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領導教我們吃飯
- 思想的地樁:寧夏雜文新人作品選
- 寧夏雜文學會
- 1612字
- 2015-04-20 12:19:31
民以食為天,說的是吃的重要性。嘴巴的功能之一,便是吃吃喝喝。如果我問,你會吃飯嗎?你肯定以為,我不是白癡便是二百五。因為誰都知道,只要人活著,哪怕是植物人,也會吃喝。因為吃喝是維持生命的第一要務。但你也先別急著給我下結論。還是先看幾個事例吧。
一是一九五八年七月,周恩來總理風塵仆仆地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時任該縣的縣委書記黨向民看見總理日夜辛勞,就悄悄地安排為總理設宴接風。盡管“宴會”就在縣委院內的一間小屋里,盡管廚師只是縣委伙房的炊事員,盡管沒有美酒佳肴,只是家常便飯,但周總理還是主動掏出了三百元錢,執意由他來請客,不給縣委增添負擔。
二是朱镕基總理在一次會議之后,沒有坐在為他特設的首席座位,而是徑直穿過了擺滿美酒佳肴的酒宴大廳,走到宴會大廳的一個小角落里,要設宴人就在此只為他和他的秘書另設一小桌,吃一頓簡單的工作餐。于是朱總理就用這個特殊的要求,使得在場的嘉賓自慚形穢,紛紛離席而去。
三是溫家寶總理吃飯有“三條標準”:第一,不讓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進食。第二,要求飯菜夠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關于飯菜的質量提出十二個字,即“清清淡淡,湯湯水水,熱熱乎乎”。但是,他卻在全國人民的面前“違反原則”。那就是他曾經在礦井下與工人一起吃餃子。也曾經在煤礦檢查安全工作時,在井下與工人師傅們一起坐在坑道上吃包子。不過,這兩次“陪吃”,把每個人都深深地感動了,也讓我們體會到平民總理的款款深情。
四是一則傳說,沒見媒體報道。說的是今年四月,胡錦濤總書記到寧夏固原考察結束時就餐,當時吃的是份飯,由于服務員大意,給總書記的份飯有些過量。陪同的領導本來也是吃不完的,但看總書記硬是撐著吃完了,他們也只好全部吃完。飯后,總書記散了好長時間的步。
與此相反,讓我們再看幾組數字,全國每年公款吃喝達2000億元以上,相當于一個三峽工程,僅喝掉的酒,據說也有好幾個西湖水那么多。村委會、鄉政府、縣政府欠賬不還的報道時有所聞,欠條曝光率節節上升。
我們說,正常的招待是必需的。我們的干部下基層檢查指導工作,不可能“背著鍋”去,但一定要控制在必要的限度范圍之內,一定要符合有關的規定。我們也說正當的人際交往也是必需的,中國人都愛講個人情往來,都愛湊個熱鬧,但這其中吃喝費用,一定要“誰受益,誰埋單”,自掏腰包,自行解決。
長期以來,公款吃喝在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單位長久不衰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利益在作怪。國家為遏制公款吃喝,下發了很多很多的文件,但“言之諄諄,聽之藐藐”,各級官員手中為制造“公款吃喝”而掌握的“自由裁量”的幅度越來越大,甚至形成了一種腐敗的“官文化”,成為有些干部之間互相請吃玩樂、跑門子、拉選票、建立所謂“人脈”關系的主要方式。
“公款吃喝猛于虎”“吃壞了黨風吃壞了胃”“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底下一座樓”等民謠,很形象很逼真地反映了公款吃喝的危害,公款吃喝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整治措施僅僅停留在道德說教和紀律處分的層面上,處罰與監督的力度很溫和很軟弱,從來沒聽說過哪個紅頂子因為吃喝而被摘掉的。二是人們的觀念特別是在領導干部的觀念上,存在著較大偏差。不少人認為,吃吃喝喝,不算個啥,又沒有裝進自己的口袋,而且大多是為了工作,至少是以為了工作的名義來請吃請喝的。忘記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忘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忘記了“成由儉,敗于奢”的古訓。
目前,我們正在大力提倡建設誠實守信的信用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為民親民的服務政府、實干奉獻的責任政府和清正廉潔的陽光政府。因此,我們就更要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加大對公款吃喝的處罰力度,形成一種不能吃、不愿吃、不敢吃的氛圍。真正樹立憂患意識、公仆意識和節儉意識,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作為領導干部,一定要牢記,節儉展現的是一種精神力量和民族品格,節儉是優良傳統,更是現代文明的標志。
筷子頭上有政治,吃喝之中看黨性。對于領導干部公款吃喝的問題,是到了應用重典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