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類創造自身的一個奇跡

一、語言是世界上最“黏”的東西

說話是生活中最平常,也是最奇特的一種現象。俄羅斯曾經有這樣一個謎語:

謎面:世界上最“黏”的東西是什么?

謎底:語言。

如果把語言比作世界上最“黏”的東西,那么,說話就是用這種世界上最“黏”的東西構成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密切關系。很難設想,一個沒有語言“黏合”的人類世界會存在下去。

說話是用語言來表達思想的。凡有健全發音器官的人都能說話,人通過說話表達意思、溝通思想、交流感情,以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交往,推動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說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沒有人類的語言和說話,世界上也就不會有“萬物之靈”的人類,更不會有人類的今天了。

據統計,一個人平均每天說一小時話,如果活到六十歲,就已說了兩年半的話。人們借助語言的傳播活動不只是說話,還有傾聽(聽話)、閱讀、寫作。它們在一個人的語言活動中分別所占的時間比例是:傾聽占40%,說話占35%,閱讀占16%,書寫占9%。可見,說話和聽話,在人一生的語言活動中,要占去大部分時間,構成了言語傳播中的主要成分。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由于電訊事業的發展,廣播、電話、錄音、錄像、電腦互聯網、手機等傳播手段日益普及和多樣化,可以將人們的說話瞬間傳遞到世界各地。說話作為傳達信息的口語方式,比文字傳播更靈活、更迅捷、更生動,在人類生活中有日益延伸和擴大的趨勢。

未來社會對人的說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直接交際的口語表達水平及快速應對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提高語言輸入電訊傳播工具的水平。這兩方面的要求告訴人們不能再忽視口語表達的學習和訓練了。

但是,長期以來,一般人總認為說話在人們生活中太平常、太普通了。誰不會說話?誰不天天在說話?似乎人只要生下來,說話是自然就會的,既無須學習,也不需訓練。其實不然,人類說話的產生不但有著一段艱難的歷程,而且,每個人的說話能力也是經過后天不斷學習、訓練而提高的。沒有一個原始人會說出飛機、導彈、激光、電視等這些話;也沒有一個新生兒一出世就會叫爸爸、媽媽。

那么,人類最初究竟是怎樣開始說話的呢?這的確是許多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一直在探索的人類自身的一個奧秘。

二、人類最初說話之謎

由于說話是借助語言的口頭表達方式,因此,人們總是把說話和語言聯在一起。歷史上,人們對語言和說話產生的解釋,曾賦予了許多神秘的色彩,有著許多離奇的傳說和記載。

有一則叫“語言雨”的傳說,談到人類最初的每個人都是啞巴,相互往來和表示意思都用手勢、眼色、表情、動作,發出聲音也只是叫喊呼吼。有一年發生大旱,地干裂,人干渴,人們連叫喊的力氣也沒有了。忽然有一天下起了大雨,干渴的人們高興得手舞足蹈,人人都張開了大口飲用雨水來解渴。這雨很怪,不但解了大家的渴,還向人們澆灌了許多詞語。待雨一停,大家都能張嘴說話了。而且,還發現不同地區的雨的顏色不同,飲用白色雨的人與飲用紅色雨的人,彼此說著互相聽不懂的話,而在飲用同一種顏色雨的人中卻都能聽得懂。

這個傳說只是人們對語言這一社會現象的想象性解釋,雖然荒誕,但卻反映出人們是把語言和說話聯在一起思考的,而且反映出早在古代就有許多不同語種的狀況,也反映出人們需要語言和說話就像久旱求雨那樣的渴望心情。

語言的產生真是一個不解之謎嗎?隨著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研究不斷深入,這個謎已經被逐漸揭開了。

語言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其他什么神奇力量創造的,而是人類在創造自身的過程中產生的。由于原始人勞動生活和相互交往的需要,作為人與人之間交際媒介的語言,也就隨之產生,而且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語言,也有所不同。

人類語言的產生需要兩方面的條件:社會交往的需要和能發出音節分明的語言的生理條件。原始人在長期勞動過程中產生了相互要說點什么的需要,這種需要會引起器官本身的適應性的變化。由于直立行走,解放了呼吸器官、喉頭和胸腔,可以更自由地運用肺和聲帶,并且使口腔、喉部氣流的通道形成了一個直角,可以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使音節分明的語言得以產生。

