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附1杜威講演(4)

笛卡爾說:比如造一個城市,這有許多人住著的,是雜亂的,是沒有條例的。假使是一個人去安排的,有條理有次序,便整齊嚴肅了。所以他說:人類思想界最好自己替自己打算,自己為自己計劃。他一句,你一句,死人的意思,活人的意思,都是不可靠的。他希望人人能打算,能懷疑,把成見謬說一齊刷新,把自己理性建筑起來,人人能如此,社會便好了。

笛卡爾自己很守舊、很膽小、很怕事的,但他不知這方法,這思想,這“疑”的態度,這掃蕩的精神,就是革命的方法。他是很老成的一個人,但可算做法國大革命的始祖。

后來法國大革命的首領也說:“惘然們要把社會制度刷新,要把理性作為根據。”這般影響,笛卡爾卻沒有想到,但這是很自然的結果。革命以后,法人在大禮拜堂內造一個“理性之神”。現在在這些文學書里,常還見“理性”和“人道”這兩個字,經常連用。這個觀念代表理性是人類共有,這思想就是笛卡爾遺風。

四、經驗派哲學

1.培根

(1)經驗主義的方法論

這派是以洛克為代表。講洛克之前,先講培根。培根生在笛卡爾之前五十年光景。培根時代是英女王伊利莎白時代,和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同時。這個時代,是英國種種情形的擴張時代,無論經濟方面、文學方面,都是十分發展。培根又是個政治家、法律家——是有名的律師,也做過司法總長,不是職業思想家。

他的興趣,是實踐領域的興趣。當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美洲發現不到一百年,正是歐洲人眼界初次擴充時代。不但政治方面、社會方面方在發展,即思想方面也是這樣,想要找個新方法——適宜于這發展和擴張的時代的新方法。

培根覺得那時代是個新世紀,所以要找個方法,找個可以造成這新世紀的方法,可以引進這新世紀的方法。他的時代——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是打破種種迷信的時代,所以他的興趣漸漸從天上歸到地上,從神學歸到人學,從“超于自然界”歸到自然界。

這種興趣所要找的方法,不是天堂的方法,是實地應用上找新世紀的方法,是要使得人類能有管理自然界的能力,利用自然界去造成人類的幸福,這是征服天行的興趣。培根有句格言說得好:“知識是權力。”所以,他以為知識是要能征服天行,要能為人類造幸福。

笛卡爾以前講過是理性派的代表,他的興趣完全注重學理上的研究,社會上、政治上種種實際的事情,比較是不看重些。但笛卡爾很受培根的影響,他有些話,竟和培根一樣。

笛卡爾說:“推翻從前玄想的哲學,用實用哲學去替代他。這實用的哲學,可知道花、空氣、星象、天體的作用。靠實用的哲學,知道自然界種種的作用,我們便可利用自然界的力,提供人類的幸福。我們是做自然界的主人翁,自然界的業主。”這話竟與培根相同,也想征服天行,使人類做自然界的主人翁。

(2)傳統三段論的兩個缺陷

培根要找出新方法,找出根據經驗的新方法。他極端反對、攻擊古代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三段論法的邏輯。因為有兩項極大的缺點:

一、這是修辭學上的方法,不是思想上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目的,不過足以使我的主張、立說勝過別人的主張、立說。這種人同人的爭勝,究竟沒有什么用處。所以要找出新的方法,使人類足以征服自然才行。

二、這方法是把從前知道的知識整理起來,還沒有什么大用,依舊不能吸取分類的方法,整理的方法,有所發明。我們要找的是獲取新知識的方法。

培根以為亞里士多德的方法所以有以上兩項重大的缺點,他的根本錯誤,在當作自然界種種的秩序,自然會合到人類理性的秩序,他不從事實著手,不根據觀察的經驗,這是極大的錯誤。所以培根主張一切方法,都要根據事實,觀察要清楚,記載要明白,從事實里找出理性,條件,次序。我們應當觀察自然界種種事實,找出道理。

