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放下就是擁有(1)
- 淡定的智慧
- 弘一法師原典 慶裕整理
- 4208字
- 2015-04-08 16:06:09
浮躁的人群中,有人急功近利,有人利欲熏心,但貪婪只會滿足人的一時之求,那些能在利益面前保持冷靜的人,那些能在誘惑面前保持淡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因為他們放得下。他們內心有一把衡量利益的尺子。適合自己的尺寸,就是最好的,就可以選擇;不適合自己的尺寸,任憑再大的誘惑也視而不見,因為他們知道,放下就是擁有。
給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人們做事既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也要懂得善惡是非。只要有自己的主張,只要內心有衡量善惡的標尺,并不被外物摧毀,你就會一直擁有一份淡定的心情。
弘一法師在漳州七寶寺講佛的時候,曾以悲智為題點化眾生:“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范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范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做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后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人要求得一份淡定心情,就要堅持自己內心的看法,不要被權威牽著鼻子走,就像大師所說,這是改變不良習慣,實現良好建設的開始。
來看這樣一位堅持內心禪法的故事:大梅禪師研習了很多年的禪理,盡管他學習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一直沒能真正領悟佛法。有一天,大梅禪師前去請教他的師父馬祖禪師:“師父,請教誨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佛?”
馬祖禪師想了想,回答說:“即心即佛。”
大梅禪師如醍醐灌頂,頓時恍然大悟。之后,大梅禪師離開師父,去弘揚佛法。馬祖禪師聽說大梅領悟佛法,不太相信,他覺得大梅學了那么多年佛法,也沒能悟出佛法的內涵,怎么一下子說開悟就開悟了呢?于是馬祖禪師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試探大梅。弟子下山后,見到大梅禪師,問道:“師兄,師父到底教誨了你什么話,讓你頓悟了呢?”
大梅回答道:“即心即佛。”
弟子說:“師父已經不再說‘即心即佛’了!”
大梅非常驚奇地問:“那他現在是如何教誨別人的?”
弟子說:“師父現在教誨我們要‘非心非佛’。”大梅聽了以后,笑著說:“師父真是能折騰人,不是存心給我找麻煩嗎?我才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堅持我的‘即心即佛’。”
弟子回去把和大梅禪師交談的話告訴了禪師,馬祖禪師激動地說:“看來大梅真的是領悟佛法了。”
很多人總是會受他人的影響,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最終一事無成。人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一個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人不僅僅要學會堅持自己的內心,還要分得清善惡是非,一旦被金錢利益等迷惑了心智,人生就會面臨失敗或者終結。來看看佛是如何點化他們的弟子懂得善惡的吧:
一天,佛陀與弟子們在外行化后,準備返回精舍。途中,有弟子問起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佛陀沒有回答,只是突然離開大道,轉而帶領眾僧避入草叢。
對于佛陀這樣的行徑,弟子們心里非常納悶,于是有弟子問道:“世尊,我們為何舍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叢呢?”
佛陀回答:“前方有賊!走在我們后面的那3人將會被賊制伏。”
眾生一看,后方果然有三個人。而在前方不遠處,有堆黃金遺落于路邊,發著金光,十分耀眼。
后方那三個人本是兄弟,其中,老大和老三看起來比較老實,而老二看起來比較狡猾。
結果,三人行經此處,一見到閃閃發亮的黃金,不禁眉開眼笑,樂不可支。他們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確定沒人看見后,便彎下腰撿拾這些黃金。
為了慶賀這個意外收獲,他們決定要好好慶祝一番。于是,大哥說:“老二,你跑得快些,去買一些酒菜回來,我們先吃飽喝足,再來分這些金子。你去買酒菜,應該多分一些金子的。”
老二高興地去了。但是同時他心中卻生起一個可怕的計謀,他想:“我如果在飯菜里下毒,毒死大哥和三弟,不就可以獨吞金子了嗎?”