有聲語言的出現,是從猿進化到人的重要標志,是件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人與猿有了更為明顯的區別。正是由于語言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思維器官和思維能力的迅速發展,從而使人們之間結成了聯系緊密的社會組織,成為宇宙中具有高度智慧的群體。

由此可見,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而說話正是一種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行為,它隨著語言的產生而產生。人類說話的歷史,與人類的勞動和語言的歷史一樣古老。

原始人類的語言,一開始就是有聲語言,它是人類傳遞信息的第一手段,而且最早的有聲語言已經具備了現代語言的音義結合的基本特征。語言學家高名凱和石安石在他們的《語言學概論》一書中指出:原始人的語言一開始就是有聲語言,就是人們拿來彼此交談,進行思維的有聲語言,就是以聲音材料為外殼,以意義要素為內容的,具有與現代語言相同的基本結構和基本職能的有聲語言。

魯迅先生曾生動地描述過這種現象:

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一個叫道“吭唷吭唷”,那么,這就是創作。

人類語言的產生過程告訴我們,其最本質的特征是聲音與意義的結合。那么某種聲音在最初的時候,是怎樣成為表達某一意義的符號呢?聲音與意義結合的契機,其實是一種偶然的“碰撞”,因為人所發出的什么聲音與世界上的各種事物或事物的各種性質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人用什么聲音表達什么意義,也沒有什么規則遵循。如對太陽這個事物,中文用“tài yáng”這種聲音表示,而英文卻用“sun[s An]”這種聲音來表示,這說明聲音與它所代表的意義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否則,世界上就該都用同一種聲音的詞表示同一種事物了。

由對語言的聲義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與語言同時產生的“說話”,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使聲音與意義相結合的唯一表達手段。人正是通過不斷地說話,才使有聲語言的表意符號作用,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得到鞏固,并被社會所承認。然后,把這種語言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最早的簡單的語音發展成為具有復雜結構和一定規則的語音系列,成為現代人類的語言,并在不同的地域群體中形成若干大的語系。

說話的產生,它作為人們運用語言的最初的表達方式,不僅對人類脫離猿類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對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進步,以及創造更光輝的未來,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現代語言心理學及腦科學對語言及言語的產生,結合大腦的思維機制做了大量研究。他們認為,言語活動是受目標指引同時又是受認知系統直接支配和調節的活動。而對于言語產生的單位,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有心理學家認為言語產生的單位是單詞;但心理學家馮特認為言語產生的單位是句子;喬姆斯基則強調短語結構的作用。布默1965年研究發現,在自然語言中,人們說話的停頓常發生在語法的連接處,如句子間的停頓平均為1.03秒,而子句內的停頓為0.75秒。

對言語產生階段的研究,馮特認為首先是產生心理或觀念,然后構成語法或邏輯上互相關聯的部分(如主語和謂語),進而擴充為按層次組織起來的言語結構,最后產生語音的完形,并控制發音的過程。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語言的表達,即言語過程可分為“組織、轉換和運用三個階段”,“組織為確定要表達的意思的過程;轉換為把意思轉化為語言信息的過程”。

現代腦科學的研究,深刻表明人類語言及言語的發生與大腦的思維中樞有著生理和心理上的聯系。他們研究了言語活動的生理機制,發現言語活動具有異常復雜的腦機制,它和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有密切聯系。

198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斯佩里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初,對癲癇病人進行了切斷胼胝體手術來分別研究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即著名的裂腦研究。發現大腦左半球是抽象思維中樞,側重處理語言、推理、數學符號等;右半球為形象思維中樞,側重處理形象事物,空間位置等。

裂腦研究表明,人腦對言語的知覺、理解出現了選擇性障礙。如“戒指”一詞出現在右視野,反映到左半球,并可正確讀出來;而把“鑰匙”呈現在左視野,信息投射到右半球,卻讀不出,但能用左手去取鑰匙。這說明言語活動主要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但另一項研究發現,在左半球切除后,讀寫,理解言語功能可繼續得到改善,這說明右半球在言語功能方面可能起補償作用。另外,蘇聯心理學家魯利亞指出左半球頂—枕部以及顳—頂部密切參與解碼過程。這些部位受損將引起一定的理解邏輯語法關系的破壞,出現語義性失語癥。

