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書名: 帝王將相論時事作者名: 秦榆本章字數: 5985字更新時間: 2015-04-19 01:19:33
曰:民知務矣,而未知權,然后考三度以動之。所謂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此所謂三度。故曰:天時不祥,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饑饉;人道不順,則有禍亂。此三者之來也,政召之。曰:審時以舉事,以事動民,以民動國,以國動天下。天下動,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權,然后舉錯得;舉錯得則民和輯,民和輯則功名立矣。故曰:權不可不度也。
五經既布,然后逐奸民,詰詐偽,屏讒慝,而毋聽淫辭,毋作淫巧。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諂君而不惑百姓,移國動眾,以害民務者,其刑死流。故曰:凡人君子所以內失百姓,外失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國虧,社稷滅覆,身體危殆,非生于淫讠舀者,未之嘗間也。何以知其然也?曰,淫聲讠舀耳,淫觀讠舀目。耳目之所好,諂心。心之所好,傷民。民傷而身不危者,未之嘗聞也。曰:實壙虛,墾田疇,修墻屋,則國家富;節飲食,撙衣服,則財用足;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逐奸人,詰詐偽,去讒慝,則奸人止;備饑饉,救災害,賑罷露,則國家定。
明王之務,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后民可使富;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稅斂,毋苛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義其要也。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備用者,其悅在玩好;農以勞矣,而天下饑者,其悅在珍怪;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悅在文繡。是故博帶梨,大袂列,文繡染,刻鏤削,雕琢平,關幾而不征,市鄽而不稅。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為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生。
君臣下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詐愚,強者凌弱,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故智者假眾力以禁強虐,而暴人止。
為民興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師之。是故道術德行,出于賢人。其從義理兆形于民心,則民反道矣。名物處,韙非分,則賞罰行矣。上下設,民生體,而國都立矣。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君之所以為君者,賞罰以為君。
致賞則匱,致罰則虐。財匱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是故明君審居處之教,而民可使居治、戰勝、守固者也。夫賞重,則上不給也;罰虐,則下不信也。
是故明君飾食飲吊傷之禮,而物屬之者也。是故厲之以八政,旌之以衣服,富之以國稟,貴之以王禁,則民親君可用也。民用,則天下可致也。天下道其道則至,不道其道則不至也。夫水波而上,盡其搖而復下,其勢固然者也。故德之以懷也,威之以畏也,則天下歸之矣。有道之國,發號出令,而夫婦盡歸親于上矣;布法出憲,而賢人列士盡歸功能于上矣。千里之內,束布之罰,一畝之賦,盡可知也。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聵然聵然:聵,天生耳聾。聵然指家庭之間容忍和睦相處。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
夫下不戴其上,臣不戴其君,則賢人不來。賢人不來,則百姓不用。百姓不用,則天下不至。故曰:“德侵則君危,論侵則有功者危,令侵則官危,刑侵則百姓危。而明君者,審禁淫侵者也。上無淫侵之論,則下無冀幸之心矣。
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為人臣者,變故易常,而巧言以諂上,謂之騰。亂至則虐,騰至則北。四者有一至,敗,敵人謀之。故施舍優猶以濟亂,則百姓悅。選賢遂材,而禮孝弟,則奸偽止。要淫佚,別男女,則通亂隔。貴賤有義,倫等不逾,則有功者勸。國有常式,故法不隱,則下無怨心。此五者,興德、匡過、存國、定民之道也。
夫君人者有大過,臣人者有大罪。國所有也,民所君也,有國君民而使民所惡制之,此一過也。民有三務,不布其民,非其民也。民非其民,則不可以守戰。此君人者二過也。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君有過而不改,謂之倒。臣當罪而不誅,謂之亂。君為倒君,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是故有道之君者執本,相執要,大夫執法,以牧其群臣。群臣盡智竭力,以役其上。四守者得則治,易則亂。故不可不明設而守固。
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
然則躁作、奸邪、偽詐之人,不敢試也。此正民之道也。
古者有二言:“墻有耳,伏寇在側?!眽τ卸?,微謀外泄之謂也。伏寇在側者,沈疑得民之道也。微謀之泄也,狡婦襲主之請,而資游慝也。沈疑之得民也者,前貴而后賤者為之驅也。明君在上,便辟不能食其意,刑罰亟近也;大臣不能侵其勢,比黨者誅,明也。為人君者,能過讒諂,廢比黨,淫悖行食之徒,無爵列于朝者,此止詐、拘奸、厚國、存身之道也。
為人上者,制君臣百姓,通中央之人。是以中央之人,臣主之參。制令之布于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緩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為緩,緩可以惠民。威惠遷于下,則為人上者危矣。賢不肖之知于上,必由中央之人。財力之貢于上,必由中央之人。能易賢不肖而可成黨于下。有能以民之財力上啖其主,而可以為勞于上;兼上下以環其私,爵制而不可加;則為人上者危矣。
先其君以善者,侵其賞而奪之惠者也。先其君以惡者,侵其刑而奪之威者也。
訛言于外者,脅其君者也。郁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四者一作,而上不知也,則國之危,可坐而待也。
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長,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天道人情,通者質,窮者從,此數之因也。是故始于患者不與其事,親其事者不規其道。是以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則禮制立矣。是故以人役上,以力役明,以刑役心,此物之理也。心道進退,而形道滔迂。進退者主制,滔迂者主勞。主勞者方,主制則圓。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方者執,執者固,固者信。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禮也。