而此時大哥和三弟也在密謀,老二平日里狡猾奸詐,實在不愿意跟他分這些金子,如果將老二殺死,就可以多分一些黃金。
就這樣,三兄弟被黃金蒙蔽了良心,決定不顧情義,殺人分金。
老二帶著酒菜回來時,一路飄飄然地想著自己獨吞黃金的場景,沒有絲毫防范,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老大和老三殺害。達到目的后,老大和老三高興地拿起酒就喝,并且大嚼飯菜。不稍片刻,二人就毒發身亡。
這時,佛陀問眾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了嗎?貪財不僅帶來禍患也蒙蔽自心,善惡是要靠自己去分辨的,因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別人幫助我們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還得靠我們自己的腳。所以,面對善惡,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面對誘惑,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自己的生命自己把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留一份善心與他人
心懷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報的,那是發自內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貪婪后的一種質樸。人在善惡之間做選擇的時候,要留一份善心給他人,留一份質樸的人性之美給自己。
弘一法師說,“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兩種,一日財施,二日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于弘揚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
梁武帝是一代國君,但卻一向篤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門。他在全國修建大小佛寺二千八百多座,親手剃度的僧尼就有八萬兩千多人,組織文人學士翻譯佛經三百多卷。
普通年間(520年—527年),達摩大師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禪學,梁武帝召見了他。
梁武帝問他:“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廟,度出家人數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
達摩搖頭說:“并無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問:“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達摩說:“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凈心是德,清凈心是功夫,開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點錢,你的戒就得到了嗎?出一點錢你就得到定了嗎?出一點錢就開智慧了嗎?功德不是福德,出錢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出錢能夠幫助一個人得到戒定慧,那么他的行為也是功德。如果不能,就只能算是福德。”
如果我們所做的善事中包含著執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們必須要無私地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無欲無求。這種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輝的善,才是人們在靈魂深處做出的最質樸最真實的選擇。
摒棄重負抓住現在
現實是客觀的,但因為很多人的心中化解不開,所以他們的內心會有一份重負。這負擔讓他們無法走出過去,無法面對現在,因此人們需要化解內心的情節,需要重新修復自我。
弘一法師曾引用了石屋禪師的幾句話來教化世人,幫助人們化解心結走出過去,“過去的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其意思被名家解釋為:“過去的事不要再想,未來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聰明人抓住現在。梅子梔子都有季節性,一定要把握時節因緣,不能空空放過。”
人本該抓住現在,這樣煩惱才會少,步履才會更堅定,如果為當下的事情煩惱而想改變明天,還不如理性地過好今天收效更大。
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寺廟里,有一個小和尚每天負責早上清掃寺院里的落葉。對于這個差事,他早就厭煩了。秋天到了,落葉更多了,這讓小和尚更加頭痛,于是去討教廟里的師兄弟:怎么辦才能讓自己輕松些。
后來,住持知道了他的煩惱,便主動找他談話。小和尚很誠實地對住持說了自己的委屈。
住持對他說:“明天你在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后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聽了住持的建議之后非常高興。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開始搖動寺院里的樹木,一直到所有的樹木都不會再落下一片葉子為止,然后,他用笤帚仔細地掃了一遍。這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晚上,小和尚高興地想明天也許就不用這么累了,微笑著睡著了。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一看,頓時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費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住持笑呵呵地向他走了過來,語重心長地說:“傻孩子,你知道我為什么給你出那個主意嗎?我的意思就是要讓你明白: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聽完住持的話后終于頓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像小和尚一樣的困惑,企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把所有的煩惱都解決掉,而實際上,很多事是無法提前完成的,過早地為將來擔憂,于事無補,新的一天總會遇到新的問題。不要試圖透支明天的幸福,踏踏實實做好今天的事情才會留住本該屬于自己的快樂。
修一顆通靈之心
人生在世總是經受很多考驗,紙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迷惑人們的心智,讓生命中那顆通靈的自然之心沉睡。在繁忙過后的瞬間我們要學會卸下疲憊的重擔,讓心靈回歸通靈的自然之性。
弘一法師在講授佛法時曾借仁潮禪師的幾句話道出世間的浮華真假:“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翼,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圣,其孰與而覺之歟?”
瑣是瑣碎,微不足道,即指蕓蕓眾生。營營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蟲在器皿中亂飛亂撞。化是變化,生死是變化,化海即六道輪回,何時才能有個頭緒。人生實在是夢中之夢,等證到羅漢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場夢。明心見性,證得法身大士,想到從前作羅漢時也是在做夢。六道眾生把假的當作真的,從未悟過,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怎會曉得。
有時候人們無法讓自己的內心保持通靈,是因為無法放下心中的負擔,放下既是佛,放下就是回歸原始的自然之美。一個叫黑指的婆羅門運用神通,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說:“放下。”
于是婆羅門將左手的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說:“放下。”
于是佛陀又將右手的花瓶也放下了。
可是佛陀依舊重復那句話:“放下。”
黑指婆羅門不解地問道:“佛陀,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您怎么還讓我放下啊!”
佛陀微笑著說:“我叫你放下的并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將這一切都放下時,就會得到大解脫。”
黑指婆羅門頓悟。
人生中我們該放下的東西太多了,事業、愛情、家庭、金錢、榮譽……但是“放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到的,也正是這樣,很多人過得很痛苦、很累,所以,必要時“放下”其實是通向幸福、得到解脫的最好捷徑,也是通向內心通靈自由的橋梁。
超越是非才能還原自己
人們每天都糾結于事事非非中,其實給自己的空間并不多,這些讓人頭大的是非對錯總是攪擾著人們的心智,讓人們很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還原自己。當你遇到是非對錯的爭執時,要學會看透紛擾、超越是非,做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