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燕國建立后,第一個都城建在何地,舊無確指。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區琉璃河鎮東北的董家林村發現了一座北京地區迄今年代最早的古城址,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
董家林古城址位于西山腳下的一塊寬闊的高臺平地上,大石河(又稱琉璃河,古稱圣水)自北向南,先折向西南,又折而向東緊靠城南流過。古城正好位在河灣地帶。
經考古發掘測定,這座古城大致呈東西向的長方形。北墻墻基保存較好,長度為829米,南部城基已被大石河沖毀,所以東、西城基各殘留北半段約三百米,估計長度可達七百余米。墻基采用分層夯筑而成的,墻內還有內護坡。在靠近城墻東北角處還發現一處用卵石砌成的排水道,應為由城內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城墻外還有城壕環繞,上口寬約十五米,深約兩米,壕底有十厘米左右的淤土層,這說明當時可能也是利用護城河作為城市的防衛設施。城內中部偏北為宮殿區,已發現宮殿建筑的夯土臺基和陶質繩紋水管等。在宮殿區的西南部,有可能為大型活動(如祭祀活動)的場地,因為在這里發現了4處用于祭祀的牛馬坑和占卜用的甲骨,其中有三片甲骨上刻有“成周”、“用貞”、“其馭□”文字。城內西北部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平民生活區,在這里發現有居住、窖穴基址。
這座古城址之所以被確認為燕國的始封都城,重要的一點是,在董家林村東南一里許的黃土坡村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大型墓葬群。
1973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已清理發掘出各種墓葬三百多座,車馬坑三十余座。墓葬規格分大、中、小三種類型,均為南北向。大、中型墓葬中都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有些墓葬中出土了帶有“匽侯”銘文的青銅禮器和兵器。其中最著名的幾件青銅器包括:M251號墓中出土的“伯矩鬲”,其蓋內和器口沿內都鑄有內容相同的銘文,曰:“在戊辰,匽侯易(賜)伯矩貝,用乍(作)父戊彝”,共15字,記述了伯矩受到燕侯賞賜的情況。此鬲通體滿飾浮雕牛頭紋,造型華麗,鑄造精工,是西周青銅器中的珍品。再一件就是M253號墓出土的“堇鼎”,此鼎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其內壁鑄有四行26字的銘文,銘文記述了堇奉匽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進獻食物,受到召公賞賜之事。銘文所記正好印證了文獻所載召公本人未到燕地就封,而以長子就封的事實。還有兩件就是上文提到的M1193號墓中出土的“克罍”和“克盉”。其中“王曰太保”、“令克侯于匽”兩處銘文,是證明西周燕國始封于此的有力證據。黃土坡墓地是燕侯家族和燕國奴隸主貴族的陵墓區,董家林古城址就是西周初年燕國的第一個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