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巧妙應對孩子提出的“怪問題”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重要的工具。而對于呀呀學語的孩子而言,那些看似幼稚、好笑,甚至是奇奇怪怪的問題卻恰恰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表達自己情感的開始,也是他們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橋梁。美國教育家塞德茲認為,父母討厭孩子問問題,是種愚蠢的做法。這種做法也許能夠換來片刻的寧靜,但是,在不知不覺中會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會抹殺孩子最可貴的探索精神。但如果把握得當,會使孩子們談話興趣高昂,并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也能夠進一步貼近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距離。

1.怎么應付喋喋不休的“問題大王”

小小和爸爸一起路過電影院的門口,他指著墻上的海報問爸爸:“人猿泰山是妖怪嗎?”

“不是,他是個掉到森林里的孤兒?!?

“他有爸爸媽媽嗎?”

“當然,誰都有爸爸媽媽。”

“那我也有爸爸媽媽,我是孤兒嗎?”

“當然不是!”

“為什么?”

“因為你的爸爸媽媽還活著,而泰山的爸爸媽媽都死了。”

“為什么叫他‘人猿’?”

“因為他會爬樹?!?

“不是只有猴子才會爬樹嗎?”

“人也會?!?

“那人是猴子嗎?”

“當然不是!”

“那人是什么?”

爸爸已經開始感到不耐煩了,他打斷小小的話,嚴厲地說:“你怎么這么多問題,小孩子不應該問那么多問題!”

小小眼里露出失望的神情,低下了頭。

爸爸忽然意識到了自己犯了一個錯。他想了想,和藹地說:“你想知道人猿泰山的故事嗎?”

小小點點頭。

“我們買一張影碟回家一起看好嗎?”

“好!”小小高興地回答。

“你剛剛問爸爸人是不是猴子,人當然不是猴子了,但是人和猴子可是有關系的哦。”

“什么關系?”

“有一個叫達爾文的科學家,他曾經在一本書里寫到過這個問題,你有沒有興趣知道呢?”

“當然有!”

“那么讓我們回家一起研究這個問題,好嗎?”

“太好了,我真想知道!”小小恢復了最初的充滿好奇的樣子。

案例分析:

幸好這是一個及時醒悟過來的父親。粗暴地打斷孩子的提問可不是一種好方法。也許你的這一舉動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但是很有可能帶來的惡果就是孩子將畏懼提問,因為你粗暴的態度讓他覺得自己犯了錯,從而令他收起了好奇心。對大人而言,理所當然的答案對孩子完全沒有說服力。而且對于喋喋不休問問題的孩子來說,不停地回答他的問題只會鼓勵他繼續問更多的問題。幸而父親及時轉變了處理問題的方式,他不僅僅局限于給孩子的問題直接的答案,而是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嘗試幫助孩子通過別的途徑,例如書本,去得到問題的答案,找到一種科學的獲得知識的方法。

2.了解孩子為什么這么問

妮妮今年三歲了,她的阿姨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媽媽帶妮妮去看阿姨,正好遇到了一群同樣來探望妮妮阿姨的大人們。大家都很喜歡寶寶,所有的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這個漂亮可愛的嬰兒身上。

妮妮看著大家,忽然問媽媽:“媽媽,妮妮也能變成嬰兒嗎?也變得那么可愛?”

媽媽說:“妮妮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個可愛的小嬰兒。不過小嬰兒都會慢慢長大,就像妮妮現在長成一個大孩子了,不會再變成小嬰兒了喲?!?

“真沒意思?!?

媽媽注意到了小家伙的反常:“妮妮為什么這么想呢?”

妮妮看了看被大家眾星捧月般包圍著的小寶寶,失落地低下頭,沒有說話。

媽媽明白了,笑著對妮妮說:“可是嬰兒不能夠像妮妮一樣和小朋友一起去幼兒園,不能認識新的朋友,更不知道很多好吃的食物是什么味道。假如是這樣的話,妮妮還愿意再變成小嬰兒嗎?其實如果寶寶知道長大了會這么有趣,他一定也想快點長大。”

聽了媽媽的話,妮妮果然沒有那么失落了。

案例分析:

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而言,已經具有了某種程度的獨立性??吹綃雰菏艿酱蠹业膵蓪?,十分羨慕,希望也受到同等的待遇,因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對孩子說:“你怎么會問這樣的問題”,而是要先弄清楚孩子提問的原因,然后接受孩子的感覺再來回答。媽媽處理得就很好,她沒有責備孩子提出這樣奇怪的問題,而是先了解孩子提問的原因,再通過一個巧妙的答案告訴孩子,還有很多樂趣是嬰兒無法享受到的。這樣就有效地讓孩子擺脫了想要成為嬰兒的想法,并迅速從失落感里走了出來。

3.換一種方式表述答案

小朗對于媽媽每天要求他起床、飯后、睡前都要漱口的舉動很不理解,因此總有點排斥。

這一天他看到電視上預防蛀牙的牙膏廣告,忍不住問媽媽:“蛀牙齒的蟲子住在我們的嘴里嗎?”

