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放下就是擁有(2)

  • 淡定的智慧
  • 弘一法師原典 慶裕整理
  • 4540字
  • 2015-04-08 16:06:09

弘一法師指點善友看透紛擾:“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這是弘一法師引用的蓮池大師的一句話,其意被佛家解為:世間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戲就容易體會是假的。人生如夢境,夢醒之后,想想夢里的境界均非真實。佛在經中常勸我們不要造惡,他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造惡業。在世間吃虧上當,還是歡歡喜喜地接受,因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師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凈宗無比殊勝的特點是教我們抓住一個真實的法門,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為其他任何宗派所無。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圓滿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凈土。中國兩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禪宗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凈土,此乃徹底覺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實的。

佛家對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應該悟透其中道理,還原真我才對。禪宗六祖獲得了衣缽心印之后,害怕別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連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很快眾僧侶就得知了這個消息,紛紛追趕而來。

一位叫慧明的僧侶最先追上了禪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說不是為了衣缽而來,而是真誠地為了求法而來,懇請禪宗六祖接見。

禪宗六祖說:“既然你是為了求法而來,那么請先拋棄一切外援,斷掉心中所有思戀的念頭。”

過了一會兒,禪宗六祖接著說道:“你不要想著善,也不要心存邪惡,你問問你自己,你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

聽了禪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頓時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接著他又請求禪宗六祖再告訴一下秘密的意思。

禪宗六祖說:“如果我能夠告訴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聽了,感激地說:“我遁入空門已經很長時間了,卻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點,使我感覺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對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學會時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矯正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欺騙一生,才會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會明確自己心中的最終愿望和理想,才會鼓足勇氣一直堅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紛擾繁雜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

好心態是一種定力

心態決定人的行為,人若想有超然的定力,必然要有超然的心態,好心態是一種定力,是來自人們內心的一種超然的淡定。

弘一法師在回答善友們如何看待妄想這一情緒時,他引用了蓮池大師的一句話來向善友們解釋:“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這句話說出了世人的心態:天冷的時候,總想夏天好過;天熱的時候,又想冬天多么好,總沒有舒服的日子。如果去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才會沒有煩惱。

沒有煩惱的人生,充實的人生才更有意義,佛家修佛,修得就是一份平和淡定之心。

佛光禪師的大弟子大智外出參學二十年歸來后,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經歷,最后大智問道:“師父,二十年過去了,您老人家一個人還好嘛?”

佛光禪師回答說:“很好,每天忙著講學、說法、著作、抄經,生活的很愜意,也很快樂。”

大智關心地說:“師父,您也別太操勞了,應該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早點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后慢慢說。”

第二天清晨,大智在睡夢中隱隱約約地聽到禪房里傳出師父誦經的木魚聲。

白天,佛光禪師接待了一批批來禮佛的信徒,給他們講說佛法。晚上,他開始擬定教育僧眾的教材,總有忙不完的事。

大智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有一段閑暇時間,于是急忙跑過去問:“師父,這二十年來,您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可怎么一點也不顯老啊?”

佛光禪師笑著說:“我忙得沒有時間去考慮自己的年齡呀!”

人活得就是個心態,有的人年紀輕輕,但是心力衰退,心早已經老了;有的人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心力旺盛,精神飽滿,老當益壯。心老,人必老;心童,人必年輕,所以要以年輕快樂的心態,對待生活,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一切。好好地活,爭取多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

調一顆怡然心

人們都有虛榮心,虛榮有時候和自卑相關聯。事實上,觀遍古今,只有平和低調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給內心一份怡然之情。

弘一大師在一次講經說法時,以了凡大師之言點化世人:“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過惡,過是罪過,惡是惡習氣,即前面所說的宿業。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無事時自生煩惱。或看到有道德有學問的正人君子,即覺得自己卑不足道;或聽到正法時聽不進去;或送禮與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夢顛倒,語無倫次;都是過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項,即應改過自新,不要自誤。

人們只有不斷反省自我,追求內在的真性情,才能做到不自卑、不煩惱;才能夠心態怡然。達摩祖師本名叫菩提多羅,是南印度婆羅門貴族,是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后來由于機緣巧合遇到般若多羅,為祖師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達摩。達摩祖師未出家以前,超群的才智已經顯現。有一次般若多羅尊者指著一堆珠寶問達摩三兄弟:“世上還有比這些珠寶更好的東西嗎?”

大哥月凈多羅回答道:“這些珠寶是我們王者之家最為珍貴的,世上還有什么東西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呢?”

二哥功德多羅也回答道:“我也沒有見過還有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東西。”

菩提多羅笑著說:“我認為兩位哥哥說得不對,這些珠寶沒有任何價值!”

兩位兄長責問道:“為什么這些珠寶沒有價值呢?那么你覺得有價值的寶物是什么?”菩提多羅說道:“這些珠寶不了解自己的價值,只不過是一些沒有知覺的東西而已。佛法真理才是寶物。真正的寶物是由人們發揮出來的智能,不僅能自照,而且還能區分各種形形色色的珠寶,更能分辨世間的一切善惡諸法,所以真正最尊貴的應該是無上真理的法寶。”

佛法具有真心本性,金銀珠寶有毀壞的時候,真心本性沒有毀壞的時候,所以,對稍縱即逝的東西不要有太多的欲念,應該把心思花在對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上。

真理永遠不會毀壞,真心本性才是人世間最珍貴的財寶。擁有一份真心本性,便擁有了一份怡然優雅的心境。

心量放寬人生通達

世事無常,人生難料,有時候你覺得暗淡無光時,卻峰回路轉,重見光明。有時候你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卻忽然發現前面是懸崖峭壁。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只有把心態放寬,人生之路才會通達無阻。