(3)培根的新工具

培根把舊時的方法——從理性著手去配合事實的方法,作為演繹法;他這種新的方法,——從觀察事物著手找出理性的方法,作為歸納法。受到培根的影響,數百年來才知道科學方法應注重歸納法,可見這種方法的影響。但培根卻并沒抹煞理性,不過把理性作后來的程序。應先觀察事實,再用理性,用理性去組織事實,用理性去找出道理來。

他有一段文章很有價值。他說舊方法偏重理性,還是沒用,這是懸空抽象,由肚子吐出來的,是蜘蛛的方法。至于偏重事實,把種種東西堆積起來的,也沒系統,這和螞蟻一樣,但知積聚東西,不能用理性去分配安排,這是螞蟻的方法。要照他自己的方法,像蜜蜂一般,采取了種種的材料,制造過,融化過,去變做蜜糖。所以要從事實組織過,整理過,再找出精彩的結果,這是蜜蜂的方法,是培根的方法。

但培根對科學方法的貢獻,并不是歸納方法。他沒有說出方法來,他當時的科學知識很淺,不能有具體的明白的主張,他不過知道這經驗重要,他是英國經驗派的大運動家。他這種運動的背景不可不知。英國哲學至今三百多年間,多是受經驗派的影響;至于大陸哲學至今三百多年間,比較是趨向理性派一方面。所以講培根只可作為英國經驗派大運動的背景。

(4)英國經驗主義背景

1688年,這一年是英國歷史上很大的紀念,是英國大革命的一年,把很專制的皇朝推翻了,造成個新朝代,比較是開明些、受人民擁戴些。洛克他最重要的著作,差不多都在這一年的前后出版,他的哲學,可謂英國大革命的哲學。

培根要征服天行,洛克卻沒有這樣野心。他是自由主義的哲學家,他提倡使得個人都有自由思想、自由觀察的能力。怎樣能使人和人的關系加深?怎樣使得人和人彼此互相敬愛、互相忍耐、互相容得?同時又能有團結力抵抗不正當的勢力,去保護自由,造成一種自由的國民?他的影響,不僅深深印入英國的自由主義,即美國獨立之戰時法國的思想界,也很受他許多影響,所以他可稱是英國、美國、法國的革命哲學家。

十七世紀我們知道很多戰爭的事實。十七世紀中葉,又是革命很長久的時期,不但是英國,即大陸上也是長期戰爭的時代。他這原因,一大半是帶些宗教的性質,——不僅僅關及政治——是宗教的戰爭。

這戰爭的起因,是由于人的信仰不同、意見不同的緣故。這多少年的血戰,多是帶宗教的性質。不過這種運動,往往牽到政治上面去,所以看來也似與政治問題有關系了。實在根本都由于人類信仰意見的不同。洛克受了這時代的影響,因此他要研究究竟所謂信仰,所謂意見,是怎樣的造出和發生?是用人的心思能力可以解決的,還是不可以解決的?這超出人類的思想,究竟可以用人的思想去解決么?這種意見、這種信仰所以引起種種誤會的討論,他的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2.洛克

洛克他研究意見、信仰究竟在人的思想能力范圍的中間,還是在思想能力范圍以外的?那先要知道思想能力范圍的限制,哪一步能知道,哪一步不能知道,先知道知識是個什么東西。洛克說:“知識是從正確的經驗來的。”這答案和培根相同。但培根不曾細細研究細細分析究竟什么是經驗。洛克卻從心理學方面研究經驗究竟是怎么樣,他的影響所以大,就在能從心理方面說明經驗是什么。

洛克的邏輯學方法的根據是心理學;換句話說,他的邏輯學以心理學為根據。平常覺得有信仰和不信仰,這不能算什么,應當研究何以起這信仰?這信仰是什么?心的作用是怎樣?怎樣把信仰引起來?明白了才可解決這問題。然而要知道這一層,非先把心的官能作用和算賬一般的考察不可。明白究竟哪一部是心的能力所做得到的,哪一部是做不到的,才可講到應信仰和不應信仰。否則如暴君一樣,是命令的態度,或專制的手段,是自由的人類所不應該的。

