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用抽簽對付腐敗
書名: 給大忙人看的生存智慧作者名: 龔令民本章字數: 1407字更新時間: 2015-04-17 14:45:03
官員是一個王朝的根本,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建立了京察、大計等一系列嚴格的制度作為遴選官員的依據,但是到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負責考核百官的吏部突然放棄這一套沿用千年的制度,而改用瞎子算命似的抽簽來選拔任用官員,讓所有的人大跌眼鏡!
當時的吏部尚書叫孫丕揚,這是一個“挺勁不撓、不畏強權、堅持按原則辦事”的人。但就是這么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也有他的致命傷——怕太監!為什么呢?明朝的統治,特別是到了中后期,太監的地位如日中天,就連身為首輔的張居正都要對太監禮讓三分。孫丕揚一個小小的吏部尚書除了唯唯諾諾外實在撼不動這棵大樹!
每到考核官員的時候,各種請客吃飯、托關系、走后門的官紳就絡繹不絕,孫丕揚總是義正嚴詞地拒絕這些人。但是當宮中的公公們提著兩包干貨、拎個北京烤鴨來敲孫丕揚家大門的時候,他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拒絕不是,不拒絕也不是,到底該怎么辦?孫丕揚那顆天才的大腦經過幾日的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一個高招:你們不是喜歡托關系、走后門嗎?那我就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大家比手氣,抽簽。好漢簽上死,是遠調邊疆還是委派富庶之地,這總怨不得我,走不了后門了吧。如此奇怪荒誕的方法,居然在實行初期獲得官員們一致好評,孫丕揚被稱為“孫青天”。
雖然這個方案基本上保證了公平,但是對官員的考核呢?官員在任上做得好是抽簽,做得不好也是一樣的抽簽,唯一不同的只是抽簽時候的手氣,整個選拔過程更像是一場賭博。況且對于人員的委派,抽中的人有沒有能力去管理好這個地方都還是個未知數。那些有能力但抽中差簽的人有怨言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些缺乏能力但抽中好簽的人心情也不會好到那里去。
當時,陜西有個老明經抽到一支好簽,被委派到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他不但不高興反而當場痛哭流涕,請求去其他地方,結果被孫丕揚一頓臭罵。老明經沒辦法,最后只能硬著頭皮上任。后來到任沒多久,就因為能力、精力有限被下崗停職。最后浙江巡撫給他安排了一個清閑的職位——管管教育了事。
不過根據歷史記載,孫丕揚這個抽簽方案在施行之后還是贏得了一片喝彩,當時的士風因之一變。可沒過多久,問題來了:那些有點門路的官員們并不滿足于總是像瞎子一樣去抽簽,他們聚在一起想對策、開經驗交流會、商量技術攻關,最后大家一致決定——在簽上做文章。他們買通吏部官員,把簽按南北、遠近、貧富分筒盛放,來的官員如果沒門路就把好簽收了,放幾筒差的,任其自選;如果有門路的來了,再把剛才收的好簽拿出來。這樣的對策越到后來越成熟,不僅在簽筒就在簽本身的厚薄、長短、大小上都做足了文章,不是一伙的根本看不出什么名堂。到最后,竟然發展到有門路的官員就算偶爾抽錯了也沒關系,重新再抽就是,一次沒抽好,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直到抽到他想要的簽為止。假如有人看不過去,就會跑出一群人來對其圍攻謾罵,嚴重的甚至會被拖出吏部群毆。
到這里,孫丕揚苦心想出的“妙計”算是徹底壞了。隨著抽簽過程的嚴重混亂,孫丕揚也不再像開始那樣受士人的歡迎。考核管員又恢復到以前的規則,該請客的還請客,該送禮的照舊送禮,孫丕揚這個貌似天才般的創意終究不過曇花一現,回天乏術,最終也沒能祛除任免官吏的弊端,沒能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
包青天無疑是中國法制史上名氣最響的法官,到底有多響?沒人知道,據說,他的名字在半夜里叫出來,會把纏人的鬼魅驅逐干凈。但是你可知道這個最響的法官也曾被人忽悠得團團轉,而且他的很多事跡都是后人移花接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