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附1杜威講演(3)

剛才講過笛卡爾以為代數是一切科學的鑰匙。這種注重數學,全根據數量的觀念。還有重要的方法是從數學得來的。數學上做一門代數,是從最簡單的定理、數量的符號做下去,用不著五官的感覺,完全是理性的作用,應用幾條定理,找出答案。這種用數量符號,合上公式,找出的答案,自然是對的。笛卡爾思想的根本方法,就想從最簡單定理入手。

笛卡爾應用這數學的理性作用,從簡單的定理,可以找出答案。后來應用起來,普通的簡單定理連攏起來,可以變做復雜的定理,創造新穎的定理。從沒有的變作有,這都用不著觀察,完全是理性的作用。他因此看做一切科學都是如此。

從這基本定義連貫起來,一條條連下去,也會引申演繹出許多新的定理。從沒有到有,從不曾發現的去發現,都用不到五官的觀察,只要從理性的作用看那公理、那定理有無錯誤就是了。這所以稱作理性派的邏輯學。

我們差不多用不到說,在笛卡爾以后,從科學歷史上觀看,這主張妄想把這簡單的定理應用到自然界種種現象上去,是錯的。便在當時起個大爭論,一方面笛卡爾這一派注重數量的關系——理性的作用,一方面大科學家牛頓注重觀察、實驗官能的感覺,他是大代數家卻不太注重數學的理性作用,因此起大爭論,后來是經驗派戰勝。但我們不能埋沒笛卡爾大功。明明白白指出數量的研究,在科學上是占極重要的地位。

這第四個重要的結論,就是笛卡爾對官能感覺不注重,看做不可靠的求知識的法門。因他注重數量的關系,而官能的感覺(聲、色、味、嗅、觸)偏引我們注重性質上的區別。不注重數量,不注重數量的是最容易使我們上當的門徑。

照古代講,這感覺使我們覺到這重、輕的性,紅、白的性。這每樣的性,都是五官感到的性的區別。笛卡爾講卻沒有所謂重、輕、紅、白的性,都是外物所起的動在我們心理上所起一種變化,并不是外物有什么性的區別。

所以笛卡爾以為官能的觀察,僅不過起一種感覺,并不能夠供給我人可靠的知識。我們應進一步求數量的區別,不可受官能的欺騙。他看作官能所起的知識,是不可靠的知識。

笛卡爾攻擊官能感覺,很有重要的關系。古代科學根據的知識,是重在性的區別——重、輕、紅、白、香、臭等——而不重數量,所以他要打破古代科學,推翻官能的感覺,而不知在后世發生很多重要的影響:

一、理性派和經驗派的紛爭,引起真知是全稱概念的知識立說。二、后世唯心論和唯物論的爭執。笛卡爾極承認數量的大小,但不曾否定外物的存在。唯心派卻趨于極端,以為一切萬物都由心造,完全從心起的。這種紛爭,亦是因此起的。

下次再講笛卡爾這派思想的方法。現在我們應注重的,總之笛卡爾對思想界有二項重大的貢獻:

(一)打破古代科學荒謬的觀念;

(二)物質觀念的古代類種的區別。古代分類的方法,是靜的區別,現在笛卡爾是講物質動的關系。在第一二次所講希臘思想的方法論,同希臘人的宇宙觀,很有重要的關系。希臘人看宇宙,當做有階級的、有系統的、從高到下的、從重要到不重要的,有這種階級的封建制度的宇宙觀,所以他的方法論亦相類似的:是注重界說的,注重分類的,注重系統的,注重三段論法的。在第三次講演,講過這種的宇宙觀被第二派的笛卡爾完全推翻。

笛卡爾看這宇宙,不是階級的,是平等的;不是復雜的,是一致的;一切的萬物都是廣延,都是容積;一切的變遷,都由于運動。這樣把廣延、運動兩個觀念解釋宇宙萬物,這種宇宙觀,應當發生別一種的方法論。這方法論,是和這平等的宇宙觀是相合的。