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于上,則百姓化于下矣。戒心形于內,則容貌動于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知得諸已,知得諸民,從其理也。知失諸民,退而修諸已,反其本也。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輕給之。故君人者上注,臣人者下注。上注者,紀天時,務民力。下注者,發地利,足財用也。故能飾大認,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者,明君之道。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
明君在上,忠臣佐之,則齊民以政刑,牽于衣食之利,故愿而易使,愚而易塞。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分也。威無勢也無所立,事無為也無所生。若此則國平而奸省矣。
君子食于道,則義審而禮明。義審而禮明,則倫等不逾,雖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則民危矣。齊民食于力則作本,作本者眾,農以聽命。是以明君立世,民之制于上,猶草木之制于時也。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塞之則上。唯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決之則君子行于禮,塞之則小人篤于農。君子行于禮,則上尊而民順。小民篤于農。則財厚而備足。
上尊而民順,財厚而備足,四者備體,頃時而王不難矣。
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四正五官,國之體也。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
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是故國君聘妻于異姓,設為侄娣、命婦、宮女,盡有法制,所以治其內也。明男女之別,昭嫌疑之節,所以防其奸也。是以中外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宮中之事,而諸巨子弟無官中之交,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烕私也。
明立女寵后,不以逐子,傷義。禮私愛驩,勢不并倫。爵位雖尊,禮無不行。適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然則兄弟無間郄,讒人不敢作矣。
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德而周舉之,尊勢而明信之。是以下之人無諫死之讠忌,而聚立者無郁怨之心。如此,則國平,而民無慝矣。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以德弇勞,不以年傷。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國之所以亂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內有疑妻之妾,此宮亂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亂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國亂也。任官無能,此眾亂也。四者無別,主失其體。群官朋黨,以懷其私,則失族矣。國之幾臣,陰約閉謀以相待也,則失援矣。失族于內,失援于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聽,官必中信以敬。故曰:有宮中之亂,有兄弟之亂,有大臣之亂,有中民之亂,有小人之亂。五者一作,則為人上者危矣。宮中亂曰妒紛,兄弟亂曰黨偏,大臣亂曰稱述,中民亂曰讋諄,小民亂曰財匱。財匱生薄,讋諄生慢,稱述、黨偏、妒紛生變。
故正名稽疑,刑殺亟近,則內定矣。順大臣以功,順中民以行,順小民以務,則國豐矣。審天時,物地生,以輯民力;禁淫務,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民治矣。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征,近其巽升,以固其意;鄉樹之師以遂其學。
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行矣。稱德度功,勸其所能,若稽之以眾風,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則士反于情矣。
《論語》
《論語》,一部很重要的儒家經典,記錄了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以下是《論語》部分篇章的摘選。
為政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音ní,大車車杠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小車無:音yuè,小車車杠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尉繚子
尉繚子,戰國時魏惠王時代人,具體生平不詳。他推崇商鞅,政治思想接近法家?!段究潯芬粫鴩@“刑德可以自勝之說”廣泛論述用兵取勝之道。
治本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夫在耘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夫無雕文刻鏤之事,女無繡飾纂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飲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
今也,金術之性不寒,而衣繡飾;馬牛之性食草飲水,而給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設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畝,秋冬女練于布帛,則民不困。今裋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無肥磽,人無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經畝,絹有日斷機,而奈何寒饑?蓋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謂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飯;有子一人,不損一飯。焉有喧呼酖酒以敗善類乎?民相輕佻,則欲心興,爭奪之患起矣。橫生于一夫,則民私飯有儲食,私用有儲財。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烏有以為人上也?
