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當代哲學實用主義(2)

培根之后,英國經驗主義走進死胡同,他們認定,經驗=感覺,并且是一束束零碎的感覺,大陸理性派則另造一個“理性”去整合感覺,表面看來,兩派的爭論很激烈,勢不兩立,實際上他們在互相配合著,把經驗從生活剝離出來,變成無法驗證的東西,再把理性從經驗剝離出來,變成根本不需要驗證的東西。再向后,從康德開始的古典哲學就是順著這條思路,讓經驗、實驗、效果和生活環境完全脫離關系。

這個古今的差異,由于大家熟視無睹,反而顯得格外引人注意。這一定是因為人生實在的經驗起了一種具體的重大變化。人們對“經驗”的見解是跟著實際經驗來的,是仿照實際經驗的。

當希臘的數學和其他理性科學發達的時候,科學學理不曾影響到日常經驗。科學只是孤立的,離開人事的,從外面加入的。醫術算是含有最多的實證知識,但醫術還只是一種技術,不曾成為科學。況且當時各種實用技術也沒有有意地發明、有目的地改良。匠人只知道模仿流傳下來的模型;不依老樣式做,往往退步。技術進步,或者是無意的逐漸衍變出來的,或者一時興至,偶然創出的一種新形式。既然沒有自覺的方法,只好歸功于神助了。

在社會政術方面,像柏拉圖那樣的徹底改革家,只認為現有弊病都是因為缺乏可以仿效的范型。匠人制器,尚有范型可以依據,而社會、國家里反而沒有這種范型。哲學家應該提供這種范型;確立范型之后,就應該得到宗教的尊崇,藝術的裝點,教育的灌輸,行政官的執行,總要使他們一成不變。

杜威如何解釋經驗?經驗=生活=應對環境。應對環境的生活就是經驗。杜威不問經驗是不是客觀的,只問能不能拿來應對環境,生物演化在應對環境,人發現困難解決問題也是在應對環境。因此,到了杜威這里,經驗的含義就是:幫助人順利適應環境的工具。

二、對“經驗”的五種錯誤理解

杜威指出,傳統哲學唯名唯實的爭論,唯心唯物的爭論,經驗理性的爭論,都因為沒有弄清“經驗”到底是什么。在對經驗的理解上,傳統哲學存在五種錯誤:

(一)把經驗當成知識。以實用主義來看,經驗只是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發生的一切關聯事項,談不上是知識。

(二)經驗屬于心性。認為經驗就等于主觀性,完全忽視經驗本就是一個客觀世界,人在這個客觀世界里造成的一切反應與回饋,就促成了經驗。

(三)經驗,僅僅是對過去的記載。杜威不同意,鮮活的經驗應該帶有實驗性,應該能改觀現有的形式,聯系未來。

(四)經驗,只屬于孤立的個體,不包含關聯的含義。杜威把經驗看作應對環境的活動,一切關聯就自然進入經驗之中,經驗中容納了諸多關系。

(五)經驗和推論完全無關。傳統哲學談到推論,一定是跳出經驗之外的;實用主義講推論,還是放在經驗之內,經驗已經包含無數的推論。

糾正這五種錯誤,經驗的真實含義就顯露出來了:經驗是向前的、推論的、預測未來、應對未來的創造活動。

三、經驗,實驗與理性

實驗科學的發達,使人們能主宰環境:這本不用再詳說。但這種主宰和舊日的經驗觀不相容,然而人們常常忽略這一層,所以我們不能不指出:經驗從“經驗的”變為“實驗的”,隨即發生一種重大改變。

從前用過去的經驗,人們只不過造就一些習慣,供后人盲目地服從或輕率地廢棄。現在人們從舊經驗里尋找到目的和方法來發展新的更好的經驗。所以,經驗竟然能積極地主宰自己了。