5.笛卡爾方法論的兩個原則

笛卡爾的方法論,有兩項重要的觀念:(一)“直覺”;(二)“演繹”。

笛卡爾用這兩個字,同平常一般哲學家所講的意義不同,所以必定先要把這兩字義解釋一番。現在先講第一個“直覺”。許多哲學家把直覺看做同理性相反的東西,看作比理性高,理性所不能知道的,直覺能知道他,甚至用直覺觀念要得到神秘的、神妙不測的知識。但笛卡爾都和他相反。

笛卡爾不但不把理性和直覺看作相反,并且把直覺看作理性的一種作用,是直接可以知道的,直接可以捉住的,是最容易最簡單最清楚這一部分的知識,是理性作用最容易看出的。凡是直接可以知道,不用間接去推求,這種理性的作用,謂之“直覺”。

這種見解,把直覺不看似比理性高,是理性最簡易的一種作用。根據這個見解,去觀察一切事物,一定要有兩個條件,就是對事物一定要有兩種性質:(一)“明白”;(二)“分明”。履行了這兩個條件,才可算直覺的知識。觀察事物,能明白,能分明,才可算是真知識,才可算直覺能觀察得到。

我們舉個最淺的例,證明所謂“明白”和“分明”這兩個條件。譬如觀察事物,在黑暗的地方,光線不好,便一定不能觀察得“明白”和“分明”;在日光底下,光線強的地方,可以看得“明白”,看得“分明”。這個例子不能形容笛卡爾的意思,因為笛卡爾的意思,即使在日光之下,光線充足的地方,這時所見的感覺,亦未見能“明白”,能“分明”。

笛卡爾所要找的所謂“明白”和“分明”,并非平常五官感覺所謂的“明白”和“分明”。他所謂“明白”和“分明”的對象——知識,一定很簡單,很容易,是淺而易見的,能自生明了的,一經觀察,自能把意義、把性質都可以捉住,這是絕對的正確。人家看是這樣,自己看也是這樣,沒有爭論的余地。這樣大家公認,沒有爭論,所以能得一見便明。平常五官的感覺,未見能有這種絕對的一定的知識,亦不見得彼此一致,無疑惑的余地,無討論的余地。

所以笛卡爾所要找的,并非五官感覺所謂的“明白”和“分明”,他所謂的“明白”和“分明”,是把最簡易最明顯的知識,作知識學問的根據、基礎。至于講五官感覺所以不可靠,我們可舉個例。譬如這是張桌子,在實際上看,確是不錯,平常實際應用上,亦未嘗無用,但真要講學問,要求“明白”和“分明”,這還是不可靠。為什么?因為官能的感覺容易錯誤。譬如畫家畫一張桌子,畫得很像,遠遠望去,便真當他是張桌子,走近一摸,才知道這是一幅畫。又如有神經病的人,明明沒有桌子,他卻當做有桌子。又如夢里,明明見的是桌子,卻并不是桌子。這是第一層理由,因為官能的感覺易于錯誤,所以是不可靠的。

第一理由是感覺容易錯誤。第二個理由更為重要,感覺不能表達意義。譬如看張桌子,我們即使知道這是桌子,但這種感覺不能使我們知道這桌子所包含種種的意義,種種的分子。看了這一面,不見那一面;見了這桌子的顏色,還不明他是什么的緣故。所以單說這是桌子,這知識不能算“明白”和“分明”。因這桌子所含的意義很雜,科學家尚不能懂得。

所以從這兩項理由講求,所謂“明白”和“分明”:

(一)不要出錯,是大家公認的;

(二)這知識很簡單,很容易,所含意義一覽而盡,完全沒有疑義的。所以笛卡爾對感覺的知識——感覺所得的影響,都看做不可靠的。即使認得,也不過覺得如此,覺得是黑的、白的……你便算是認得了。實在懂得么?不懂。講不出所以不同的地方,為什么黑?為什么白?都不知了。這不能算正確的知識。總之,笛卡爾對官能的感覺所得到的知識,都不信仰,都以為靠不住。

6.清晰明白的東西是否存在

究竟世上可有真能符合笛卡爾的兩條件?可有真能“明白”、“分明”的東西?——是不會錯誤、大家公認的,是簡單容易、所含意義一覽無余的。笛卡爾說是有的。在何處?在數學的知識里面,是有可以符合這兩項條件的。一種是“數”,一種是“形”,這二種。代數里的數目和幾何學里的形——確能做到“明白”和“分明”的兩個條件。