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左半腦是優勢腦,對右半腦卻開發不夠,其實,無論從人類發展史,還是從幼兒成長史看,在無語言時期,人主要由右半腦進行形象思維,進而出現并學會語言,然后才發展了左半腦的抽象思維。而且有一些負載形象的語言,使左右半腦同時進行活動。因此,右半腦機體所接受的信息量,從總體上說,比左半腦大,時間也長。日本中山正和教授用數字演算證明:語言信息與形象信息在頭腦里的比例是1:1000.由此可見,抽象思維的言語活動,主要是左半腦的功能,但形象思維的言語活動,則是左右兩半球共同參與的綜合機制。

對言語、思維的大腦生理機制的研究告訴我們,言語的產生和表達涉及一系列思維機制及大腦生理機能。盡管思維可以有非語言的,但一旦產生了語言,它就與思維粘附在一起。言語活動與思維活動是分不開的,形成“言語思維”,而且與其大腦的生理機能也是聯為一體的。思維活動實際就是整個大腦包括左右兩半球,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而被加工的信息,既有語言的,也有非語言的。語言作為負載語義信息的符號,不但是思維的工具,而且也是言語交際的工具。

運用語言以“說”的言語形式出現,即產生口語。相對書面語來說,口語是口頭表達所使用的語言。

口語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情景性言語,也是一種最富有即時性和靈活性的言語,它是人類言語交際的最基本形式。

三、舌頭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一切交際事件,沒有一件不是通過言語進行的。因而,學習如何說話,講究說話的藝術,成為各國歷代學習和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對語言的運用。春秋時期,孔子講學設“四科”:德行、政事、言語、文學。《論語·先進》中說:“德行,顏淵、閔子謇、冉伯牛;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可見,孔門言語一科的優等生有宰我和子貢,都是能言善辯之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了子貢的游說才能和他怎樣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成功。當時齊國要攻打魯國,孔子派子貢到各國斡旋,子貢憑著他的一口利言巧辭,最后達到了“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的目的。由此可見言語交際在建功立業中的威力。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有一次到楚國游說,正巧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張儀受到懷疑,并被抓起來遭到數百下鞭打。張儀沒有屈服,后來被釋放了,張儀的妻子勸他說:“你要是不去到處游說,怎會受到如此侮辱?”張儀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當然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可見口舌對張儀來說是多么重要。

在言語交際中,如果能談吐有度,委婉受聽,得體而動人,就會產生言語的“魔力”,使聽者折服而改變其原有看法,及至影響到事態的發展變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說:“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戰國策·趙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生動記載了趙國左師觸龍的高超對話藝術。

趙太后剛上臺治理朝政時,秦國加緊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只好求救于齊國。齊王提出要用趙太后最小的兒子長安君當人質來作為出兵的條件。趙太后對此沒有答應,但大臣們卻竭力勸諫。這使趙太后很氣憤,她說:“有再提出要長安君做人質的,我就要啐他的臉。”

在此關鍵時刻,左師觸龍來見趙太后,一開始他根本不提要長安君做人質的事,而是先跑到太后跟前請罪,接著就是下面的精彩對話:

左師:老臣我腳有病,行動不便,很久沒有向您請安了,私下自己原諒自己,又恐怕太后身體有所不適,所以很想來看望太后。

太后:我現在只能以車代步。

左師:每天的飲食沒有什么減少吧?

太后:只是喝些粥而已。

左師:老臣我近來食欲不佳,靠每天走上三四里,來增加食欲,使身體舒適。

太后:老婦我做不到。

經過觸龍這一番委婉謙詞,太后的怒氣漸漸消除了。接著兩人又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左師:老臣我的小兒子舒祺不成材。我老了,很疼愛他,希望通過您讓他當上王宮的侍衛,甘冒死罪把這話說給太后聽。

太后:好說!多大年歲?

左師:15歲了,雖然年紀還小,很想趁自己沒死以前把兒子的事托付給太后。

太后:男人也愛他的兒子嗎?

