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和別人有接觸,有效的識心術(洞察術)就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讓你成為生活的大贏家。
一堂觀察課
醫學院一年級的學生排隊走進階梯教室,上最后一節王教授的人體生理課。王教授是這所大學資歷最老的教授,頗有聲望,因紀律嚴明而讓學生又敬又怕。所以當他右手拿著包走進來時,這間大教室里鴉雀無聲。
王教授走上講臺,從他的醫用包里取出一個裝有黃色液體的量杯,放到面前的講桌上。然后他開始說:“今天我想和你們討論一個話題,”他的聲音帶點火藥味,“我聽到一個傳聞,說我們對你們這些學生太嚴格,作業布置得太難,讓你們花的時間又太多。”
王教授停頓了一下,觀察他面前階梯座位上學生們的表情。“好吧,讓我告訴你們。”他嚴厲地說,“你們真是不知道你們現在有多輕松!我上醫學院的時候,做的事跟你們一樣多,花的時間也和你們一樣多,況且我們那會兒還沒有這些奢侈的儀器,也沒有現代的實驗室,而這些東西你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了。舉個例子來說吧,”他問全班,“你們怎么檢驗糖尿病?”
坐在第四排的一個女生回答說:“可以先采集尿樣,然后送去化驗室化驗。”“可以!”王教授回答說,“然后呢?”“然后拿回化驗單,根據化驗結果決定如何治療。”“沒錯。”王教授大聲說道,“然而,在我們那個年代還沒有這些裝備精良的化驗室,也沒有診斷室。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自己動手化驗,沒有任何人的幫忙。比方說,你知道我是怎么化驗糖尿病的嗎?”
女生迷茫地搖了搖頭說:“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我是怎么化驗的——用嘴嘗。”這下女生難以置信地搖了搖頭。
“沒錯!”王教授斷言道,“如果尿樣是甜的,那么病人就有問題。”他拿起講桌上那個裝滿黃色液體的量杯繼續說,“這是我從化驗室拿來的尿樣,你們知道不,我可從來都沒有喪失診斷的能力。”王教授一邊說著,一邊用他的手指蘸了點尿樣,然后用舌頭舔了舔。“太惡心了!”這位女生大聲說道,其他同學類似的反映也表示這位女生并不是唯一一個覺得惡心的人。“嘿,至少不是糖尿病。”王教授說道,一邊還從實驗工作服的口袋里抽出手帕,將手指擦干凈。但這一舉動看來并沒有讓那些目睹這一“診斷”的學生停止騷動,他們一個個不停地竊竊私語,直到王教授命令他們安靜才有所收斂。
“我想,現在你們有些人一定在納悶為什么我要做這樣一個示范。”他把量杯放回講桌繼續說道,“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我是想提醒你們,醫學院從來都不是個讓人輕松的地方。要是你沒法承受這種壓力,現在你就該離開這個教室。那么,作為一個一直提醒你們學醫有多難的人,我想讓你們每一個人都到講臺上來,按照我剛才做的再做一遍。”他輕輕敲打著裝滿尿液的量杯說,“我想讓你們嘗嘗學醫究竟可以苦澀到什么程度。”
王教授說完,沒有一個學生離開座位。“來啊!現在可不是你們害羞的時候。”還是沒人動。
“那么,不如來點小刺激說服你們。”王教授提議說,“你們必須過了這關,才能繼續你們的學業。所以,如果你們不照我說的做,我就馬上給你們不及格,你們也好早日離開醫學院。”
這么一說,看似起了效果。學生們不情愿地磨蹭到講臺上,緊張不安的情緒顯而易見。他們將手指伸進量杯,嘗了尿樣,然后立馬沖到洗手間,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等每個人都回到教室后,王教授又開始說:“做這個示范還有第二個原因,和之前的原因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話說到一半,他把量杯放回醫用袋里,又繼續強調剛才他的話,“尿樣診斷示范的第二個原因是,教會你們在進行醫務工作時觀察的重要性。也許某天你們在為病人做檢查的時候,從他們口里說出的是一回事,而他們的肢體語言告訴你的卻是另一回事。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也許你就能發覺不對勁的地方,并且在考慮多方面訊息的基礎上,做出準確的診斷。”
“那觀察到底有多重要?”王教授說最后一句話的時候,一不小心露出了一絲微笑,“如果你們剛才仔細觀察我的動作,你們會發現蘸了尿液的是我的食指,而我舔的卻是我的中指!”
