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氣,指五臟之氣;法時,即法象于天地四時,出自于《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意思是說五臟之氣的生理活動與四時五行的規律有著密切的聯系。本單元主要討論了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點;五臟六腑之間及其與其他組織器官之間的關系;從“天人相應”的角度論述了臟腑隨自然界四時陰陽的變化而相應變化的規律。
篇解
靈蘭,是對黃帝藏書之所——“靈臺蘭室”的簡稱。秘典,是重要珍秘的經典書籍的意思。黃帝認為本篇論述內容至關重要,必須把它秘藏于靈臺蘭室之中,使它能夠得以保傳下去即文中“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故篇名為“靈蘭秘典論”。
原文301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藏1之相使2,貴賤3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4出焉。肺者,相傅5之官,治節6出焉。肝者,將軍之官7,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8,決斷出焉。膻中9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10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11之官,化物12出焉。腎者,作強13之官,伎巧14出焉。三焦者,決瀆15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16之官,津液藏焉,氣化17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18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19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注釋
1.十二藏:即指十二臟腑而言。張介賓注:“藏,藏也。六藏(包括五臟和心包絡),六府,總為十二。分言之則陽為府,陰為藏。合言之,則皆可稱藏,猶言庫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為用的關系。
3.貴賤:比喻十二臟腑功能不同,有主要、次要之分。
4.神明:是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5.相傅:指輔助君主治理國家大事的宰相、相國。
6.治節:治理調節。比喻肺佐心以調氣血、行營衛、治理諸臟的功能。
7.將軍之官:肝屬風木,性動而急,如將軍之勇。
8.中正之官:膽正直剛毅,不偏不倚,故為中正之官。
9.膻中:其有二解,一指胸中氣海,一指心包絡。這里指心包絡。
10.倉廩:指貯藏糧食的倉庫。《禮記·月令》曰:“谷藏曰倉,米藏曰廩。”
11.受盛:指接受容納之意。盛,以器受物。
12.化物:指小腸將飲食物分清別濁,變化物質的功能。
13.作強:指精力充沛,動作強勁,偏指體力。唐容川說:“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
14.伎巧:指人的智慧技巧能力,即智能。伎,同技。
15.決瀆:疏通水道的意思。決,通。瀆,水道。張介賓注:“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
16.州都:指水液匯聚的地方。膀胱為津液所聚之處,故稱州都之官。
17.氣化:此指腎氣(陽)對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濁功能,包括津液的升騰、輸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8.歿世不殆:即終身沒有危險。歿,通沒。歿世,終身之意。殆,危險。
19.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聯系的通道。
釋義
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臟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你問的真詳細呀!請讓我談談這個問題。心臟對于身體來說,如同君主治理國家,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肺臟對于身體來說,是相傅之官,猶如輔佐君主的丞相,主宰全身的氣機;肝臟對于身體來說,猶如調兵遣將的統帥,稱為將軍之官,主管人的思考謀劃;膽腑對于身體來說,猶如考察評判人才的中正之官,主管人的決斷力;膻中(心包絡),維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猶如君主的近臣,心志的喜樂,靠它傳布出來;脾和胃對于身體來說,猶如國家糧庫的長官,吃進去的食物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大腸對于身體來說猶如轉運物資的官員,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排除體外;小腸對于身體來說猶如負責接收諸侯貢品的官員,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將其中的精微物質和糟粕分化開來;腎臟對于身體來說猶如負責建設、建造的官員,它能夠使人發揮強力而產生各種技巧;三焦對于身體來說,猶如負責水利的官員,它能夠主管通行全身的水道;膀胱在人體內部是匯聚水液的器官,通過陽氣的運化,一部分滋潤全身,一部分形成尿液排出體外。總共這十二個器官,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不能相互脫節。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順達,則下屬也會安定正常,用這樣的道理來養生,人就可以健康長壽,終生不會發生疾患;用同樣的道理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會昌盛繁榮。君主如果不明智順達,包括心臟本身在內的十二個器官都會發生危險,各器官聯系的通道也會閉塞不通,身體就要受到嚴重傷害。精神意志已亂還來談養生續命是不可能的,只會招致災禍,縮短壽命。就如同君主昏聵不明卻還來治理天下,那政權就危險難保了,千萬要警惕再警惕呀!
按語
本段經文以古代官制作比喻,形象地論述了十二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闡明了十二臟腑相互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
根據經文十二臟腑間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概括如下:心藏神,主人體精神思維活動而協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為“君主之官”;肺主氣,助心調暢全身氣血和氣機升降,為“相傅之官”;肝猶如將軍,智勇兼備,主深謀遠慮,為“將軍之官”;膽主決定判斷,肝膽相使,才能正確處理事物,為“中正之官”;膻中為心包絡,猶如內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樂,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納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為“倉廩之官”;大腸具有傳化糟粕功能,為“傳導之官”;小腸具有將胃消化的食物分清別濁的功能,為“受盛之官”;腎藏精充腦養骨,使人運動強勁,動作精巧,神強聰慧,為“作強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為“決瀆之官”;膀胱能貯藏全身升清降濁后的水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變為尿液排出體外,為“州都之官”。
十二臟腑間的相互關系和功能活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來共同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的。故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說明十二臟腑是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體現了藏象學說的整體觀,并強調了心的主導作用。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文中以心為君主及與諸官主次的關系,強調了心為諸藏主宰的觀點。因為心主神明,能調節機體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同時保持機體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協調,使人健康長壽。若心的功能失常,人體臟腑之間的“相使”關系遭到破壞,就會出現神志和氣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調而發病,影響人體健康。
現今意義
經文強調的“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告訴我們心像君王統治臣民一樣統治其他的臟腑,如果心的功能正常,其他臟腑在它的主持下,既分工又合作,各司其職,協調運作,則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不病,延年長壽;如果心神不寧,則各臟腑失調各不相安,必然會引發騷亂,身體自然不能安寧。所以歷代養生都提倡“善養生者宜養心神”之說。
練氣功更是講究練功先練心,在排除雜念上下功夫。如“靜養功”就是強調保養心神,使之清靜平和,這里保持心靜的含義并不是說讓心神靜靜地安守在那里,無所作為,而是要求人們少些私心,少一些超出自己能力限度的欲望,凡事要努力爭取,盡力而為,同時還要審時度勢,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