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附1杜威講演(2)

方才說的兩件,都是把宇宙看做靜的,不是動的。現在第三點是要講變化。我們對外物的觀察,最容易見到現狀的變化:高的忽然低了,低的忽然高了,草木生長了,人長大了。變遷的現狀,一般都見得到。亞里士多德以為變化不是雜亂無序的,都有一定的方向和趨勢。每一棵樹都是向最完全的形式變化。形式是模范的形式,每樣都照著一類最完備的形式變。如雞子的變化,逐漸變到一只雞,是變到最完全的形式實現為止。橡樹子的變化,便照著橡樹最完備的形式變去。亞里士多德說氣、煙、火都向上升,因為是照著最完全的形式——天是最完全的形式——走去。所以要知道變遷,必先知道各類完全的形式。

這變遷的方向,最完全的形式,究竟是什么?即是他的目的。這目的是變遷所向的方法,最后的原因,最后的理由。這種說辭,對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很重要。他以為變遷不但要知道這樣變什么和怎樣變化,更要知道變化的最終目的。

他講的變,還是注重靜的、呆板的、固定的——目的。這觀念通俗講來有句成語,叫做“自然不做無用功”。自然法總有理由,總不枉費工夫,這話是說宇宙有理性的,有目的的,有所為的。這自然見解,在哲學史上是很有價值的。以后講第二派的思想,即可知第二時代思想的革新,推翻自然有所為的見解。

(1)變化沒有最完全的形式第四點,即有許多東西是并沒有最完全的形式去變的。譬如天氣,并沒有最完全的界限,冬天的冷度,夏天的熱度,不能一定,有時很熱,有時很冷。人的身體是這樣,不能說眼睛都要怎樣,耳朵都要怎樣,不過是人的大概終相同罷了。照亞里士多德的意思,這種“抵抗形式”不能歸入科學的范圍。凡是科學的知識,都是死的、呆的、靜的,是“必然”的不是“或然”的。那種也許如何如何沒有科學資格。

這部分的知識,不重規則的行為變遷,是叫做經驗。科學的知識的現狀,是理性的知識。理性是屬于科學的。那種經驗的、不規則的,不能算知識。變遷,必定有個趨勢。橡樹子有橡樹的趨勢,雞子有雞的趨勢。亞里士多德說天上種種的星辰的變遷,都可以算得出。三角形的角度,加起來等于兩直角,那是一定的。這都是有理性的知識。人不能一定怎么長,怎么高。夏天不能一定怎么熱,熱到什么度數,這都是或然的,這都不算科學。這種看輕經驗——動的,看重理性——靜的觀念,是亞里士多德傳給西方思想界最大的遺產。有這遺產,使哲學史發生很大的問題,究竟經驗和理性占怎樣的地位,因此造成很大的爭論。

(2)知識有等級高低

現在要講第五點。這派以為知識有兩種,有高的,有低的,高的為天文、代數,都是科學的知識。至于人類的直接行為——道德——社會的變遷,凡是倫理學、社會學、人生哲學等,都沒有一定的趨向,變化不測,推測不定,沒有最完全的形式、最后的目的、一定的方向,這是屬于下層的劣等的知識。

這種區分,把人類的行為,人生實際的種種行為,都歸屬到低級的部分。這觀念發生重要的結果,很大的影響,把關于人生、政治、社會的學問,都看低了,都比不上有一定范圍的趨向的自然科學。

這種意思,是以為人的行為部分——實際的方面沒有最高的標準,要從這方面求到完全的知識,是做不到的。假使要求到這地步,只有從知識方面入手。行的方面是無望的。知的方面,還可以求到最完全的形式。他是把“行”的方面看做不如“知”的部分。

這層意思,是說人類的行為要使他有最高、最完全的形式,只有知識。從知識一方面,可以無求于外。行的方面,是不能夠,都要依賴旁人的。哲學家得到知識以后,無求于外,是合理的生活——理性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快樂。