詩人莎士比亞曾說“沒有什么辦法改善‘自然’,‘自然’自己就能提供辦法”。他對“自然”的說法同樣適用于“經驗”。我們不用專抄老文章,也不必直到事情變化了,才迫使我們變化。我們用過去的經驗創造更好的未來新經驗。經驗本身就含有他用來改善自己的程序了。所以,“理性”并不是外加在經驗上的東西。他是經驗所顯示,必須依靠經驗來證實的;但它又可以從種種發明里用來擴充經驗,使經驗格外豐富。……康德哲學里的“理性”,是用來介紹普遍性與秩序條理到經驗里去的:

那種“理性”,在我們現在看起來,用不著了;那不過是一班中了古代形式主義和煩瑣術語之毒的人捏造出來的。我們只要過去經驗里出來的一些具體意思,——依據現在的需要,漸漸發展成熟,用來做具體改造的目的與方法;并且用適應事業的成敗來試驗,就足夠了。這些從經驗出來,積極地用在新目的上的種種意思,就叫做“智慧”。

杜威在這幾段里指出古今人對“經驗”的態度所以不同,正因為古人今人實際的經驗確實已大不相同了。古人的經驗是被動的、守舊的、盲目的,所以古代哲學崇拜理性而輕視經驗。今人的經驗,因為受了實驗科學的影響,是主動地支配自然,是進取地求革新,是有意識地計劃與實驗,所以培根以來,有許多哲學家推崇經驗而攻擊理性及其附屬物。

四、取消未經驗證的虛假問題

但人們還是不肯輕易打破他們磕頭膜拜過的偶像,總想保存一個超越經驗之上而主導經驗的“理性”。這是兩千年來歐洲哲學史的一個總綱領。杜威指出,我們根本用不著康德們捏造出來的那個理性。活用經驗,就是理性,就是智慧,此外再沒有什么別的理性。人遇到困難時,他自然要尋求應對的方法;此時,他過去的經驗知識里,應需要的征召,涌出一些提示來。

經驗好像一個檢察官,用當前的需要做標準,一項一項地把這些提示都審查一遍,把不相干的都發放回去,只留下一個最中用的;再用當前的需要做試金石,讓那個留下的假設去實地試驗,用實驗的成敗確定它的價值。這一長串連貫的作用,從感覺困難到解決困難,都只是經驗的活用。

若說“既有作用,必還有一個作用者”,于是去建立一個主導經驗的理性,就是一種老把戲:為宇宙確立一個主宰宇宙的上帝!

杜威的這個中心觀念,把哲學史上種種疑難問題,經驗與理性,感覺與理智,個別與共相,事與理等等的二元分立,都解決了。他在《創造的智慧》里,曾說:

認識上的進步有兩條道路。有時候,舊觀念不必改變太多,更不必完全拋棄,只須擴大范圍,精密研究,知識也就增加了。有時候,知識的增加只要變換性質,不要增加數量。人心覺得有些老問題實在不值得討論;從前火熱的討論,現在退涼了;從前很迫切的興趣,現在冷淡了。人們的道路改了一個方向;從前的困難,現在都不成問題;從前不注意的問題,現在倒變大了。那些老問題未必就解決了,但他們也用不著解決。杜威覺得哲學史上有許多問題都是哲學家作繭自縛的問題,本來就不成問題,比如辯證法,根本就無法驗證,與科學無關,過去沒有定論,現在更用不著解決。我們不必過問。他說:

如果哲學不再糾結那些“哲學家的問題”,如果哲學解決“人的問題”,并發展出一套相應的哲學方法,那么哲學復興的日子就到了。

五、工具論的實用主義

現在單說杜威的工具主義。杜威始終認為實用主義是一種方法論,所以,他最初只發揮實用主義邏輯的一面,這種邏輯他叫做“工具邏輯”,后來也叫做“試驗邏輯”。1907年,詹姆斯出了一部書,叫《實用主義》,他想把皮爾斯,杜威,席勒,以及歐洲學者奧斯特瓦爾德,馬赫的學說都貫穿在一塊,看作一個哲學大運動。

這書談形而上學,談知識論,也談常識;論真理,論宇宙,也論宗教。杜威覺得,他這種大規模的綜合有危險,所以他做了一篇最懇切的批評,叫做《實用主義所謂‘實用’是什么》,后來成為他的《實驗邏輯的論文》的一篇。杜威把詹姆斯論實用主義的話,概括起來,作為實用主義的三個意義:

