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他的能力為零,他的世界充滿著與生俱來的恐懼和無助,他必須依靠成年人的照顧才能活下來。父母對孩子物質上的照顧,使得作為“物質人”的嬰兒存活下來,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消除了孩子的恐懼感,使孩子的“精神人”開始發育。
也許每一位家長都會說,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許多家長的做法卻讓孩子難以感受到愛,這是為什么呢?
專家認為,孩子與家長在對愛的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家長認為所有對孩子的管教都是對孩子的愛,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齡尚小,還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這樣一來,當父母的愛變成一種簡單不加修飾的說教時,孩子往往就容易產生對抗的情緒。當然,這種逆反心理的累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其不利。
“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擁有父母的愛,是孩子形成健康情感的良好開端,即使是小嬰兒,同樣非常需要父母的笑容、關注和愛撫。在充滿愛的生長空間里,有助于孩子形成對人和社會的良好印象和態度,長大后學會如何愛人和關心他人。缺乏愛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焦慮、孤僻、缺乏安全感,無法與人為信。腦研究表明,大腦有兩個中樞,一個主司情緒,一個主司思維,其聯系決定了思維與情感的關系。教育知識不能代替愛的教育,反之亦然。知識可以傳授,愛只能感悟、感應,不可傳授;知識可以盛載,愛卻靠經歷和體驗;知識可以論質量,愛只能以成熟與否來區分。童年的經驗鍛造了情感的通路,情感的缺少會讓孩子失去發展的能力。因此,愛的教育時不我待,必須從小開始。愛的魔力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表達愛呢?就讓我們來制訂一份“愛的計劃書”好了。
1.大聲說“我愛你”
巧巧最近總是表現得很失落。媽媽有些奇怪,因為她對孩子的關懷幾乎已經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她在想,孩子到底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正想著,巧巧從房間里出來了,媽媽立刻走上前去:“寶貝,餓了嗎?乖乖,去洗洗手,媽媽熱牛奶給你喝好嗎?”
巧巧無精打采地點點頭,洗了手坐到餐桌前。媽媽熱了牛奶端上來,孩子悶悶不樂地盯著碗里的牛奶,一會兒眼淚就掉了下來。
媽媽有些著急了,趕忙問:“孩子,你這是怎么了?”
“媽媽,你喜歡我嗎?”孩子抽泣著問。
“你為什么會這樣問呢?”
“上個星期周末的時候,我和隔壁的琳琳一起玩,她的媽媽來接她的時候對她說‘媽媽愛你’。可是你從來都沒有這樣對我說過,我想你是不是不像琳琳的媽媽喜歡她那樣喜歡我。”
媽媽明白了,她輕輕擦去女兒小臉上的淚花,溫柔而堅定地對孩子說:“傻孩子,媽媽也愛你啊。”
巧巧的臉上立刻露出了驚喜的微笑。
案例分析:
愛需要明示,要大聲說出來,這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對孩子不必掩飾你發自內心的愛,無需含蓄。這樣大聲說出來的愛擲地有聲,毋庸懷疑。孩子的思維方式很簡單,跟成年人不一樣,他們沒有從你含糊不清的話語和行為里揣摩和體會的能力。那么父母表達愛意的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毫不吝嗇地從嘴里大聲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這種強烈的感情會直接進入年幼的孩子心里,并讓他充滿了喜悅和安全感。
2.用溫和的觸覺傳達愛意
丁丁哭著跑來找爸爸:“爸爸,可卡死了。”可卡是他們家的貓。
爸爸看著滿臉淚痕的兒子,輕輕摸了摸他的頭頂:“那是因為它太老了。”
“沒有它陪我玩,我會很孤單的。”
爸爸拍了拍丁丁的肩膀:“爸爸不是陪著你嗎?”
丁丁想了想:“那是不一樣的,爸爸沒有可卡那樣毛茸茸的圓腦袋。”
爸爸笑了:“也許我們可以再去找一只像可卡那樣有可愛的圓腦袋的貓。”
丁丁仍然很傷心:“可是我很喜歡它,再也沒有一只貓能代替它了。”
爸爸有些感動地看著兒子,沒有再說什么,只是溫柔地伸出手把孩子攬到懷里,輕柔地撫摸他的背。過了一會兒,丁丁漸漸停止了哭泣。
案例分析:
這就足夠了。向孩子講述,無論對人還是動物,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規律這樣的道理未免太過生硬。這種教條式的講述并不足以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失去心愛寵物的悲傷里轉移過來。在這種時候,任何話語都是多余。一次肢體上溫柔的觸碰,勝過千言萬語。父母的懷抱對孩子來說是世界上最溫暖安全的港灣,在孩子悲傷的時候靜靜陪在他身邊,用溫柔的撫摸向他傳達你內心的寬慰和愛意。給孩子一點時間,他便可以慢慢接受令人不愉快的事實,讓自己的情緒平和下來。
3.注意到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小敏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媽媽說:“這次的衣服搭配比上次的要美。”
小敏要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媽媽聽了小敏的試講,說:“這一次比上次的表情和口型都好得多。”
小敏在家里練習鋼琴,媽媽聽了說:“嗯,這次的感情特別真摯。”
小敏給媽媽盛了一碗飯,媽媽說:“我的女兒有進步,知道體貼媽媽了。”
……
小敏身邊的人都覺得這個孩子比同齡的孩子要懂事得多,只有媽媽知道,孩子是在媽媽的關注里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注和肯定。作為摯愛孩子的父母,不妨將注視在孩子身上的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孩子像剛從泥土里發芽的種子,每一天都在有新的變化,他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值得父母花時間去關注的。孩子有孩子的虛榮心,他們渴望從父母那里得到因為自己的進步而帶來的贊許,這會使他們有更多的興趣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關注孩子的每一個小小進步,這是種特殊的間接地表達愛的方式。在父母關注的目光里,肯定的話語里,會使孩子的人生道路走得順暢許多。
4.愛不需要理由
小凱喜歡上了飛機模型,每次一看到電視里出現飛機的鏡頭眼睛里就放光。
“爸爸,要是這次乒乓球比賽我能進入前三的話,你就給我買個漂亮的飛機模型吧。”
爸爸正在看報紙,有些不以為然:“比賽完了再說吧。”
小凱暗下決心,顯然已經把和爸爸的這次對話當成了一個約定。
比賽的時候到了,小凱也許是因為太急于求勝,又或者是因為緊張,發揮得很不好,最終與前三甲無緣。他沮喪極了,不僅因為比賽失利,更因為無法得到心愛的飛機模型。
一進家門,小凱一眼就看到自己喜歡的那架潔白的飛機模型擺在桌子的中央。他欣喜若狂,一掃比賽失利的陰影,開心地問爸爸:“爸爸,你為什么還是給我買了模型啊?”