(3)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貢獻

總之,亞里士多德的方法,不但給我們界說的學說,給我們三段論法的形式,又有三種連帶的影響,在思想史上有很大的貢獻。

一、變遷只有規則的變遷。從一定方向走的,可以算是知識,其余不定的,無目的的,不在科學知識里,因為科學知識是有固定關系的。

二、經驗的知識比理性的知識低,理性的知識是高級的,是正當的。

三、實踐方面比較低,理性生活比較高,比較重要。這三種重要觀念,對思想史發生很大的影響。以后兩種,第二派和第三派——理論派與經驗派——完全是受第一派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遺留問題吸引,而發展起來的。這兩次講演第一派的大意,目的是并不在背書本上的知識,是要討論第一派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他歷史上的背景——他影響到第二三派是怎樣的情形?

現在講亞里士多德方法以后,要作個結論。有許多西方人看了東方受古代思想的影響的支配有兩千多年,以為一定是守舊的。那是很自然的想法。但這觀察的人,忘記了亞里士多德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勢力——一支獨尊的勢力,一樣強大長久,直到300年前,十六世紀和十八世紀兩個世紀里很久的競爭和思想革命,才打破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束縛。

三、理性派哲學

1.亞里士多德以后“邏輯”的變遷

第二派是理性派的思想。講這派之前,先說希臘傳下來的亞里士多德派邏輯學的變遷,與這派方法的應用——希臘以后中古時代思想方法的應用。

從亞里士多德以后,直到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中間,差不多有兩千多年。這兩千年中,亞里士多德的方法,被中古時代一輩“經院學者”所利用,經歷諸多變遷,也延伸許多應用。

亞里士多德把思想的方法,用到人類的社會問題和自然科學上。亞里士多德是個科學家——生物學家,他把這些方法應用到自然現象上。所以希臘人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很深,重視自然科學,就是重視社會人生,從不用到神道的、神權的、宗教的問題上。

待到后來,歐洲變成基督教民族。基督教從歐洲南面到西南,到北面,一直普及到一切民族。當時的人還是野蠻時代、半開化時代,不料希臘的思想方法,被宗教采用,拿來作為宗教的辯論——神學上辯論的重要工具。這一用法是把自然科學上的方法,用到神學、宗教上去,這是亞里士多德不曾想到的。

亞里士多德的方法——他的根本方法,承認每種科學的根據有最容易明白的、最普通的定理。如幾何學的根基,簡單些說是“全大于分”,很淺明、很簡單。其他如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都有個簡單的定理做根據。但亞里士多德所謂定理、理性,是根據人的理性的,并不屬于神道的、神秘的,是從人類理性中找出的,并沒有這神道、神秘的性質。

所以說,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方法,還算是自然邏輯的方法,并不超于自然現象的方法。但到中古時代,經院學者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超自然現象上;應用到神的、天的、上帝的方面去。以他們所用的方法講,固然都一樣,但他們所說的定理,不是幾何學、物理學里的理,是《圣經》里的話,是教皇的圣諭,是基督教最初的神父——長老的話。認為這些話天經地義,拿來做根據。一切事物,都以這種教義為基礎。

方才說古代亞里士多德的方法,是自由的方法,后來被“經院學者”所利用,——以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為最盛。這三百年中,這些學者把亞里士多德自由的方法,應用到宗教權力上去。把古代自然科學、人類社會的方法,應用到神學、宗教的范圍里去,這些方法的區別,為什么要說?就因為說明理性派和實驗派的方法,這兩派都是代表一種回歸到希臘自然科學和人類問題的興趣。當時對實際生活,不知注意;對超于當時的生活,才加注意。

2.從神學到人間的學問

在這兩派的中間時期,是歐洲從前出世主義思想,回歸到入世主義的思想,產生出新的興趣。這有許多原因:

一、中古時代,古代的文學、藝術,都不注意。當時學者帶些復古思想,所謂“文藝復興”時代。但所謂復古,是從古代學說中發現新知識。

二、發現美洲,當時人方知道西半球,人類思想一變,眼光都變了。三、同亞洲人的交流。當時同阿拉伯人往來。阿拉伯學者都研究自然科學——天文學、醫學等,又介紹許多科學思想。此外,如十字軍的戰爭,同土耳其人的接觸,都有關系,不能細說。

