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雪國》
- 最適合青少年的名著導讀 亞非現代名著導讀(校園文學必讀叢書)
- 蕭楓 竭寶峰 李慧編著
- 2585字
- 2015-04-02 16:44:48
〔日本〕川端康成
本書成書于1937年。川端康成(1899~1972年)生于大阪的一個醫生家庭。10歲以前,他的父母、祖母、姐姐相繼去世;15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離開了人間。家庭的不幸和孤兒的生活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他的不少作品中都帶有一種孤獨的情緒。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以抒情見長,著意追求日本式的傳統美。由于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康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獲得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從1948年起任日本筆會會長,1958年起任國際筆會副會長,1960年獲法國藝術文化勛章,1961年獲日本文化勛章,1968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根據《雪國》、《古都》、《千只鶴》三部代表作,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川端康成,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的精髓”。
1935年,川端康成執筆寫《雪國》,最初是分章獨立地在雜志上發表,1937年匯編成書。后來幾經推敲與修改,于1947年最后定稿。在這十二年間,川端生活在日本社會各類矛盾日益尖銳,全面走向軍國主義的時代。日本的日益法西斯化使他擔憂而悲哀;瘋狂的侵華戰爭既使他恐懼、憂慮,又令他希望民族強盛,然而戰敗國的結局使他成了亡國之民。失意、沒落、壓抑、悲哀一齊涌進心頭,他的虛無思想更加滋長。1947年,川端康成將《雪國》最后定稿,成為他虛無思想的代表作,也就成為必然。
《雪國》寫島村三次從東京到雪國和駒子交往的故事。島村是一個有妻室兒女的中年舞蹈家,依靠父母的遺產過日子,成天無所事事,有時實在閑得無聊,也寫一些有關舞蹈方面的文章,倒不是想在這方面有所造詣,純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像和消遣。
島村第一次到雪國是在滿山一片新綠的登山季節,他從山上下來回到旅館,想找一個藝妓,女傭人就把駒子領來了,駒子給他的印象是難以想像的潔凈。島村只想和她交朋友,不愿褻瀆她;島村讓駒子幫忙找個藝妓,被她拒絕了。駒子坦率地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島村。她出生在雪國農村,被生活所迫,到東京當過陪酒侍女,以后有一個愛她的男人把她贖了出來。回家鄉雪國打算做個舞蹈教師生存下去,可是才過一年半,那個男人又死了。迫于無奈,只好到三弦師傅家里學藝,有時也到宴會上去表演。最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當了一名藝妓。島村也談了自己對歌舞的見解,使駒子很感興趣,非常敬佩他。
島村第二次到雪國是在下過初雪之后的冬天,這次與駒子的往來更頻繁了。駒子告訴島村,她喜歡寫日記,她的日記是從到東京當侍女以前寫起的,同時,還經常看小說、記筆記,從15歲起,把看過的書都記下來,這樣的筆記本已經累積到10本了。后來島村得知駒子掙錢是為了給她的未婚夫行男(舞蹈老師的兒子)治病。使島村感到迷惑的是,雖然駒子是為了行男才當的藝妓,但她并不愛他,一直是葉子在照顧行男。島村對葉子越來越肅然起敬,越來越感到她神圣,而對駒子的情感也變得復雜起來。第二天,駒子讓葉子把三弦和琴譜送到島村的房間里來,好在這里練琴。島村發現,駒子彈三弦琴的技巧比當地一般藝妓精湛得多,她不僅用普通琴書來練習,而且還要鉆研比較高深的樂譜,這都和她平時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不過在島村看來,這是美好的徒勞,是值得可憐的對遙遠未來的憧憬。島村要回東京,駒子前去給他送行。這時,葉子匆匆跑來,說行男病情危險,要駒子趕快回去看看他。駒子卻執意要送島村而不愿立刻回去,島村對駒子產生了生理上的厭惡,在回京的列車上,心里十分難受。
島村是在蛾子產卵、萱草茂盛的秋天,第三次來到雪國。島村向駒子打聽行男的情況,駒子說,行男已經死了。駒子雖然一心一意愛著島村,但島村卻覺得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他一面憐惜駒子,一面也憐憫自己。他看到駒子比以前更成熟了,生活也越來越艱辛了,藝妓的凄涼歸宿也開始在駒子身上顯露了出來。但他更為葉子的美所傾倒,葉子不僅有美麗的外表,而且有美麗的心靈,她經常去給行男上墳,還求島村要好好對待駒子。這都使他心里感到十分難受,仿佛夢幻就要消失。島村這次在雪國逗留了很久,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妻室兒女。當冬季臨近時,島村決定離開雪國回到東京。臨行前,當地發生一場大火,駒子和島村隨著人群向火災現場跑去,他們看見一個女人從樓上摔了下來,原來她就是葉子。不知什么原因,島村總覺得葉子沒有死,“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駒子卻踉踉蹌蹌地跑過去,一面抱著葉子,一面拼命大喊:“讓開,請讓開!”島村聽到駒子瘋狂地叫喊,企圖靠近她,不料被人群推到一邊去了,等他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
《雪國》的情節朦朧而跳躍,人物之間的關系撲朔迷離;它們在川端康成的精巧安排下,清晰地表現出一種虛幻的境界,其核心內容就是說人生的一切都是“徒勞”,都是白費力氣。這就是《雪國》要表現的主要思想,即川端康成的虛無主義創作思想。讀《雪國》,我們明顯地感覺到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情味,時代可以發展,生活不斷變化,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愫卻是亙古難變的。
從藝術上看,《雪國》借鑒“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大部分內容是在島村的意識流動中展開的,其他人物的意識活動隨他而沉浮顯現或重疊呼應,使小說中的意識活動呈現多層次的狀況。其次,《雪國》中的人物是作家生活感覺的對象化,島村含糊混亂的心理,駒子令人不能信服的愛情,葉子流星般的行蹤與毀滅,行男道具似的存在,都沖破了人物自身邏輯的約束。再次,作家以敏銳、纖細、新穎的感覺,用幽雅、旖旎、詩意化的文筆對人物肖像、心理以及大自然的景色的著力描寫,產生“一種虛構之美”。葉子“透明的幻象”,駒子在陽光、雪光輝映下呈現在鏡中的影像,都伴隨著島村不著邊際的遐想,都是一種虛浮而神秘的美的描寫。同時,川端康成在《雪國》中的每一筆景物都為明顯的思想感情所浸透,為含蓄的象征性所充斥。景物大多用島村的眼光反映出來,作為人物內心活動的出色的外部表現發揮著作用。它們雖然美,但已很少顯露景物自身固有魅力,只是為裝點虛無世界而存在的人工美。最后,小說以島村二去雪國偶遇葉子為小說的開篇,時虛時實,時遠時近,加上島村的浮想,所以小說的開頭撲朔迷離,給人以朦朧感。小說結尾的大火,純屬偶然。但它使小說的情節,人物的命運戛然而止。這不僅使現實與夢幻合而為一,而且表現了人生猶如一個未知數,產生永遠捉摸不透的虛無感,對表現作品的思想具有畫龍點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