媽媽想了想,說:“是呀。”

小朗臉上出現驚奇的表情:“那它們住在哪里?”

媽媽說:“當然是牙齒里嘍。”

小朗又問:“那它們吃什么?是吃我們的牙齒嗎?”

媽媽笑了:“小朗很聰明啊,這些不好的蟲子會把我們的牙齒咬出一個洞,然后把那里當成它們的家?!?

小朗很著急:“那怎么辦?我們怎么才能趕走它們?用手抓出來可以嗎?”

媽媽看著孩子的小臉,笑著說:“不行啊,這些蛀蟲很小很小,用我們的眼睛是看不見的。不過,它們很怕預防蛀牙的牙膏哦。只要我們每天多刷幾次牙,讓它們沒有地方住,它們就會走啦。”

媽媽又接著強調說:“如果不想有蛀牙,飯后、睡前都要漱口、刷牙,做好牙齒的大掃除?!?

小朗松了口氣。從那天以后,他再也不排斥媽媽讓他刷牙的要求了。

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典型的由孩子特有的擬人化思維所引發的問題。媽媽的回答非常的好。讓一個年幼的還不足以自律的孩子接受每日的口腔清潔是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而且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跟他解釋蛀牙其實并不是由蛀蟲造成,而是由于牙齒表面黏附的牙菌膜中的細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分產生酸素,導致琺瑯質的礦物質流失而造成的,無疑是太深奧和難以接受了。媽媽很聰明,巧妙地抓住孩子提出問題的機會,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回答問題,水到渠成地讓孩子明白了生活中的健康常識,并且愿意堅持下去。

4.不要回避孩子的問題

例一:

珊珊看著爸爸媽媽的結婚相冊,問:“爸爸和媽媽為什么結婚呢?”

媽媽告訴她:“因為爸爸和媽媽互相喜歡,覺得在一起生活很開心,所以就結婚了。”

珊珊說:“那我也想和爸爸結婚?!?

媽媽想了想,說:“珊珊長大了也會和喜歡的人結婚的。”

“我喜歡爸爸?!?

媽媽摸摸珊珊的頭說:“嗯,珊珊長大了要是能和像爸爸一樣溫柔的人結婚,那該多好啊。”

例二:

小童在上鋼琴課的時候看到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他想看不見東西怎么可以彈琴呢?于是他閉上眼睛試了試,覺得真的很難。他忍不住問爸爸:“爸爸,為什么那個小朋友的眼睛看不到呢?你不是說女媧娘娘造出來的人都是一樣的嗎?”

那個孩子的父母也在場,爸爸覺得挺尷尬,但是看著孩子單純的眼睛,爸爸還是回答說:“可能女媧娘娘打瞌睡了吧,你知道誰都有打瞌睡的時候啊?!?

小童說:“那他真可憐呀。”

爸爸認真地望著小童的眼睛說:“他一點也不可憐。他雖然看不到,要比別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熱愛音樂、刻苦練習,所以他的琴比很多正常的孩子彈得還要好,他的爸爸媽媽一定為他驕傲極了?!?

案例分析:

幾乎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回避孩子的問題。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難的問題,還有他人在場時不好回答的問題等,大都會采取這種態度。但事實上,回避問題不但不能讓孩子停止發問,反而會增加他們心中的疑惑。例一中的母親在孩子有想和自己的父親結婚的念頭時,沒有予以否定,而是對孩子的愿望表示了某種程度的認同。對于孩子,沒有必要一味糾纏在“不能和自己的爸爸結婚”這個問題上。孩子非常喜歡父親,即表示親子關系良好。同時,藉此也可以建立更好的家庭關系。而例二中的父親雖然覺得尷尬,但是仍然沒有回避孩子的問題,而是把問題的重心轉移到強調對方的努力上來。并且在說明的時候,帶有真誠的善意和敬意,不但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并且給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課,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5.學會反問孩子

冬天來了,小恩已經很久沒有去過公園了。這天他告訴媽媽他想去公園玩玩,媽媽叮囑他:“現在天黑得比較早,你要是看到天色暗下來就要回家來了?!?

小恩很好奇:“媽媽,為什么冬天一來,太陽公公就回家早了呢?”

媽媽說:“為什么呀?不如你想到答案,告訴媽媽好嗎?”

小恩想了一會兒說:“是不是太陽公公嫌冬天太冷了,他想早早鉆到熱被窩里去睡覺呀?”

媽媽說:“對,不過冬天早上天亮得也比較晚,你知道為什么嗎?”