總之,回歸到注重自然界現象的思想情境里,產生一種新興趣。3.時代的新要求這個時代之所以能發生新興趣,因為新思想方法的要求。這種要求是:一、要求人類能得到征服自然界的勢力、自然界的現狀,加以利用,為人生造福,增長人的勢力。二、不但把現成的知識系統組織起來,像中古時代那樣把古人的話作為根據翻來覆去地申說,還要求新方法,不但證明,還要發現新的真理。這兩種要求,第一種是要增進人類的勢力,征服自然的勢力。這一種,培根可算是代表。現在不細講,以后講第三派時再講。第二種是要把舊知識繼續連貫下去發現新的真理。這一種的代表,是法國人笛卡爾,恰和培根相反;培根是要征服自然,他卻膽小,不過找個方法,為人類發現新的真理。

這種區別,從歷史上看來,極有趣味。培根是英國人,英國的政治自由些,宗教革命得早,宗教勢力比較少,人類自由多一些,所以培根大膽要征服自然,帶些政治性質。大陸上卻不能,教會很專制。當時有個科學家,伽利略,宣稱地并非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這話與宗教家說的相反,教皇便定他的罪。笛卡爾處于這種積威之下,也曾把他的書燒掉。這可證明事實上的關系,所以他要研究學理,找出學理的新真理。

四、笛卡爾

1.廣延和運動

笛卡爾的哲學,對自然界的根本觀念有兩種:一種叫做廣延,一種叫做運動。廣延是容積,占位置占空間的。一切物質都是廣延,都是容積,都是占位置的。在空間的區別,有什么大小、長短、高下、形狀都算廣延。一切物質的變遷都是運動。廣延占據的位置有變遷,有變遷就是運動。運動就是廣延位置的變遷,運動也是一切變遷的因。這兩種觀念是對自然界的重要觀念,為什么重要?把一切萬物都用數量表示出來,都用代數算出。科學能夠用數量表示出來,用代數算出,才有把握。他發明代數的方法——解析幾何,他用這種新方法可以表示變遷,所以他把一切科學的知識,都看做數量的知識,只有數量的知識才算是科學的知識。但數量并不獨立,不過是一切科學知識的鑰匙的關鍵。一切科學的門徑,全靠數才可找出。

這樣正式的講演——一切物質都是廣延,物質變遷都是運動,專講形式上的表現,沒什么意思。最好從根本觀念上,引申出四條結論,把這四條結論和古代科學的結論比較講,便易明白了。

2.從廣延和運動引出的四條結論:

(1)萬物都是數量關系

這第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打破古代等級的區分——一代高一代、一代低一代這樣的分類——把古代科學方法的分類看做固定的、不變的、祖譜式的,現在一齊推翻,一掃而光,把一切萬物都歸到廣延,一切變遷都叫做運動,都看做數量關系。把自然界的等級,高高在上的星辰和低低在下的塵土,都是一樣平等的東西,都是和,差,積,商,變遷都是一種數量運動。

古代的思想,把萬物的性質都看做不同。礦物有礦物的道理,星辰有星辰的道理。這些把萬物看做不同性質的觀點,現在都看做相同性質的,古代神秘的區別都沒有了。就像人身的呼吸和血的流通,從前看得很怪,現在卻都講廣延,都講運動。血的循環和抽氣筒的抽水是一樣的理,呼吸的流通,同風的往來是一樣的理,都是動,都是數量的關系。把不同性質的觀念打破,無論生物、礦物,都是一樣去觀察。

近代從笛卡爾以來,科學進步,有許多人不贊成太簡單的說辭——萬物都一樣解說——近代雖覺笛卡爾立說不合理,但笛卡爾卻有極不可埋沒的大功。古代科學,把自然界分作無數固定的、繁瑣的、彼此不相交通的區別,使人的心力受大虧,笛卡爾把這些固定的分別一齊打破,打破這知識界的封建制度——階級制度——這樣的大革命,就是不可埋沒的大功。笛卡爾的方法還有件大功。