故事很幽默,意義卻很深刻:觀察——周全又細致的觀察——對于如何閱人,如何成功地察言觀色來說的確非常重要。
問題在于,大多數人一輩子只會看卻看不出真正的門道。也就是說:他們只是盡最小的努力去觀察,周遭的一切只是從他們的眼前一晃而過。這樣的人并不留心世界的細微變化,也不可能感知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更不用說能夠分辨蘸上尿液的是中指還是食指。
這些沒有觀察能力的人所缺乏的東西,用飛行員的行話來說,就是“環境感”,一種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方位感。在這些人的腦海里,對于周圍是怎樣的環境沒有明確的概念。讓他們走進一個擠滿人的陌生房間,給他們一次機會環顧四周,然后要求他們閉上眼睛,說出看到的東西。這些人們答案非常統一地都是人。
這些人就是那些對生活的細微變化熟視無睹的人。“我妻子剛提出了離婚。我從來沒發覺她有這樣的打算。”“我兒子磕藥已經有五年了,之前我卻一點兒也不知道。”“我和這家伙爭執不下,這畜生不知怎么地給了我一拳,我看都沒看見。”諸如此類的話,就是出自那些從來不知該如何有效觀察的人之口。其實這種無能也不足為奇。畢竟從小到大,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進行觀察。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無論是小學、高中還是大學,都沒有教人觀察的課程。我們的課堂上也從來沒有出現“王教授”。如果你自學習得觀察的本領,那么你是幸運的。如果不是,那你這一輩子要錯過多少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的有用信息呢?數量多到讓你難以置信!
成功地讀人——學習非語言行為、解碼行為背后的心理秘密和利用非語言行為來預測人們的行動——是一件值得你花時間的事情,也會對你所付出的精力給予豐富的回報。希望大家都能夠像柯南道爾說的那樣,通過對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的培養,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大西洋的存在,從生活中的一個小環節,推出整個生活鏈條的情況。
洞察力:做人做事第一項修煉
什么是洞察力?簡單地說,洞察力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機與相互關系的透徹分析。通俗地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角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洞察力是一種心靈的能力,憑借它,我們能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觀察形勢。它是專屬人類的望遠鏡。
洞察力能使我們在一切事情中認識困難,把握機遇。洞察力使我們做好了迎戰障礙的準備,在這些障礙還沒有化成足以阻擋我們的困難之前,我們就已經跨越了它們。洞察力使我們權衡利弊,妥善規劃。它把我們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確的方向,讓它們不至于墮入沒有回報的歧途。當實際情況劇烈變動、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小至一個單位、一個團隊、一個家庭、一個人,我們的洞察力如何,往往能夠決定事情的成敗。對于一切偉大成就而言,洞察力不可或缺,它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項修煉。
古今中外,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觀察力、洞察力最強的人。他們在紛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能從復雜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能從艱難困苦的曲折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能從發自青萍之末的微小變化中,感受到即將掀起的風暴。
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來到了魏國,由于智慧過人,很快就成為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家臣。不久,公叔痤就發現商鞅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打算向魏惠王推薦,不料自己生起病來,而且越來越重。魏惠王聞訊,親自到相國府來探望公叔痤,并委婉地問道:“先生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寡人的社稷靠誰扶助呢?”
公叔痤道:“我正要向大王推薦一個人。我有個家臣名叫商鞅,是個治國安邦的奇才,大王如能將國家委托給他治理,我相信一定能使魏國迅速強盛起來。”
魏惠王低頭沒有做聲。過了一陣,魏惠王要告辭,公叔痤連忙屏去左右,悄悄地對他說:“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就要趕快殺掉他,千萬不能讓他離開魏國。”
魏惠王應允而去,等他一走,公叔痤就喚商鞅過來,向他賠罪說:“剛才大王問我誰可以擔任相國,我推薦了你,大王沒有做聲。我身為大臣,不能不忠于國君,所以又對魏王說如果不能重用你,就一定要殺掉你。大王已經答應了,如今我先公后私,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跑吧,不然就來不及了。”
商鞅聽了,淡淡一笑,從容不迫地說:“大王既然不肯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會聽你的話殺掉我呢?你放心吧,我不會有危險的。”
果然,魏惠王離開相府后,并沒有像公叔痤所說的那樣去抓商鞅,而是長嘆一聲,對左右的人說:“公叔痤病得太厲害了,真令人傷心啊!他竟然要寡人將國家委托給商鞅治理,如若不成,又要殺掉他。這不是太糊涂了么?”