左師:比婦人還疼愛。

太后笑道:婦人更厲害。

左師:我以為您對您的女兒燕后的愛勝過對長安君的愛。

太后:您錯了!不如愛長安君。

左師:父母愛子女是要為兒女作長遠打算。您在送燕后的時候,緊跟在她后面哭泣,心里惦念著她,為她遠嫁于外而傷心。走后,不會不想念的,在祭祀的時候,祝愿她不要被送回來,豈不是替燕后作長遠打算,希望她有子孫,在燕國相繼為王嗎?

太后:是呵。

觸龍這一番對話仍未說到正題,而是從自己疼愛小兒子說起,引導太后談到對兒女的愛,尤其強調太后對燕后的愛,這正是為下面轉入正題作了巧妙的迂回、鋪墊。

左師:趙國每代國君的子孫,被封為侯的,他們的后嗣還有存在的嗎?

太后:沒有。

左師:不僅趙國,就是其他諸侯的子孫受封的,還有存在的么?

太后:我也沒有聽說還有存在的。

左師:這些人被封不久即遭殺身之禍,甚至殃及子孫,并非人主的子孫都不好,而是由于他們的地位顯貴而沒有功勛,俸祿優厚而沒有勞績,又擁有大量貴重寶物,若不趁現在的機會讓他對國家作出貢獻,一旦太后去世,長安君在趙國靠什么自托其身?老臣認為太后為長安君考慮得不夠啊!所以說您對他的愛不如對燕后的愛。

太后:好!聽任你讓他做任何事吧!

太后終于被左師說服,為長安君備車百輛,送他到齊國做人質,于是,齊國才出兵援助趙國。

左師觸龍與趙太后之間的對話,充分表現了觸龍的談話技巧。他首先以委婉的謙詞,使太后消了怒氣,然后表示對太后生活起居的關心,輕言慢語,娓娓動聽,最終使太后的神色緩和下來,怒氣消散。

繼之,左師引出正題,但也并非單刀直入,而是從自己疼愛的小兒子談起,當引導太后談到對兒女的愛時,立即轉入正題:“我認為老婦人您對燕后(太后的女兒)的愛,勝過對長安君的愛。”左師明明知道太后更愛長安君,卻偏偏這樣說,是為下面一席話作鋪墊,指出太后為燕后作了長遠打算,而沒有為長安君作長遠打算。接著連舉數例說明高官厚祿只能給子女帶來殺身之禍。經左師如此一番有情有理、迂回曲折的勸說,最終說服了太后,同意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這段著名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巧妙的言辭對個人和國家的事業,能夠起多么重要的作用。

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指出人是靠言辭來表達意思的。漢代人主父偃說:一個人不善講話,能有什么用呢?當初子產講究辭令,趙武向他表示敬意;王孫滿言辭明晰有力,使楚莊王無以應對;蘇秦以其辯才游說,使六國得以安寧;蒯通巧妙陳辭,才得以保全自己。可見,言辭對己對國都是很重要的。因而,言辭不可不修煉,講話不可不巧妙。

說話既可以使人獲得成功,也可以使人遭到失敗。雖然“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有些夸張,但言辭如何卻常是人際交往、處事成敗的重要媒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名為《舌宴》的寓言:

一天,主人請客要伊索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開宴時,客人看到桌上的菜全是各種動物的舌頭。主人責問伊索,伊索說:“你要我做最好的菜,舌頭是使人學會各種學問的關鍵,難道它不是最好的菜嗎?”主人拿伊索沒有辦法,又吩咐道:“明日再辦一次宴席,菜都要最壞的。”結果,第二天的宴席上仍然擺滿了各種動物的舌頭。主人氣憤地責問伊索,伊索卻答道:“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嘴里靠舌頭說出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

這段寓言告訴人們,同樣都是用舌頭說話,但有時其結果是好的,有時其結果卻是壞的。它既可以說出最美妙動聽的好話;也可以說出最能傷害心靈的惡語。

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當他被旗官伊阿古的謊言所欺騙、蒙蔽,懷疑苔絲狄蒙娜對他不忠時,他與苔絲的對話中用盡了惡毒的詞語,宣泄自己的嫉恨之火,這些令人無法忍受的侮辱語言,使苔絲那顆純潔善良的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苔:我希望在我尊貴的夫主眼中,我是一個賢良貞潔的妻子。

奧:呵,是的,就像夏天肉鋪里的蒼蠅一樣貞潔——一邊撒它的卵子,一邊就在受孕。你這野草閑花呵!你的顏色是這樣嬌美,你的香氣是這樣芬芳,人家看見你嗅到你就會心疼;但愿世上從來不曾有過你!