“準是太陽公公和我一樣怕冷,所以賴在床上不想起,所以就晚啦。”

媽媽笑了:“小恩真聰明。不過到了夏天的時候,太陽公公就變得和以前一樣勤勞啦。小恩能自己想出這個道理,真是很了不起。”

案例分析:

誠實地回答孩子所問的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不過,孩子的這種想法令人擔心:“凡事都問爸爸、媽媽,他們都會教我,這樣就好了?!庇幸蓡枙r,自己先想一想,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因此,父母不要經常都進行單向的回答,有時候也要試著反問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在問孩子的時候,也可以確認孩子智力的發展程度。借此機會進行說明并加以適當的補充或刪減,孩子會更加容易了解。因為媽媽的反問,使孩子有思考的機會,因而有這么好的回答。這時,再加上媽媽的贊揚,更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6.坦率回答孩子關于性的問題

四歲的嬌嬌問道:“我是從什么地方生出來的???”

媽媽說:“當然是媽媽的肚子啦。”

“那我怎么進去的呢?”

媽媽說:“是神利用魔法放進去的?!?

孩子接著問:“媽媽生我的時候,醫生有沒有剖開媽媽的肚子啊?”

媽媽說:“醫生告訴媽媽說‘就要生出來了!’之后你就從媽媽的嬰兒通道生出來了啊?!?

嬌嬌很好奇:“有這樣的通道???我真想看看啊?!?

媽媽笑笑說:“只有娃娃生出來的時候才有哦。這是娃娃出生的專用通道,醫生知道這個通道,就讓娃娃從這里生出來了?!?

案例分析:

在孩子提出與性有關的問題時,有的父母就開始提心吊膽起來,甚至擺出成人的架子用“這樣的問題孩子不要問,長大了你就知道了”之類的言辭制止孩子繼續發問。但是,與青春期的少年不同,對于正值發問期的孩子來說,擺出這樣的架勢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回答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時,需要注意三點:1.做出孩子能夠接受的答案;2.不要給予孩子在成長時期無法接受的性意識;3.不要讓孩子在以后有受騙的感覺。

就好像媽媽把懷孕的過程說成“神利用魔法把孩子放進媽媽肚子里”,把醫生說成娃娃的保護者,既大致說明了孩子出生的過程,又使表述的言辭聽起來美麗而有趣,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7.解答了問題后,再帶孩子觀察實物

雪兒邊看畫冊邊問媽媽:“為什么變色龍要變顏色?”

媽媽告訴雪兒:“因為在大自然里有很多變色龍的天敵,它要變換顏色來保護自己。比如說雄性的變色龍就常常把自己變成鮮紅的顏色來嚇唬敵人。”

“那它為什么會變顏色呢?”

“那是因為在變色龍的皮膚里有三層色素細胞,每一層色素細胞里都有不同的色素,所以它可以把自己身體的顏色變來變去?!?

“要是能看看就好了?!?

“這個星期天,媽媽帶雪兒去寵物市場看變色龍好嗎?”

周日,媽媽帶雪兒來到寵物市場,雪兒驚奇地說:“媽媽,你看,變色龍真的會變顏色??!”

媽媽蹲下來,對雪兒說:“雪兒,你知道嗎?世界上會變顏色的動物可不止變色龍一種哦。”

雪兒說:“?。空娴膯??我還以為只有變色龍會變顏色呢?!?

“媽媽告訴你,在日本啊,有一種叫‘雷鳥’的鳥類還會改變自己羽毛的顏色呢?!?

“啊,這么有趣啊?!?

案例分析: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與其用語言來說明,不如讓孩子觀察實物更容易理解。因為受到父母的激勵,孩子就會有不斷發問的意愿。讓孩子經??吹綄嵨?,就會不斷地引發孩子問出和實物有關的問題來。所以讓孩子有新的體驗是非常必要的。媽媽在解答了女兒的問題后,專程帶女兒到寵物市場去觀察真正的變色龍,可以加深孩子對知識的印象。在經過實際觀察后,孩子發現了新的問題。孩子本來是在關心變色龍的顏色,媽媽則趁機擴展問題,非常認真地做各種回答,孩子就會對于媽媽的誠意產生好感。此外,很可能會一再地提出問題,而產生繼續發問的意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华安县| 丽江市| 通辽市| 盐山县| 洪洞县| 广南县| 吉安市| 饶阳县| 中卫市| 乡城县| 大田县| 克拉玛依市| 津南区| 濮阳县| 隆尧县| 秦安县| 沐川县| 芷江| 垦利县| 青海省| 曲周县| 桓台县| 雷波县| 策勒县| 宝清县| 汶川县| 阿克苏市| 和平县| 运城市| 鲜城| 中山市| 伊吾县| 博湖县| 仪陇县| 甘洛县| 铜梁县| 三亚市| 黑山县| 肥乡县|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