現在講到這一層:究竟信仰和不信仰,從心理方面的研究,是怎樣?他的答案把經驗分做兩種:

一、外觀,研究外面的事物;二、內審,自己觀察自己里面心的作用——感情和思想。他說只有這兩種的經驗,就是外觀和內審。以上這兩種:內審的根據,又根據外觀。先從外觀的意象,用心反審心的作用。只有這兩條路,是可以算這經驗的解決,可以作個標準,試驗一切的信仰和意見。假如我有個立說講得很圓滿很中聽,可以自成一說。

若問這思想是從何處得來的?可否分析到后來,得到很明了、很簡單、很正確的經驗?如其不然,是靠不住,沒根據,不是可靠的知識。

洛克也是個文學家。他說無論一切思想,玄之又玄,飛到天上,騰到云上,無論怎樣的高超,總是根據于事實,根據于低低在下的事實;要是沒根據,總靠不住,他的立腳地總是站不住。這話對一種玄想表示不信用的態度,這是英人普通思想的共同性質,洛克可說是代表了。所以洛克又可說一方面是承上,一方面是啟下。承上的方面,是有定性的發揮;啟下的方面,是使得以后思想的發展格外容易。

洛克自己說:他重要的書,就是《人類知性研究》,他這書是討論知識。著這書的動機,起于一輩朋友的討論,到后來討論不下去,發生了許多困難,許多莫明其妙的困難。他因此推想究竟困難在何處?恐怕還是人心的困難。究竟人心能力的限度,不曾明白,哪一步能知,哪一步不能知,自然莫怪討論不下去了。

所以他著這書的目的,是要找出人心知識的限度范圍。超出范圍以外,心的能力便不中用,這些過了限度的推想,就是妄想。他最攻擊武斷、妄想、一切不根據于觀察經驗的學說。他以為凡是學說,都要有經驗作根據。

他這一派的哲學方法,是完全要打破一切妄想——飛到范圍以外去的妄想。他說:心的知識,不用一切都知道,只要知道一切東西,實用上可以應用就夠了。譬如說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不必知道人生種種的行為,只須知道他里面的光明——心——好似一支蠟燭,他的光雖不甚強,但應用上已很夠了,可以用不到存什么奢望。

今天不過講洛克哲學方法的背景的大要,不能細細講他的方法,這一層留到下次再講。但以前所講的,還不完全。要求完全,須得再講洛克所最反對的最攻擊的。他最反對最攻擊的,有兩項:第一項是先天的知識——這種天生的知識,就是不學而知的知識。

洛克根據于經驗,自然不承認天生的知識。但洛克的反對,還有特別的原因。他以為天生的知識,是一切種種武斷、迷信、荒謬學說的護身符。這種知識,本來是現成的,用不到去思想,用不到去研究。換句話說,就是禁止你的研究、觀察、思想。所以天生的知識,是造成天經地義的條件,是種種權力所憑藉,用來限制思想自由的。

我們方才講過這時期的戰爭,不論是英國,是大陸,大半的原因,都起于宗教的信仰意見的不同,但是無論在政治方面,宗教方面,都可以利用這種天生的知識,說是種種的規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不到人批評的,更用不到人研究的,所以洛克要打破這種天生的思想,打破這種不用研究、不用考察的思想。

我們可以說洛克的哲學同他政治、社會的學說,都相聯貫的。他提倡自由主義的哲學,反對某種信仰、某種觀念是天生的,就因于一輩有勢力的,要制定某種學說某種信仰是天生的,使得他們可以安穩,使得他們可以享受特別權利。洛克要攻擊這一輩人,要恢復人的自由權。他以為這思想的自由是根本的自由,這個自由得不到,其余種種自由都是不穩的,都是假的,都是沒有根據的。