爸爸摸了摸小凱的頭:“因為爸爸愛你,而爸爸對你的愛是不需要理由的。爸爸給你買喜歡的東西,是因為可以看到你開心,并不是因為你拿比賽的優勝來當作換取禮物的條件。所以下一次,再也不要把做到自己原本就應該努力去做好的事當作和爸爸交易的籌碼,好嗎?”
小凱不好意思地用力點點頭:“我下次再也不會這樣了。”
案例分析:
愛是不講條件對對方好的一種情感。我們愛一個人,就是希望對方好,希望對方快樂幸福,并且不講條件,不求回報。也就是說,愛是單純對對方好的感情。作為父母,愛孩子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理由。這個道理同樣也要孩子明白。孩子有時也會耍一點小小的“心眼”,認為可以用自己的成績從父母那里換取心愛的禮物。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愛是不需要講條件的”這個道理,這樣孩子努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會更加明確,而不至于背離原有的方向。
5.聽聽孩子對自己的意見
媽媽很愛珈兒,為珈兒安排好了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一周的飲食表、每天的作息時間、餐后的娛樂活動、練琴、朋友生日時送什么禮物、每天去學校穿哪套衣服,甚至梳哪種發髻來搭配衣服媽媽都有精心的安排。
每天珈兒從學校回來媽媽都會問她很多問題,比如“和同學相處得怎么樣?”“老師上課的內容能聽懂嗎?”“媽媽準備的點心吃了嗎?”“大家喜歡媽媽為珈兒搭配的衣服嗎?”媽媽認為珈兒會很開心自己為她打點好了一切,因為她確實是一個很能干的媽媽,她相信在珈兒的心里一定會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好媽媽而覺得驕傲。
然而,珈兒一天比一天不快樂,終于有一天,她對著媽媽大喊大叫:“你總是給我安排好一切,總是問我那么多的問題,可是你從不問我到底喜不喜歡你為我這樣做,也不問我開心不開心!”
媽媽很傷心:“難道這樣的媽媽你還嫌不夠稱職嗎?”
“我希望我的媽媽是一個會關心我心里想法的人!”
案例分析:
愛的有無是被愛者決定的。家長們常犯的錯誤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愛孩子。他們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意愿為出發點來愛孩子,根本不問孩子的感受。這種愛對被愛者是一種折磨。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似乎總是父母占據著主宰的地位。雖然孩子們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無法自己照顧自己,但是他們依然會有自己的想法,并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欲望和權利。在很多時候,對于孩子來說,允許他們說出自己的意見遠比無微不至的照顧來得重要。所以父母不妨少說“我們為你安排了什么”,而多問問“孩子,你覺得爸爸媽媽這樣做怎么樣?”
6.與孩子共處無價的十五分鐘
西西家的墻上有一張與眾不同的表格,每個來到西西家的人都會忍不住在這張表格前看上一陣子。大家臉上的表情也不相同,有的是贊許,有的是若有所思。
表格里面記錄的不是學習計劃,也不是作息時刻。表格里有這樣的內容:無論工作多么繁忙,我們每天必須一起度過無價的十五分鐘:孩子剛學走路,每天至少留十五分鐘跟孩子在地板上玩耍;孩子到學齡前,每天至少留十五分鐘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孩子上學了,每天至少留十五分鐘陪孩子完成他的學習計劃,同他聊天……
表格下面還有空白沒有填滿的地方,因為那是西西的父母留著等待孩子的人生進入下個階段的時候再來填寫的。其實這是張很簡單的表格,里面也沒記錄什么特別重要的計劃,但是這張表格卻透露出爸爸媽媽對西西沉甸甸的愛。
案例分析:
愛需要我們始終保持一顆敏感的心,保持對對象的“全神貫注”,對對象的細微行為也有所預期,并迅速做出反應。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父母同樣面對巨大的壓力。在壓力面前,有的父母往往就會忽略了與孩子共處的重要性。他們大多從別的方面來彌補孩子,比如物質上的獎勵。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卻忽略了比金錢更加寶貴的十五分鐘。這每天持之以恒的十五分鐘可以更好地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讓寶貴的親情不因為疏遠而淡漠。有了這十五分鐘,父母也許就能發現孩子的錯誤并本著研討的精神與孩子分辨道理,傾聽他們的回應,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