他用這樣的東西——廣延與運動——去解說萬物,有大用處。這些極平常的東西,人人都明白。他用人人所懂的東西,打破古代神秘的不可思議的黑暗。從黑暗趨向到光明,從神秘趨向到人生實用上,這是思想界的一大建樹。

(2)目的因

這第二個重要的結論:是古代亞里士多德信那“最后的因”——目的因,他以為物質的變遷都是向著那最后最完全的目的進行。

笛卡爾便打破這種觀察,以為運動并沒有最后因、最后目的。一切物質的變遷都是運動,都是空間關系的變化。這樣使我們便宜不少,不必求那不可知的因。并且這“最后的因”的說辭,后來被宗教中人去利用,牽強附會上去。笛卡爾提出廣延和運動,打破古代神秘的目的因,這在實際實用上,是很重要的。

我舉個例子,古代亞里士多德一輩講人身的構造,他們信那最后的因,便以為人身的構造,每種都有個目的。他們觀察人身,以為人身活的時候,身體是熱的,過熱了便病,太冷了便死,所以他以為所以生活,是冷熱調劑平均的緣故。

根究那冷熱的來源,以為身體的構造,有一種是專門供給冷的,有一種是專門供給熱的。心臟是供給適當的熱度,腦髓是供給適當的冷度。深信最后原因,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危險。要造出個目的來,不能不有這種荒謬的說辭。

笛卡爾卻不然。他講一切的運動——變遷,并無目的,只要看前面的一部是怎樣。他是完全注重前因的關系。從前因看到后果,把前因來解說后果。人身的構造,用不到最后的因。他講人身的變化都是運動;血動、呼吸動,都是動,完全是運動的作用,并沒有目的的。自然現象,都可以用這觀念解釋。

從主動發生,層層遞進以至無窮,只有前因后果的關系。現在試驗“物質不滅”,如木燒做灰,把他的灰和他的熱氣加合起來,可以證明重量是一樣的。這是后來的試驗。笛卡爾先說物質每種動,都是容積的變遷。容積永在,數量不變,把這數量的關系去講自然界的現象,便打破“最后的目的”的觀念。

3.不能用數量表示就不是科學

第三個重要的結論,卻是代數的重要。亞里士多德講科學,是注重在類別,注重在性質的區別。至于數量的區別,不甚重要,是偶然的性質。譬如菊花雖有大小,那菊花的性質,總是存在。三角形雖有長短,那三角形的性質,總是存在。笛卡爾則注重數量,以為一切萬物都是廣延,積的變化都是運動,都可以數,都可以量。那可以數、可以量的,才是科學。不能數、不能量的,都不能算作科學。他打破古代注重性質的類,這亦是思想界重要的貢獻。

我們要知道,研究近代科學發達歷史的人,頗多有反對笛卡爾的錯誤的。但無論如何,近代科學對笛卡爾,很有得利于他的。笛卡爾極提倡數量的重要——一切科學都要可以數、可以量的——從此以后,學科才注重數量的研究,表示式子。這種數量的方法,都是從笛卡爾以后格外注重的。古來講真理的,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怎樣是正確?怎樣是不正確?都無一定的標準。從笛卡爾注重數量以后,真理才有標準。數量正確,才是真理。所謂真理,即是數量的正確。

4.代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贵州省| 蒙城县| 清水河县| 晴隆县| 芷江| 阜宁县| 绵竹市| 嘉义县| 西丰县| 信丰县| 汕尾市| 简阳市| 维西| 洛南县| 内丘县| 嘉义县| 甘谷县| 名山县| 玉林市| 嘉兴市| 基隆市| 长乐市| 东辽县| 喀喇| 威海市| 望都县| 广元市| 鞍山市| 尼勒克县| 加查县| 新昌县| 嘉黎县| 邵阳县| 集安市| 双城市| 鹤山市| 蕉岭县| 威海市| 黎川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