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明確目標,讓戰略簡單(1)
- 管理越簡單越好Ⅲ
- 李昊編著
- 4882字
- 2015-04-21 00:04:57
不問得到什么,只問貢獻什么
管理工作不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老板,其任務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貢獻者。
——杜拉克
21世紀無疑是一個思想觀念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應該談論的不再是權力,而是責任和貢獻,因為沒有責任的權力根本不是權力,那是不負責任。說到權力時,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應該問“我該負什么責任?”或“你應該有什么貢獻?”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中,管理工作不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老板,其任務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貢獻者。
杜拉克曾說過:“賺錢不是目的,只是重要成果之一。”戴維·普卡德是HP公司創始人之一,他對企業存在的目的的詮釋,可以說是對杜拉克事業理論的最好的闡釋。他首先解釋了公司為什么會存在。換句話說,國家或企業家為什么要辦公司呢?賺錢!這一定是許多人的答案,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雖然賺錢是公司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你只要進行更深的思考,就會發現辦公司不僅僅為了賺錢。你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一批人走到一起來,并以公司的形式存在,以便能夠集體地成就一番單靠自身力量不能成就的事業,也就是為社會作出貢獻。這話聽起來一點也不新鮮,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你為社會作出貢獻,社會就會給你回報。
杜拉克有這樣的觀點:“為賺錢辦企業永遠不如為貢獻辦企業的收益大。”其旨在說明:只知賺錢的企業得不到太多的利益,而肯為社會作貢獻的企業卻會深入人心,也因此會得到更多的利益。比如:高麗雅娜是韓國的三大化妝品王牌之一,是最年輕的一張。與另兩家有六七十年歷史的企業相比,高麗雅娜創業僅有短短的10年歷史。韓國的另外近200家知名企業中,創業歷程一般也都是在35年以上。高麗雅娜卻從它誕生時的業界最末位,而在五年之內一躍而至前三位,十年內進入韓國企業100強。世界近30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它的足跡,產品年銷售額達3億多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加入WTO,高麗雅娜已經把中國作為它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是什么原因讓它迅速崛起的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對社會的貢獻。高麗雅娜將社會效益當作一項無形的資本,它一向熱衷于公益事業,以追求幸福社會為宗旨。納稅是企業對社會貢獻的首要體現,而高麗雅娜被韓國副總統授予“納稅模范企業”。
杜拉克還告訴人們:“長遠的利益肯定是較大的利益,而眼前的利益從來都是小利。”作貢獻肯定是要付出,而付出時你不一定會馬上收益,然而長遠來說你一定會獲得更大的利益。高麗雅娜就是這樣的公司,它長期提供研究基金給大學和醫學院,與他們共同開發新原料;在環境保護方面更是不遺余力,嚴格按照廢水、廢氣和廢物的處理要求的標準去做,力求完美,甚至把環保標準提高到國家規定的2~10倍以上;例如:廢水經過凈化處理后,最終經金魚飼養噴水池流向外界。高麗雅娜還把環境保護意識帶到了中國。高麗雅娜在中國試營業階段,剩下了價值100余萬韓元的滯銷過期商品,盡管質量仍有保障,但高麗雅娜卻出資請中國當地環衛部門當場銷毀,而并沒有像某些廠商一樣將過期商品廉價拋向市場。高麗雅娜長年為工廠周圍近300名家境困難的小學生提供午餐費。在禁毒方面,僅一次就贊助約一億韓元予以支持。高麗雅娜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太多了,這為它贏得了聲譽,同時為它帶來了更高的利潤。
高麗雅娜創辦了韓國第一家化妝品博物館,藏品3000件,并且免費參觀;隨著2002年銷售額又上新臺階,高麗雅娜化妝品博物館進行了2期擴建,繼續免費對外開放。高麗雅娜在韓國能享有極高的社會聲譽,還因為它分擔了國家的負擔,為2萬多名女性提供了就業機會。能夠就職于高麗雅娜是韓國女性的榮幸,為了提高綜合素質,公司每年都派300多名員工出國培訓。因此,高麗雅娜的每一次招聘會都會吸引很多仰慕者。
留意一下周圍的企業界,你仍會發現一些對其他事情漠不關心,卻只對金錢感興趣的人。杜拉克說:“管理工作不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老板,其任務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貢獻者。一個重視貢獻的人,為成果負責的人,不管他職位多卑微,他仍屬于‘高層管理者’。”作為管理者講的是貢獻多少,而不是利益大小。也許有好多人認為作貢獻只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那么就換個角度來想:你之所以能夠賺錢,就是因為你為世界創造了價值,而你換來的錢正是需要你所創造價值的人給予你的回報。你為社會創造了有用價值,那么你就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你的貢獻越多越大,收到的回報也就越多。