善政執其制,使民無私。為下不敢私,則無為非者矣。反本緣理,出乎一道,則欲心去,爭奪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懷遠,外無天下之難,內無暴亂之事,治之至也。
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所謂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敘,四曰無敵;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今說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飲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軍渴。”臣謂欲生于無度,邪生于無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商鞅
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政治家、變革家。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勸秦孝公變法。孝公六年(前356年)任左庶長,實行變法。以功封商君。秦孝公死后,被保守舊貴族車裂。今本《商君書》是他部分言論和文章的匯編。
說民
辯慧,亂之贊也;禮樂,淫佚之征也;慈仁,過之母也;任舉,奸之鼠也。亂有贊則行,淫佚有征則用,過有母則生,奸有鼠則不止。八者有群,民勝其政。
國無八者,政勝其民。民勝其政,國弱。政勝其民,兵強。故國有八者,上無以使守戰,必削至亡。國無八者,上有以使守戰,必興至王。
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合而復者善也,別而規者奸也。章善則過匿,任奸則罪誅。過匿則民勝法,罪誅則法勝民。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故曰: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
國以難攻,起一取十;國以易攻,起十亡百。國好力,曰以難攻;國好言,曰以易攻。民易為言,難為用。國法作民之所難,兵用民之所易,而以力攻者,起一得十。國法作民之所易,兵用民之所難,而以言攻者,出十亡百。
罰重,爵尊。賞輕,刑威。爵尊,上愛民。刑威,民死上。故興國行罰則民利,用賞則上重。法詳則刑繁,法繁則刑省。民治則亂,亂而治之,又亂。故治之于其治,則治;治之于其亂,則亂。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亂。故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于其亂也。故重輕,則刑去事成,國強;重重而輕輕,則刑至而事生,國削。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殺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王。民貧則弱國,富則淫,淫同有虱,有虱則弱。故貧者益之以刑,則富;富者損之以賞,則貧。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強,三官無虱。國久強而無虱者必王。
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故刑多則賞重,賞少則刑重。民之有欲有惡也,欲有六淫,惡有四難。從六淫,國弱;行四難,兵強。故王者刑于九而賞出一。刑于九則六淫止,賞出一則四難行。六淫止則國無奸,四難行則兵無敵。民之所欲萬,而利之所出一。民非一,則無以致欲,故作一。
作一則力摶,力摶則強。強而用,重強。故能生力,能殺力,曰攻敵之國,必強。
塞私道以窮其志,啟一門以致其欲,使民必先行其所要,然后致其所欲,故力多。力多而不用,則志窮;志窮,則有私;有私,則有弱。故能生力,不能殺力,曰自攻之國,必削。故曰:王者國不蓄力,家不積粟。國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積粟,上藏也。
國治,斷家王,斷官強,斷君弱。重輕,刑去。常官則治。省刑要保,賞不可倍也。有奸必告之,則民斷于心。上令而民知所以應。器成于家,而行于官,則事斷于家。故王者刑賞斷于民心,器用斷于家。治明則同,治暗則異;同則行,異則止;行則治,止則亂;治則家斷,亂則君斷。治國者貴不斷。故以十里斷者弱,以五里斷者強。家斷則有馀,故曰:日治者王。官斷則不足,故曰:
夜治者強。君斷則亂,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