第一,實用主義是一種方法;第二,是一種真理論;第三,是一種實在論。

杜威引詹姆斯的話來說明這三項:

1.甲方法論

詹姆斯總結實用主義的方法,是“要把注意點從最先的事物移到最后的事物;從通則移到事實,從范疇移到效果。”而且這種轉移非常徹底,效果、信仰統攝了范疇、事實,只要能帶來預期的效果,能夠達到實際的用處,就是個好方法,并且只有這樣它才是個好方法。

杜威在方法論上走得更遠,只認可經驗事實,只把思想的實際效果作為評判的標準,決不生造抽象的詞匯,決不空談修辭式的議論。

杜威的方法可分為兩個層次:歷史的和實驗的。歷史的方法:杜威認為,任何一種觀念、思想甚至制度,都處在中間狀態,一邊是原因,另一邊是效果。這樣就能指出一種學說的歷史背景、如何發生,平允公正;也能按照效果,評判它的價值如何。

實驗的方法則要求:1.從具體的事實和情境入手,免去毫無意義的假問題;2.把一切學說思想只當成有待驗證的假設;

3.必須通過實驗驗證來確認是否有價值,避免天馬行空的冥想。

2.乙真理論

凡是真理我們都能消化受用,能考驗,能用旁證證明,能稽核查實;簡言之,真理都是工具。假的都不能如此。如果一個觀念能把我們的一部分經驗引到另一部分經驗,連貫得滿意,辦理得妥貼,把復雜的變簡單,把煩難的變容易。——如果這個觀念能做到這種地步,它就含有更多的真理。過去的真理適用于現在,因為不能通過目前的檢驗;過去能幫我們達到目的,現在卻不能,真理的工具功能喪失,也就失去了效果,不再是真理。

3.丙實在論

“實在”有三部分的含義:舊有的真理;感覺;感覺之間或觀念之間的關系。實用主義關注第三個含義,它最能表達實用主義對實在“未完成”這一特征的界定。所謂實在論,就是如何使觀念間的關系逐漸完成的應對環境的活動。

理性主義以為實在是現成的,永遠完備的;實用主義則以為,實在還在制造之中,將來造成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不存在固定的形態,它有可能制造成任何形態。實在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里,完全由我們決定雕成什么樣子。真理能不能成立,完全由我們來評判,不能做真理的奴隸。

杜威自我標榜具有一種實驗的態度,在他眼里,一切的思想、知識、經驗,都是生活的工具。每一個人過去的和現在的所有經驗,都是為將來的生活提供幫助的工具。所有的思想,圣賢的金科玉律,都不過是工具,它們必須能解決問題,提供一些暗示、聯想或者假設。因此,實驗主義的關鍵在于,只從事實上尋找真理,驗證手中的工具是否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了環境,培養創造的智慧,做真理的主人。

思想是應對困難的工具

一、困難是思想的動機

杜威自己著的書,如《我們如何思想》《實試驗邏輯論文》都特別注重思想的工具作用。怎樣是“工具的作用”呢?

杜威說:

我們手上的大問題是:怎樣應對外界變遷才可以使這些變遷朝著對我們將來的活動有益的方向走。……生活全在于能管理環境。生命活動必須把周圍的變遷一一轉換過來:使有害勢力變成無害勢力;使無害勢力變成幫助我們的勢力。

這種生活就是經驗。經驗完全是一種“應對行動”;思想知識就是應付未來的重要工具。哲學家向來不明白經驗的真正性質,有些人特別注重感覺,只把細碎散漫的感覺當作經驗的要義;有些人特別注重理性,以為細碎的感覺之上還應該有一個綜合組織的理性。前者屬于經驗主義,后者屬于理性主義。

