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弘一法師在各地講法匯集(3)
- 弘一法師(全集)
- 李叔同
- 5172字
- 2015-04-08 08:49:26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意義。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癸酉七月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為幼年諸學僧講
《華嚴經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范,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凈,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圣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凈。二者令他心清凈。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后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中《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凈。拭已洗之。洗已復為浣衣曬干。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涂灑,極令清凈。更敷新草,并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復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祗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嘆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于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余所希愿者耳!
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甲戌八月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余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愿創建,殲閩南風氣之先。大眾歡喜,嘆為希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歷多載。于天臺教義及凈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凈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援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于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與徐蔚如書云:
“至于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余決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又復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
文云:
“至于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又云:“至于做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做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復周盂由昆弟書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又云:“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于念佛則盡力提倡,于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云決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云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云念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云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告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惟望懔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后,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凈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演講記錄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并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么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又缺少參考書,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發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傳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系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凈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贊揚。六朝時此律最盛于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祗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祗律后,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后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凈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凈法師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歷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后的中國大律師。義凈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后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于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后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盾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邵律,依祛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于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后,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惟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注釋。元照后,律學漸漸趨于消沉,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后禪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嘆不已!明末清初有藕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藕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后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范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范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關于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分,近十余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今后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唐代之古風,凡藕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于此時候,實比藕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后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范,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后恢復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藕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只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藕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陛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凈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于僧俗。
以上略判競,以下一一分別說之。三皈:不屬于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復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的意義是什么?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發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諒諸位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轉的意義,因前背合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有二點最重要: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