方位一般認為是在今北京城區宣武門至和平門一線以南,即今北京城區西南部。也有的書上作了更具體的推測,認為燕都薊城的南垣大致在宣武區白紙坊地圖出版社、法源寺以北一線;北垣可能在西長安街以南一線;東垣當在和平門以東不遠之南北一線;西垣則無從推測。因為自1956年以來,在這一區域中發現了二百多座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古陶井。這些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觀、姚家井、白紙坊、南順城街、和平門外海王村等處,最密集的地方是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陶井是用一節節陶質井圈套疊成圓筒狀,在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水井密集,表明此地居民很多,而居民大范圍集中,在當時應只有在城市中才會存在。
從自然地理位置上看,薊城正好處在古代永定河沖積扇脊背的一側,這里地勢平緩,土壤肥沃,西側就是地下水溢出匯積而成的蓮花池,自然環境比董家林古城更好。加之這里已是北京小平原的腹地,更便于控制南下、北上、東出的交通。因此,在春秋晚期特別是戰國時期,薊城已發展成為“天下名都”之一。《史記·貨殖列傳》所謂“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是對燕都薊城的地位與作用的恰當評價。
據文獻記載,戰國時薊城內有燕王宮、太子的東宮、國相的公府等宏大建筑。還有碣石宮,是燕昭王專為師事齊國賢士鄒衍而筑的。城中人口繁盛。但到秦滅燕時,薊城遭到破壞。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為防范六國舊民的反抗,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薊城當在被毀壞之列。但到秦漢之時,由于此地軍事地位的重要,城池才又被修復起來。
自學指導
教學要求:
通過本講學習,要求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北京地區早期出現的國家和城市的情況,其中應重點了解西周以來燕國的歷史與文化。
重點難點提示:
本講重點內容為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歷史與文化,以及西周燕國的始封都城——董家林古城址和燕都薊城的興廢。難點內容包括:1.“古燕國”與西周分封燕國的區分;2.“子之之亂”及其影響;3.燕昭王“勵精圖治”及戰國時期燕國的鼎盛;4.董家林古城址和燕都薊城的考古學研究。同學們在學習中需要明確分封制、諸侯國、禪讓、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述重點和難點內容。
名詞解釋:
“古燕國” 召公奭 子之之亂 燕昭王 燕丹子 董家林古城址 燕都薊城
思考題:
1.為什么說周初燕國的始封地在今天的北京地區?
2.簡論“子之之亂”及其影響。
3.簡述燕昭王“勵精圖治”的過程及后果。
4.薊城在我國早期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參考文獻
陳平著:《燕國風云八百年》,北京出版社,2000年。
王彩梅著:《燕國簡史》,紫禁城,2001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史》編寫組:《北京史》(增訂版),北京出版社,1999年。
§§第三講 屏障中原的軍事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