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愛讀書并不等于會讀書
- 怎樣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 王凱編著
- 1732字
- 2015-04-15 17:18:21
只有會讀書,才能愛讀書。舉個例子,踢球好的人大多愛踢球,跳舞好的人大多愛跳舞,講演好的人大多愛講演,學習好的人大多愛學習。同樣,會閱讀的人大多愛閱讀。
對于一個已經成長起來的人,小學了,初中了,高中了,大學了,他只有越來越會讀書,才愛讀書,因為沒有那么多空閑時間去看所有的閑書。只有會讀書,才愛讀書。
一樣東西你一點都不會,一做出來就比旁人差,你確實與眾不同,就是比眾人都差。你還愛這東西嗎?不愛吧?你的與眾不同——比別人強你才愛做,你與眾不同比別人都差,這個與眾不同好嗎?要從小鼓勵孩子會看書,欣賞、夸獎孩子會讀書的一切表現。這是我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
1.愛讀書,為何不看書
一些家長在家督促孩子看書,往往只局限于孩子學習的語、數、外這些教科書。你想,孩子在學校里捧的是這些書,回家又要看這些書,心里能不厭倦嗎?在家長心目中有著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學習無非是要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只要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就能考高分,這種為考試而學習的意識,抹殺了孩子看書的積極性。
(1)擴大讀書范圍。
俗話說的好“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就是要求孩子能將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在課外得以實踐,而在實踐中又能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固然,一心鉆研課本是能考出好的成績來,但這只是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習的。實踐不斷地證明課外書讀得多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成績當然是水漲船高了。
(2)選擇有質量的圖書。
孩子看課外書,應該看哪些書呢?有的家長為孩子買課外書,往往又是一些語、數、外的課外輔導,根本不考慮孩子喜歡看或需要哪一些書。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必須要完成一定量的作業。他們很想在課外能放松心情。然而家長們又無情地把孩子圈在書桌旁做練習。你說,如此身心疲憊,怎能提高學習效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愿望,然而在這種強壓下的學習無疑會在小學階段就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帶著孩子在知識的某個領域研究、探索。
(3)創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看書的好氛圍。首先,要改變讀書急功近利的錯誤,減輕孩子讀書的壓力,讓孩子真正地感受到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一些家長給孩子買文學作品,買作文選等,目的是要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了解很多的文學精品,懂得更多的知識,結果導致孩子對讀書失去了興趣,適得其反。其次,創設一個安靜和諧的讀書環境。看書是一個大腦活動的過程,尤其是看到精彩的片段時,人更是沉醉于其中。這時旁邊的人千萬不能去打擾,如果時不時地打斷了孩子的思路,會使孩子產生煩躁的心理,導致一個開頭還沒有看完,就把書扔掉的情況。
2.愛讀書更要會讀書
有的人問:“我的孩子讀了許多書,但語文成績還是很差,為什么?”這就是方法問題了。
(1)讀書要動腦。
一種人讀書只是看情節、看故事,甚至上課時也抱著一本小說看,當作消遣,雖然看了許多書,收效甚微。讀書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是發現的過程,有的作家看書時,一邊讀,一邊涂涂畫畫,做記號、寫眉批、抄筆記,一有體會,立即動筆,這樣讀書,大有裨益。實際上,人的一生都是學習的過程,只是有的人意識到了,有的人沒有意識到罷了。
因此,讀書時一定要動筆、動腦,古人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時想一想,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鑒。有的是文筆優美,讓人陶醉,不妨讀一讀,把一些好詞好句摘抄下來,日積月累,自己的文字就生動了;有的是富于哲理,陶冶情操,感慨人生,讀之,思想升華,大徹大悟;有的充滿智慧、增加知識、廣見博聞,一生受用。讀這樣的書,不妨細讀慢品,一旦收獲,就變為自己的學識了,別人偷都偷不去。
(2)讀書要精。
讀書不一定要多,但要精。課本、課外閱讀教材,是范文,老師的講解,是范例,如能按此舉一反三,語文就學活了。中國人學習現代漢語,其實不要老師教都可以,沒有什么難的,許多好文章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靠自己揣摩、體會。好文章就是最好的老師,讀文詞、讀結構、讀思想,悟到深處,就學會了。
當然,讀書要變為自己的東西,就要多寫。好書是范例,按范文寫,有如素描、速寫,然后才是創作。常動筆,不僅鍛煉文筆,下筆有神,更是磨礪思想,讓思維活躍,充滿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