譬如講一個“99”,這數目很清楚,很分明,他可以分做九十九個“1”,我們一看就知,永不會錯的。“l”的數目和別的數目不同的地方,亦一看就明白的。同“2”、同“3”、同“100”都不同。比“100”少“99”,比“3”少“2”,比“2”少“1”。他所含的意義同別的數目都不會含混的。所以這“數”是決計不會錯的。

“數”是這樣,“形”亦是這樣。譬如復雜的形式,固然是不容易明了,但這“形”都可分到極簡單的,使他明顯。“形”的觀念,從復雜可以歸到簡單的“點的觀念”。那“點的觀念”是很簡單的、很明白的了。從點的關系到線,從線的關系到面,從簡單到復雜,復雜的仍可以歸到簡單,這種也可稱是“明白”“分明”。

所以笛卡爾要找到“明白”“分明”的知識——真實可靠的知識,做到這步,先得推翻掃蕩知識界、思想界的垃圾——一切矇蔽聰明的東西。凡從前種種的思想和知識,都要用這一標準去“質疑”他。是明白么?是分明么?這么一來,把以前種種的信仰、規條、習慣、思想界的垃圾,完全掃除,完全推翻,就完全是“質疑”。掃盡以后,才可得到“明白”“分明”的知識。

7.清晰的方法有哪些規則

他那方法的規則是:一、不曾真知道是真的,不要當作真。二、下判斷的時候,不要潦草,不要有成見。

三、下判斷的時候,除了真是認得“明白”、“分明”的東西之外,不能把旁的東西加入判斷里面去。

笛卡爾自己著一部書,講他自己“疑”的歷史,怎樣推翻掃蕩知識、思想界的垃圾。他記他以前的學校教育。他入最有名的學校,受過了完全的教育,待到畢業以后,把這標準——“明白”“分明”的標準即真知識的標準——去試驗他所受過的教育,沒一件能經得起這種試驗的。只有一項是能經得起這試驗,就是“代數”。其余無論哲學、科學,都經不起這試驗。

哲學、科學在二千年來從沒有一定的學說,這一派以為是的,那一派以為非的,終免不了旁人的攻擊。他對學校所受的教育,完全是“疑”。他再到各國去旅行,這個經驗,使他“疑”的觀念格外的重。沒有一國的思想、風俗、習慣、法令,和別一國是相同的。這一國以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一國以為是迷信;那一國看做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一國又看做迷信。旅行的結果,見得世人沒一定公認的理,所以這一來除代數之外,沒有一樣經得起“疑”的試驗的。

他應用這種標準去試驗一切的思想,“疑”到萬無可疑的地位,才能相信。物質方面都不可靠,只有數學的“數”,形學的“形”,數量是明白的,分明的。精神方面也都靠不住,后來只有一個地方萬無可“疑”,這個就是“我”。“我”在這兒“疑”,“我”是有的。“我”起了意識作用。“我”這觀念萬無可“疑”。在精神方面,把“我”作基礎,從“我”方面去找出知識;物質方面,把“數量”作基礎,從“數量”方面去找出知識。

以上所講,都是笛卡爾第一項的觀念——直覺。現在要講那第二項的“演繹”是什么。他所講的“演繹”,和平常邏輯學書上所講的不同。他是把最容易最簡單的基本觀念作基礎。所謂“演繹”,就是把基本觀念一個個的建筑起來;把“明白”、“分明”的觀念,依著自然的順序,一步步的做去。代數、幾何,都是如此,一步步都要分明,都要有一定的次序。這樣有順序的構造,從簡單容易的,漸漸到更復雜繁難的,謂之“演繹”。

普通邏輯學內所謂演繹法,是三段論法。就是“凡人皆有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要死”這一種的三段法,所以要格外注意,笛卡爾所謂的“演繹”不是這一種。他要一步步的步步得到“明白”“分明”的知識。有個比喻,像把一塊塊的磚堆成座橋,那一塊塊的磚代表那“明白”“分明”最簡單的觀念。處處要懂得堆的作用,這樣把簡單的分子、元子做基礎,逐漸造起來。這種方法,是笛卡爾所說的“演繹”。