苔:唉!我究竟犯了什么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的罪惡呢?

奧:這一張皎潔的白紙,這一本美麗的書冊,是要讓人家寫上“娼妓”兩個字的嗎?犯了什么罪惡!呵,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我只要一說起你所干的事,我的兩頰就會變成兩座熔爐,把“廉恥”燒為灰燼。犯了什么罪惡?天神見了它要掩鼻而過;月亮看見了要羞得閉上眼睛;碰見什么都要親吻的淫蕩的風,也靜悄悄地躲在巖窟里面,不愿聽見人家提起它的名字。犯了什么罪惡!不要臉的娼婦!

苔:天呵,您不該這樣侮辱我!

語言——人類的這一神奇創造,就是這樣由人們巧妙地編織起來,既可以像觸龍對趙太后那樣,輕言慢語,如和煦的微風;也可以像奧賽羅對苔絲那樣,惡語中傷,如同摧殘鮮花的暴雨冰雹。

正如由朱自清作序,林語堂撰寫的《怎樣說話與演講》一書中所說:“我們的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喪身。”

四、口才是說話的藝術

會說話未必就有口才,口才是說話的藝術。口才表現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語言修養。有口才的人必是思路清晰敏捷,博學多識,運用語言恰當得體,善于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審時度勢,說出恰如其分的言語。口若懸河,滿嘴漂亮話,并不一定有口才。有人生來有一張會嘮叨的嘴,但是必要時卻說不出幾句頂用的話,這只能說是有口無才。口才需要學習和訓練,即使一個口齒遲鈍,羞于啟齒的人,通過有效的訓練,也能成為一個口才出眾的演說家。

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本來也不善交談,后來下了一番苦功,練習論辯應對之法,終于以高超的舌辯之才,說服六國聯合抗秦。《荀子·非相》中所說的“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都是對善言的美好評價。

有人問作家蕭伯納:你為什么這樣善于講話?他回答說:“學來的,就像學滑冰一樣——開始笨頭笨腦,像個大傻瓜,后來就慢慢好些了。”蕭伯納年輕時十分膽怯,每當敲別人門時,總要鼓足勇氣。后來經過鍛煉說話、辯論、演講,終于成為巧于辭令,極富幽默風趣的人。

當代國際著名語言大師,被譽為人類出版史上第二暢銷書《人性的弱點》的作者戴爾·卡耐基,一生潛心于人際關系和演講訓練的研究,曾評點過15萬篇演講,開設世界聞名的“卡耐基公開演說與人際關系課程”,總結出一整套口才、演說的有效訓練方法,使成千上萬的人經過學習后,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掌握了語言表達的技巧,甚至可以使一個人的生活變了樣。有時僅僅因為在適當的場合發表了一通精彩的講話,就會在工作和事業方面獲得轉機或成功。而一個說話能得人心的人,人們對他能力的評價,往往超過他真正的才華。難怪美國行為學專家湯姆士說:“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長期以來,人們對口語的訓練有所忽視,甚至有人認為能言善辯者為嚼舌,耍嘴皮;委婉曲說者為說漂亮話,不實在。當然,能言善辯、口若懸河者中確有空談浮夸者,但是,如果因而否定說話的講究和訓練,則是因噎廢食,對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是無益的,而且也不利于人類智力的開發。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所憑借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嬰兒如果沒有人用語言和他交談,智力發展將會很慢,及時給以語言訓練是嬰兒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口語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有直接關系。口語表達的訓練實際上就是思維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提高的過程。

語言學家張志公在《要充分認識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一文中說:“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同智力的發展關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間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在一些學校所做的實驗表明,通過口語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近年,由于我國社會在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迅速發展,各種通訊工具、網絡傳媒得到廣泛應用。從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來說,在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信息傳播手段日益現代化,工作效率要求更高的情況下,直接運用口語的表達需要絲毫也沒有減弱。例如,新聞發布、談判簽約、法庭辯護、電視主持、電臺播音、訪談對話、演講辯論、論文答辯、應聘面試、即席發言,甚至政府各部門公務員面對群眾處理日常公務,回答各種問題……哪一種事不需要一張能說會道的好嘴!可見,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口才。口才是社會各種人才必備的重要條件之一。