曾有善友問弘一法師,如何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如何走出眼前的困境。法師教化說,“人心自通達”,并將藕益大師的“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這句話闡釋于眾善友。

大師詳言,“此觀是人生觀、宇宙觀。我們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親戚朋友,現在有心照顧親戚朋友的已經很少了。心量小絕不能超越六道,也絕不能往生凈土。《無量壽經》上說:三輩九品往生均要發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專念,第十九愿是發菩提心,這兩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之心。覺悟世間無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極樂真實不虛,依佛教誨,老實念佛決定得生。除一句‘阿彌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達無礙的宇宙觀。”

出家人直說念佛,世間之人雖不求佛,但這種一心求佛的豁達心境和執著精神還是必須具備的。在我國歷史上,佛法也曾一度遭遇劫難。唐武宗毀滅佛法時,巖頭禪師偷偷縫制了一套俗裝,準備到萬不得已時應變突發事件。后來,朝廷強令僧尼還俗,有名的高僧紛紛被逮捕判刑。

為了躲避苛政,巖頭禪師穿了俗裝,戴著帽子,悄悄地躲到了一個在家修行的尼姑佛堂里。當時尼姑正在齋堂吃飯,巖頭禪師大搖大擺地走進廚房,拿起碗筷也開始盛飯。

一個小尼看到了他,立刻告訴了尼姑。尼姑拿著棒子來驅趕,卻發現是巖頭禪師,于是便說:“原來竟是巖頭禪師,你怎么變成這樣了?”

巖頭禪師不慌不忙地說:“形可變,性不可變。”

后來,大彥禪師見到巖頭禪師時,他正在門前拔草。大彥禪師戴著斗笠走了過來,站在巖頭禪師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說:“禪師還記得我嗎?”

巖頭禪師抓起一把草,朝著大彥禪師扔了過去,不快地說:“世事變化無常,想不起來了。”

大彥禪師不肯讓步,說道:“世事無常,但是法性永恒,你怎么可以不認賬呢?”

巖頭禪師一聽,有些不悅,起身打了大彥禪師三拳。

大彥禪師整好行裝后準備進僧堂,巖頭禪師緩緩地說道:“不是已經寒暄完了嗎,根本沒有再進僧堂的必要了。”

大彥禪師聽了之后,立刻轉身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彥禪師又走進了僧堂,剛進門,巖頭禪師立刻從法座上跳下來,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道:“你快說,哪里才有不變。”

大彥禪師也一把抓住巖頭禪師,說道:“形可變,性不可變!”

說罷,兩人捧腹大笑起來。

不管經歷多少變故,都要保持真心不變,只要心念不變,不管多少滄桑,你還是你。

一個人的信念和理想是絕對不能丟棄的東西,只要自己的夢想不破滅,生活就會有激情、有希望。任何時候,尤其是危難之時,一定要將心放寬,內心的豁達將幫助你走出困境,改變人生。

放下夢幻走向真實

有時候人的意志過于脆弱,在某種誘惑下,人們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幻想,那些幻想讓他們失去了求真務實的本性,片面地追求利益和虛榮,當頓然醒悟時,發現一切原來只是個破碎的夢。與其如此,倒不如堅定意志,從一開始就不給自己幻想的機會,與真實相伴而行,心里總是踏實很多。

弘一法師勸誡那些驅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實。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很難體會大師的開示。

古時修行人有二三十歲即大徹大悟者,覺悟得早是放下早。我們聞法太晚,放下更晚,必無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屬幻夢塵勞,把一切虛幻不實的東西一齊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時時刻刻,精勤不懈,才有辦法。

人只有把虛幻的東西放在心外,才不會去計較形式上的輕重大小,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擁有真實的自己。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在沒有即位之前,曾經為了避難而隱居在佛寺中,擔任那里鹽官禪師的書記。他非常欣賞佛教中不立文字,不著形象,不假外求的思想。

當時,他隱居的寺廟住持是黃檗禪師。有一天,李忱看到黃檗禪師對佛像頂禮膜拜,于是走上前去問:“住持,你一直教導我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為什么你卻在這里虔誠地禮拜佛像呢?”

黃檗禪師生氣地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應該要如是求,你懂什么啊?”

李忱聽了很不服氣,嘲笑著說:“既然如此,那么禪師以前說的話都是裝模作樣了?”

黃檗禪師聽了,大為惱火,狠狠地打了李忱一個耳光。李忱被禪師的突然施暴嚇壞了,愣在一旁,過了幾秒鐘才不高興地說:“虧你還是個信佛之人,怎么能這么粗暴呢!”

黃檗禪師走上前去,又狠狠地打了他一個耳光,說:“這里是什么地方,你竟然敢對我說粗說細。”

李忱不甘示弱地辯解道:“既然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為什么就不能說粗說細呢?”

黃檗禪師笑著說:“你說得很對,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也可以說粗說細。”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這是無心禪,不管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都是真心的。所以,既不能跟一般人同流合污做壞事,也不要標新立異,要不拘泥于形式,形式只是外在的東西,并不重要,只要一個人能擁有堅定的意志,保持真實的自己,形式的存在就是虛幻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福县| 舒城县| 四川省| 资兴市| 石楼县| 从化市| 扶余县| 高安市| 武胜县| 鹿泉市| 金寨县| 石首市| 郁南县| 鹤庆县| 高雄市| 乡宁县| 宁阳县| 蓬溪县| 小金县| 丹巴县| 古丈县| 合山市| 凌云县| 普格县| 肥城市| 启东市| 盘锦市| 安平县| 台南县| 新津县| 翁牛特旗| 交口县| 山丹县| 武清区| 疏勒县| 大新县| 建平县| 罗甸县| 武平县| 门源|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