(1)濫用語言文字

洛克第二項最攻擊的是語言文字的濫用。語言文字亂用的害處,可說是種種武斷、迷信、糊涂、荒謬學說的第二個護身符。

有許多荒謬學說所以能存在,完全是文字做保障。沒意思的文字,看似冠冕堂皇,實在這種空文的文字用不到研究。他說仆人作的事情,件件都很清楚的;凡是法令,都很不清楚,都是模棱兩可的,都是莫明其妙的。最要緊的,是平常道德、宗教的觀念——道德上、宗教上的名詞——他說宗教、道德上的文字,都成了具文。許多學者的書,都是在這些空文字上爭論,費了許多的時間,費了許多的精力,有用都變做無用。他所以要改良語言文字,因為去了文字的障礙,社會上才有標準;宗教、道德都用明明白白的意思,才使社會有所依歸,宗教、道德有價值有用處。

至于他的方法,待下次續講。最初的兩次講演,是講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整理派的邏輯;第三、第四次的講演,是講笛卡爾——代表理性派的邏輯;第五次的講演,是講經驗派的邏輯,這一派的代表是洛克——十七世紀末的洛克。

他講到知識的來源,以為完全由經驗得來,所謂先天的知識——良知——種種生成的供給,對人類用空泛的語言文字表示種種很復雜很空泛的意思,往往容易造成誤會,使人不能了解他的意思。這些都是上一次所講過的。這一次就是講這一派的方法——求知識的方法。

洛克這一派的方法論的起點,就是他對人類以為有“天生的能力”。上次講洛克反對先天的知識,以為人心很像一張白紙,并不是天生有什么良知,所有一切知識材料都是從觀察得來:一方面是觀察外面的事物,一方面是觀察內心的作用。

須經觀察才可以得到知識,這是洛克的主張。但洛克雖以為人是沒有先天的知識,同時卻又主張人有先天的能力,這個能力,即是求知識的能力,即是定人的知識的方法。凡是一切經驗,均根據這自然的能力來的。現在講這自然的能力,第一步先要明了自然的能力是幾種怎樣的能力。

(2)心的三種能力

人心的能力,照洛克講起來,說是有三種的能力:

(一)組合的作用。這組合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聯合的作用,亦即是加的作用。把幾種簡單的觀念加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復雜的觀念,這就是組合的作用。譬如五宮,那官能的感覺,只可供給我們散漫的知識,這一種,那一種,是極雜亂的,所以單靠官能的感覺,是不濟事的。

像眼睛的看顏色,只知道紅的、白的;……耳的聽聲音,只知道高的、低的;……手的觸覺,只知道粗的、細的,……單是這些官能的感覺總沒有用。我們要知道這一張是桌子,那心便有加的作用,把眼、耳、手的感覺,加在一塊,組合起來才知道這是一張桌子。這便叫做“組合”,這就是總合的結果。

(二)比較的作用。這一個意象同那一個意象比較;這一個感覺同那一個感覺比較,這就是比較的作用。那比較的作用,于空間性是可使同時存在。譬如桌子上有茶壺、茶杯、墨水瓶,心的比較可使這幾種的意象同時存在。又于時間性是有先后的關系。

譬如先看這一樣,再看那一樣,這亦是心的比較作用。于因果上是可以使得明了前因后果的關系,用手打一下桌子,有這個因,就可知道能得到發出聲音的這個果。這都是很簡單的,并不和人家講因果講得極神秘的一般。人的心因為有比較的作用,所以能看出時間的先后因果的關系。這并不希罕。不過是比較的作用罷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崇州市| 乐至县| 区。| 黄梅县| 夏津县| 遂溪县| 林芝县| 丹江口市| 石柱| 米林县| 阿城市| 保亭| 锡林郭勒盟| 保康县| 左云县| 翼城县| 革吉县| 巴马| 大理市| 托克托县| 阜南县| 凉山| 浙江省| 墨脱县| 涡阳县| 隆子县| 涞源县| 闵行区| 乐亭县| 吴堡县| 贡嘎县| 惠安县| 锡林郭勒盟| 随州市| 抚顺市| 永登县| 潞西市| 肃北| 广灵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