口才訓練的實質,不僅在于語言表達本身的訓練,更主要在于支配語言表達的思維訓練。本書將在介紹說話的一般原理基礎上,著重對交談中的思路和邏輯方法加以分析。揭示出說話過程的內在機理,即隱藏在言語鏈背后的思維層面的邏輯鏈,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談話的洞察、應變及推理論證的能力與技巧。

邏輯實際是一種思維的規則和方法。任何說話交談的內容都必須合乎事理或邏輯的要求。說話總要表達一定的思想,一般人們只注意對言語表達本身的分析,而忽視對內在的思路進行考察。對語言表達的邏輯分析,也引起許多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重視,對人的思路分析與語言表達的分析是分不開的。邏輯學家所關注的是如何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概念,做出判斷和正確地進行推理,以提高人們的論辯能力,并能識破各種謬論和詭辯。邏輯從來就是一門使人們變得更為聰明和善辯的學問。正如培根所說:“邏輯使人善辯。”而萊布尼茲更強調邏輯的智力作用,他說:“智力曾經發現的一切東西都是通過邏輯規則這些老朋友而被發現的。”

對說話的邏輯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思想家、智者或名家的活動。邏輯,作為研究思維的藝術,是在百家爭鳴的唇槍舌戰中應運而生的。被西方譽為“邏輯之父”的古希臘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專門研究了論辯。后人編輯亞氏著作《工具論》一書中共有六個篇章,其中的《論辯常識》和《辯謬篇》都是講論辯的。論辯的口語形式就是對話。亞氏在書中指出:我們是想尋找一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就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對被普遍地接受的種種意見進行推理,而且當我們本身要對付某一論證時,可避免說出一些不利自己的話。亞氏研究邏輯的宗旨在于教人如何遵循思維規律,辨別并避免各種來源于語言與非語言的謬誤,指導人們正確有效地進行交談和論辯。

我國古代雖沒有對話邏輯的專門研究著作,但對言談論辯極為重視。除孔子設言語科作為孔門課程之一外,許多思想家都十分強調言語的作用,并指出言談的一些準則。如《淮南子》中說:“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聞者所以通人于己也。”其意思是:所謂言語交際,就是發話者用言辭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意思,聽話者則是通過言辭來了解對方。《莊子·天道》中說:“語之所貴者,意也。”其意思是:話語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內容。有關對話及論辯的事例、方法和準則,在我國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和眾多的史料中,有著非常豐富的記載。

從西方來看,中世紀的學者們曾研究過對話的過程和規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于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開始了雙邊或多邊的對話時代,同時由于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研究的進展迅速,人們對對話的原理、結構、邏輯方法及規則的研究,又開始感興趣。

20世紀80年代有人研究了對話邏輯的形式系統,如1985年發表在《綜合》雜志上的《對話規則的形式系統》;在同一雜志上還發表了道格拉斯·N。沃爾頓的《對話邏輯的新方向》,概括介紹了對話邏輯研究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我國關于對話邏輯的專門研究,起步較晚,但已開始出現專門介紹和論述對話邏輯的文章和資料。對話邏輯也是自然語言邏輯研究的重要內容,主要側重于語用方面,在對話的交際功能上進行邏輯探討。在我國改革開放,面向世界和未來的發展形勢下,深入研究對話邏輯對社會的人際交往及人工智能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五常市| 贺兰县| 汤原县| 黄山市| 松滋市| 溆浦县| 沾化县| 石狮市| 侯马市| 鹤壁市| 鄢陵县| 临汾市| 玉环县| 乐东| 新和县| 隆安县| 德惠市| 蒲城县| 昌黎县| 晋宁县| 锡林郭勒盟| 渑池县| 湾仔区| 张家口市| 松潘县| 开化县| 灌阳县| 舟曲县| 霍州市| 甘南县| 驻马店市| 宜兴市| 崇义县| 壶关县| 休宁县| 通化县| 屏南县| 河源市| 郸城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