古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每個人都知道這句話,也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付出了才有收獲。但是人們卻往往忽略這句話的含義。
總聽有人說:“只要老板提升我,我就不會上班時間睡覺了。”或者說:“只要老板給我加薪,我就不會老是請假了。”這些話本身就是本末倒置。人們總是說如果老板怎么樣我就會怎么樣,就沒想到如果自己做好了老板會怎樣做?付出,才有收獲。人一定要先去作貢獻,不要妄想不勞而獲。
也有人剛剛做了一點貢獻,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事實上,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就像我們播下種子一樣,收獲總是需要一個過程。你作貢獻的時候應該只想付出,而不要急功近利。
還有人總抱怨:“我做了那么多貢獻,怎么就得不到回報?”貢獻就是付出,付出不圖回報,但付出必有回報。仍像你播下的種子一樣,所有的種子中又有多少能發芽?能被保留到最終健康成長收獲時?抱怨的人除了盯著利益的回報外,又做了多少貢獻?
誠然,企業需要利益,但潛藏在追逐利潤背后的實際動力是一種要做一點事情的欲望,如生產一種產品或提供一種服務,總而言之是要做一點有價值的事情的欲望。所以作為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企業存在的真正目的是向公眾提供某種獨特的、有用的東西,從而為社會作出貢獻。
實行“末日管理”,促進競爭
一個秘密的目標,無法得到參與者和其他人的幫助。將目標解釋清楚,讓參與者全部都明了,可以激發他們的熱忱,使得他們發揮最大的力量,這是靠壓迫所得不到的無限力量。
——約翰·楊
“末日管理”,顧名思義,就是說企業的任何管理者和員工在面對市場和競爭的時候,都要有一種如臨深淵的緊迫感,危機感,都要明白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其壽命終寢的一天,產品也一樣。所以企業應該明白昨日的成功只代表過去的輝煌。
辯證的“末日管理”理念,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它可以使企業進入良性循環。這種新理念和運作方式以建立全球性“橫向比較”的信息體系為手段,以全員化、立體化、規范化的營銷管理體系為支柱,以強有力的人才開發機制為保證,從追求卓越到追求完美,讓危機意識成為全體員工的共同意識,讓理念支配行動,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始于市場,終于市場。
末位淘汰制是被企業采用最多的優化人員結構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企業隨著規模的擴大,管理層次的增多,普遍存在員工“人浮于事”的現象。通過末位淘汰制這種強勢管理,能夠給員工以壓力,建立嚴格的員工競爭機制,有利于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公司更富有朝氣和活力,更好地促進企業成長。
“末位淘汰”是對某一范圍工作實行位次管理。規定在一定期限內,按一定的標準對該范圍內的全部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并據此排出位次,將位次列在前面的大多數予以肯定和留任,而將位次居于末位的一個或是幾個予以否定和降免職。簡單地說,“末位淘汰”是將居于末位的工作人員予以“淘汰”。
“末位淘汰”的作用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可以促使人們競爭、向上。實行“末位淘汰”,凡末位者就要遭淘汰。在這種壓力下,人們為了免遭淘汰,就會加倍努力。
第二,可以增加工作業績,提高工作質量。人人都加倍努力,就會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多創業績,創造佳績。
第三,可以直接地、單純地優化工作人員隊伍。淘汰末位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時保留比被淘汰者合適的、好的人員,又讓出位置給新的比被淘汰者合適的、好的人員。
“末位淘汰”的標準是“末位”。這一標準與上崗人員淘汰的正確標準有著很大的不同。上崗人員只要達不到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和基本目標,就要淘汰。所以“末位淘汰”的標準不全面的話,就會出現以下幾種結果:
其一,末位者有不勝任、不合格者。實行“末位淘汰”,使不勝任不合格者被淘汰,從而讓位給勝任、合格者,以便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工作。
其二,末位者有勝任、合格者。淘汰末位者,會有勝任、合格者被淘汰,對這部分人有失公正,使他們得不到肯定且沒有安全感,這就容易引發一系列負面效應,甚至導致企業和社會不穩定。