近代生物學和心理學發達的結果,使我們明白這種紛爭是不必要的。杜威指出感覺和推理都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平常的習慣動作,例如散步,讀小說,睡覺,本沒有什么段落可分;假如散步到一個三叉路口,不知道哪一條是歸路,那就不能不用思想;又如讀書讀到一處忽然上下不相接,讀不下去了,那就又不能不用思考的工夫。這種疑難境地就是思想的境地,困難就是思想的動機,“是思想的挑戰書”。感覺困難,我們就去搜求解決困難之法,這就是思想。

二、應對環境有高低程度的不同

杜威哲學的基本觀念是:“經驗即生活,生活即應對環境”;但是應對環境有高低程度的不同。

許多蛆在糞窖里滾去滾來,滾到墻壁,轉彎子,這也是應對環境。一個蜜蜂飛進屋里打幾個回旋,嗤的一聲直飛向玻璃窗上,頭碰玻璃,跌倒在地;它掙扎起來,還向玻璃窗上飛,這一回小心了,不會碰破頭;它飛到玻璃上,爬來爬去,想找出一條路:它的“指南針”只是光線,并不懂這透明的玻璃為什么同透明的空氣不一樣。為什么飛不出去?這也是應對環境。

一個人出去探險,走進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樹林里,迷了路,走不出來了。他爬上樹頂,用千里鏡四面觀望,也看不出一條出路。他坐下來仔細一想,忽然聽見遠處有流水的聲音;他忽然想起水流必定出山,人跟著水走,必定可以走出去。主意已定,他先到水邊,跟著水走,果然走出了危險。這也是應付環境。

以上三種應付環境,高低程度不同,是由于智識的程度不同。蛆應付環境,完全是無意識的作用;蜜蜂能利用光線的指導找到出路,已經算是有意識的作用了,但它不懂得光線有時未必就是出路的記號,所以碰著玻璃就遇到困難了;人是有智識能思想的動物,所以他迷路時,不慌不忙地爬上樹頂,取出望遠鏡,尋找溪流,跟著水路出去。人之所以尊貴,正是因為人有這種應付環境的高級思想能力。

因此,杜威認為,“知識思想是人應對環境的工具。”知識思想是一種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不是哲學家的玩意兒和奢侈品。總括一句話,杜威哲學的最大目的,就是要使人類養成“創造的智慧”,使人綽綽有余地應對種種環境。換句話說,杜威的哲學的最大目的是使人獲得創造的思想力。

三、杜威的思想論

思想究竟是什么呢?第一,戲臺上說的“思想起來,好不傷慘人也”,那個“思想”是回想,是追想,不是杜威所說的“思想”。第二,平常人說的“你不要胡思亂想”,那種“思想”是“妄想”,也不是杜威所說的“思想”。杜威說的思想是用已知的事物作根據,據以推測另外一種事物或真理的作用。這種作用,在邏輯學上叫“推論的作用”。推論的作用只是從已知推斷出未知的事物,用已知的作根據,讓人合乎邏輯地推導出未知的。這種作用,是有根據有條理的思想作用。這才是杜威所指的“思想”。

四、思想的兩大特性

(一)必須先有一種疑難困惑的情境做起點。

(二)必須有思考搜索的作用,要找出新事物或新知識,來解決這種疑難困惑。

上文所舉那個在樹林中迷路的人,他在樹林里東行西走,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這就是一種疑難困惑的情境。這是第一個條件。

那迷路的人爬上樹頂遠望,或者取出望遠鏡觀察,辨認方向;或者找到水流,跟著水流出山,這都是思考搜索的作用。這是第二個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宁阳县| 班玛县| 阜新市| 朔州市| 巴马| 龙里县| 博白县| 上虞市| 防城港市| 襄城县| 永嘉县| 万盛区| 特克斯县| 巴青县| 福建省| 合作市| 六安市| 尚义县| 始兴县| 井冈山市| 牟定县| 榆社县| 清流县| 庆云县| 呼伦贝尔市| 乌鲁木齐县| 岳普湖县| 石景山区| 邯郸县| 绍兴县| 家居| 南和县| 望都县| 芦山县| 云梦县| 谷城县| 边坝县| 灵台县| 定安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