笛卡爾對這方法的信仰心很重,他以為用這方法,照代數的理按步就班的做去,可以找出許多的知識。無窮知識的希望盡在這基本知識上面。平常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容易使得我們糊涂,如雷、電、光、熱,以及動、植物的生長,都是很復雜的理由,使我們莫名其妙。但照演繹的方法,先找出極簡單的地方,作基本知識,從明白簡單的再推到繁難復雜的,由簡而繁就明白了。步步清楚,就全部亦清楚了。

笛卡爾當真從最簡單的數理觀念作基本,要在這上頭建筑種種科學,這妄想未免太謬。現在他建筑的屋子,固是倒了,但他的基礎還在。他把自然界的現象歸到數理里。“凡用數理可以講的,是真知識”,這都永遠存在。現在物理學里講顏色也要講數量、色彩的不同,由于顏色在光中轉動的數量不同。有這數量的關系,才知道色的真相。他這數理的觀念,是永遠存在。

8.笛卡爾方法的歷史貢獻

我們現在把這兩大部的大意都明白了。現在加幾句笛卡爾哲學方法的價值,并不是批評,也并不是攻擊,是指出這方法在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

(1)“清楚”“明白”是檢驗思想的標準

第一層,是笛卡爾的方法提出“明白”“分明”的標準,去評判一切的知識在思想史的大貢獻,就是“化繁為簡”的大功用。從古代以來,直到笛卡爾的時候,人類思想結了許多的荒謬、迷信、遺傳,差不多挑了一副重擔,笛卡爾拿來快刀割斷,推翻那擔子,繁縟的便化成簡易了。

這消極方面說來,笛卡爾的方法有解放人類思想的大功。積極方面,養成人對人類思想起新的信仰。以前古代亞里士多德的作用,看做分類的,系統的,不能創造的。笛卡爾一步步求真理,是動的思想觀念,使人覺得思想能力有創造真理的活動的能力,這是在思想史上的大功。

還有一種也很重要。笛卡爾的方法注重“明白”“分明”,這一趨勢很重要。法國民族的習慣,以及文學、美學,都受這種注重“明白”“分明”方法的影響。這是法國人的民族性,但自笛卡爾以后,把這精神提出,做有意識的說明,自此以后,使這趨勢益為明顯。所以笛卡爾的思想,與法國的文學、美學以及宗教,都有關系,都要注重“明白”“分明”;反之,即是反對含糊、混沌的觀念。笛卡爾很避人家的注意,甚至他著的書,不合教皇意旨,被焚毀,別人不知道那種方法。在無形之中,這影響已很大了。

(2)天賦的理性觀念是思想的基礎

第二層,是笛卡爾的方法所以稱為理性派,因為注重理性觀念,看輕經驗,把理性的概念作重要思想的基礎。

這種概念——理性的概念作思想的基礎,他進行的方法是“演繹”,一步步照順序的建筑。研究一項事物,不必從這事物著手,從理性這方面著手,一步步的建筑。理性方面構造成的順序,自然會同自然界的順序一樣。

反之,自然界的順序,自然會符合理性的順序。“理在心中不在外物”這觀念——十分注重理性構造順序的觀念,是特別的。后來經驗派就同他成反對的地位。笛卡爾已趨極端了。后來一輩人更趨極端。譬如說一個笑話,不必講那一則、這一則的笑話,只要笑話的概念十分明白,自然會笑。這一輩注重理性的概念竟到這般田地。

(3)個人主義的知識論

第三層,是笛卡爾的哲學方法可算提倡知識、思想界的個人主義。他是注重理性,那理性是人人所同有的。所以各人不同的緣故,就因許多人被教育、成見、迷信、謬說所弄壞了,矇蔽了。他自己正確判斷的能力,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自然是人人共有的,是平等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射阳县| 曲麻莱县| 永川市| 芒康县| 海原县| 察雅县| 县级市| 开江县| 淄博市| 新田县| 晴隆县| 宿州市| 商都县| 西城区| 志丹县| 通山县| 新津县| 清苑县| 清徐县| 施甸县| 通化市| 大荔县| 永春县| 怀安县| 吴堡县| 周口市| 武邑县| 尉氏县| 革吉县| 天气| 太白县| 济南市| 凯里市| 广安市| 环江| 灌云县| 富顺县| 万州区| 荣昌县|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