但所有這一切不能阻止末位淘汰制的實行,因為它確實使得企業充滿活力,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當然,實行末位淘汰制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目標要明確,且這個目標應該是員工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如果定的目標過高,當員工感到沒有實現的可能時,自然會產生消極情緒。其次,目標應該是可行的和可衡量的。在目標已定的情況下,企業管理者一定要經常幫助員工實現目標,例如,提供相應的資源、條件、機會和培訓等。否則,如果最后由于員工自身原因無法完成工作,員工自己就會萌生退意。
其次,對員工的考核要目標明確,職責分明,考核指標應合理一致,考核過程要嚴格劃一。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
(1)向員工傳達公司對未來的構想。
(2)適當加薪。
(3)建立完善的業績管理體系。
(4)不斷地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
從目前情況來看,政府能供給的資金越來越少,靠政府扶持已經到了末路。混合股權的企業越來越多,只要是按傳統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的企業,就不可能永葆青春。只有接受市場經濟的勞動觀念,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我,才能跟上時代和社會的步伐。同時,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給自己適當的壓力,不斷充實自我的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的企業才是健康的企業,這樣的管理才是永葆青春的積極管理方式。
實行“末日管理”,使員工時刻充滿危機感,保持警醒,使企業的各項工作一直保持高質量運行,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力。
沒有永遠的錯誤,只有不斷改進后的正確
對于企業而言,就是要把既定的那個行業領域、那個主導產品和市場不斷改進、不斷突破,做到最好,做深做透。
——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說:“管理是實踐而不是實施,管理不是了解而是行為。”沒有現成的管理條例供你實施,管理是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改進,從而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勇于探索,勇于犯錯,勇于承擔責任。有責任才有動力,有目標才有方向,有實踐才能改進,有改進才能正確,只有這樣企業才會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一直引領著電子產品新潮流的索尼公司,曾在《財富》雜志年度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排名第31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一個街道小企業,創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從零開始,歷經曲折、坎坷,帶著索尼一步步走向輝煌,最終把它做成了跨國公司。
1946年,索尼公司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成立了,這是盛田昭夫與井深大一起奮斗創建的。公司開創不長,他們就取得了新的進展,他們利用自己在物理學方面的專長,研制出了磁帶錄音機及磁帶。這種錄音機比原有鋼絲錄音機具備了三大優勢:第一,革新了技術,使用方便;第二,錄放的音質高,效果好;第三,比原來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在有關專家鑒定的時候也是好評如潮,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新型錄音機一定能暢銷。
盛田昭夫懷著激動的心情把它推向了市場,但是結果很出乎意料,這種錄音機不被大多數的購買者所接受。后經多方考證,原來是很多人還不清楚這種產品是干什么用的。于是,他開始大量搞推銷宣傳活動。他用汽車拉著產品,到公司、學校、商店以及任何人群聚集地去展示新產品。當用這種錄音機錄下人們的談話,然后再放出來時,所有的人無不感到驚奇萬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購買的人卻依舊很少,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這東西確實很新鮮,也很實用,不過,如果把它買來做娛樂,價格就有些貴了。
事實讓盛田昭夫非常失望,他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壓根就不應該生產出這個東西,不過他還是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有一天,一件偶然的事情卻讓他明白了。他在一家古玩店發現:有一個非常破舊的瓶子,在別人眼里看來是沒有什么實用價值的,結果一位顧客毫不猶豫地以高價將它買下了。這件事讓盛田昭夫茅塞頓開:原來不是產品的問題,是自己銷售方式的問題。任何事物對于適用者才有價值,正所謂物盡所值,才能物盡其用。一定得面向能用得到它的人來推銷,那樣新產品才會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