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不是簡單的填飽肚子,也是一門科學。一個人在一生中,通過一日三餐將近百噸的糧食、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奶等食物和水分吃下去,由嬰兒長大成人,塑造自己的身體與健康。但一日三餐如何吃,仍存在著錯誤認識,最典型的是“早餐要少、午餐要好、晚餐要飽”。這一觀念影響了中國數百年,它的謬誤雖早已被指出,但仍舊有許多人“早餐馬虎、中餐湊合、晚餐全家福”。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要根據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決定。按食量分配,如果一個人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話,早晚應各吃150克、中午200克,即采用3∶4∶3的分配比例。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采用2∶4∶4,甚至1∶4∶5的分配比例,造成晚餐吃得過多,對健康有害無益。
(1)確保每日膳食中食物的結構合理,各種食物所含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的百分比分別為10%~15%、20%~30%、60%~65%。
(2)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比例與工作強度匹配,避免早餐過少、晚餐過多的弊病。能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總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較為適宜。
(3)保證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脂肪等食物的供應。蛋白質的來源除由糧食提供一部分外,其余占蛋白質總量的1/3~1/2必須由肉類、蛋類、大豆等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供給。除每天供給的植物油外,還應有部分動物脂肪,可通過適量搭配肉類解決。
(4)蔬菜、水果的供給量一般每人800克~1000克/天(其中4/5為蔬菜,1/5為水果),蔬菜中要有一半是綠色或有色的葉菜,蔬菜品種盡量多樣化,包括根、莖、葉、花、果。如果新鮮蔬菜在烹調中維生素損失過多,則應適當補充新鮮水果。
(5)注意酸堿平衡;主食搭配要做到粗細、干稀的平衡;副食調配要做到生熟、葷素搭配的平衡。由于烹調原料的品種、食用部位不同,所以營養素的重量和數量也不同,所含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只有通過科學搭配,才能使菜肴所含的營養素更全面。葷菜方面,既有四條腿的豬、牛、羊(任選其一),又要有兩條腿的雞、鴨、鵝,還要有一條腿的魚類;素菜要照顧到各類蔬菜都有,還要有豆莢類蔬菜、菌類和藻類。
重慶市政府提出的“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五谷雜糧要吃夠”的口號在一定意義上很好地體現了膳食平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