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孝公正在召賢,就應召到了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后來實行變法,使秦國很快富強起來。
三國時,曹操與袁紹戰于官渡,相持不下。孫策便準備率軍渡江北上,乘虛襲擊曹操的老巢許昌。這給久戰官渡不下的曹操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現在舍去袁紹,來日再興師征討,勢必要耗費更大的精力,因此不能丟棄眼前這個殲滅袁紹的大好戰機;但是,如果繼續屯兵官渡,而孫策果真渡江北上,許昌守備空虛,很可能失守,許昌一失,則根基動搖。
這時,郭嘉洞察了曹操的心思,說:“孫策削平了江東五郡,占了不少地方,也誅殺了不少江東豪杰;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暫時籠絡住了幾個為他拼死效力的人。但是孫策為人張狂,處事輕率,甚少戒心,這是他致命的弱點。因此,目前他雖然擁兵數十萬之眾,但是這種性格的支配,他仍然像一個奔走在曠野之上的獨行者。他在江東攻城掠地,兼并群雄,肯定結下了不少仇家,假如身邊驟然興起刺客,他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因此,孫策不足憂慮,我料定他必將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從分析孫策的性格入手,明確指出了孫策在為人處事中有狷狂之象。狷狂之態不忍,別人就會看不順眼,言談過于狂妄,別人就會記恨在心,而這一切,孫策都沒有忍耐克制,所以郭嘉斷定孫策將有不測之禍,堅決主張曹操繼續屯兵官渡,削平袁紹,暫時不考慮孫策的北犯;他還分析袁紹有十條必敗的弱點,斷定曹軍必勝。
這些細微精到的分析和預見,解除了曹操對孫策的憂慮,鼓舞了曹操平定袁紹的決心。而后,曹操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大捷,鞏固了北方的統治。而孫策的命運也正如郭嘉所料,在引兵北上的前夕,去郊外打獵時,因不設防,被昔日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傷。明朝末年,明軍打了幾次大敗戰,連統軍將領洪承疇也被俘虜,皇太極打算留下洪承疇為自己效力,便派漢人范文程去勸洪承疇投降。范文程心平氣和地與他交談,內容涉及古今之事,而洪承疇則表現出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時不時的跺腳大罵,房梁上的塵土偶然落下,沾到了洪承疇的衣服上,他用手撣去了灰塵。
范文程回去將此情告訴了皇太極。皇太極說:“洪承疇肯定不會求死,連衣服尚且那么珍惜,更何況他的性命呢?”于是,皇太極親自去看望洪承疇,解下了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給洪承疇穿上說:“先生是否覺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疇瞠目而視許久,嘆息道:“這真是老天選定的明主啊!”于是叩頭請求接受他投降。
商鞅、郭嘉、皇太極的洞察力是治國安邦的大手腕、大智慧,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舞臺,并不表示你不需要洞察力,商業社會要想謀求發展,必須要有極強的發現新興事物、發現現有事物發展方向的個人洞察力,否則只能跟在別人之后,很難有大的發展!
無論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和別人有接觸,洞察力都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讓你成為生活的大贏家。有了觀察,有了洞察力和識心術,你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讀那些視覺及口語線索,可以有效無誤地預測出職場、感情關系以及家庭中的種種行為模式;可以讓你學會如何鍛煉自己的直覺,并避開那些會導致錯誤決策的陷阱。在為人處事上,你也會因為觀察而變成更好的父母、朋友、員工或伴侶,因為你能辨識出身邊最細微的訊息,并因此變得更善解人意。
防人不如識人
某日聽到一個網友說:“我再也不相信朋友啦,朋友最危險!”初聽這樣一句頗具滄桑意味的話,我立刻感到驚詫。
問:“為何有這種感慨。”原來是朋友深深的傷害了他,并且他差點被置于死地。所以才會發出“我再也不相信朋友啦,朋友最危險”的感慨。這不僅讓我想起《文摘報》上的一篇紀實文章:昔日里一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為了競爭副處長的職位,一位大姐竟然不顧多年的姐妹情誼,雇兇用硫酸將自己的姐妹毀成了一個今后生活下去都顯艱難的人。案件被偵破后,受害方簡直難以置信毀滅自己一生的竟然是自己情同姐妹的好朋友。
如此看來,遭遇過這種傷害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產生信任危機,是可以理解的。社會只要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就不會停止。無論哪個人都不敢保證從降生人世的那天起,就不與人、社會發生糾葛,獨來獨往。那些所謂的愛恨情仇,都是在有了與人的交往和糾葛之后才演繹出來的。再加上環境的急聚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形態更是復雜:阿諛奉承者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可以落井下石;錦上添花者可以在朋友的傷口上灑鹽;花言巧語者可以為某種目的而污蔑陷害;同心同德者可能會反目為仇;目空一切的人看上去很聰明實際上卻很愚笨;魯莽的人表面上很勇敢其實不是這樣;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看上去頗有智慧,亡國之臣往往表現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