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都會出錯,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在我們傳統的思維中,批評就是訓斥。這顯然是將批評的定義狹隘化了,其實批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冷處理、勸告、用正確的行為反證、指出錯誤等等都屬于批評的范疇。
和許多成年人一樣,孩子們往往也喜歡受表揚而反感批評。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后,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干脆“拒之門外”的態度。由此看來,讓孩子在幼兒時代就學會接受批評無論對一個人完整人格的塑造,還是對促成其事業的成功,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適當對他加以批評,可以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使之產生內疚、悔恨,從而促使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重犯。但是如果批評不當,也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觸,達不到預期的教育目的。俗話說:良言一句嚴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恰當的批評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非常大。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總會伴隨著錯誤,正是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熟。只是在批評的時候需要有藝術地批評,因為批評并不是發泄父母的怒氣,而是為了指導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才會取得雙贏的效果:即能讓孩子明辨是非,又能有效化解孩子的心理陰影。
1.批評要及時
小迪一早起來就狀況不斷。他給窗臺上的花澆了好多水,水從花盆里溢出來,沿著墻壁流了下來。
媽媽看見了立刻對他說:“小迪,你喜歡花嗎?”
“當然喜歡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為什么要給花澆這么多的水呢?”
“我想讓它開的漂亮點。”
“那媽媽告訴你,不可以給花澆那么多的水。因為花是會被淹死的,知道嗎?”
“知道了。”小迪很乖巧地回答。
過了一會兒,媽媽在廚房做早餐時又聽到房里傳來響聲,趕去一看,原來是小迪把媽媽的香水弄灑了一地。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孩子吃了早餐還要去幼兒園,媽媽只好匆忙整理了一下,讓小迪吃了早餐,送他下樓去坐幼兒園的交通車。
晚上爸爸接了小迪回來,吃完了飯,媽媽想起早上的事,趁著孩子情緒正好,決定和孩子談談。
“小迪,今天早上是不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
“什么錯誤?”小迪滿不在乎地問。
“回憶一下,好好想想。”
“我想不起來。”
“你早上在媽媽的房間干什么了?”
“我不記得了!”
媽媽有點生氣,但想了想還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媽媽牽著小迪的手走進自己的房間,問道:“你覺得媽媽的房間里有什么味道?”
孩子聞了聞,驚嘆道:“好香呀!”
“那為什么會這么香呢?”
“因為……”,孩子想起來了,“我把媽媽的香水給弄灑了。”
“媽媽不是說不準小迪動媽媽的東西,”媽媽這時轉入了正題,“因為香水瓶子是玻璃做的,媽媽是怕小迪把瓶子打破了,玻璃的碎片會弄傷你,知道嗎?”
“可是香水的味道真的很好聞,我想打開來聞聞和媽媽平時身上的味道是不是一樣。”
“如果小迪想要聞香水的味道,可以告訴媽媽,但是下次不可以自己弄了,好嗎?”
“好的媽媽,我下次不會了!”小迪開心爽快地回答。
案例分析:
能在孩子犯錯誤不久就及時進行批評,對于他改正錯誤是再有效不過的方法了,但事情往往不能總是這樣湊巧。有時因為當時一些事情耽誤了你的批評行動,使得你不得不跟孩子“秋后算賬”,那么這個時間的選擇就非常重要了。談話應該在兩個人都心平氣和的時候進行,先讓孩子自己回憶所犯的錯誤,如果他拒絕回憶或者回憶不出來,就由你來將這件事情“復述”一遍。“復述”的越詳細越好,讓孩子充分回憶起當時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樣,雖然批評并不那么“及時”,但也能起到作用。
2.杜絕情緒化的批評
爸爸正忙著趕做一份工作報告,兒子小海在客廳里玩得興高采烈,各種玩具模型的聲音此起彼伏,讓爸爸腦子一刻也安靜不下來。
“小海,你能不能安靜點,爸爸正工作呢。”
但孩子玩耍的情緒正十分高漲,父親的話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小海,你聽到我說的話了嗎?”爸爸耐著性子又重復了一遍。
也許是玩具模型的聲音真的太大,孩子還是沒有聽見父親的話。
爸爸這下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立刻從書房的座位上站了起來,快步走進了客廳。看到客廳里一片雜亂的景象,爸爸更生氣了,大聲說道:“我跟你說了好幾遍了,你怎么就是不聽!告訴你爸爸在工作,讓你安靜一點,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
小海這下終于安靜了下來,有些委屈地看著爸爸說:“可是平時我也是這么玩的。”
“平時平時,你就知道玩!長大了能有什么出息?你看看你弄得家里亂七八糟的,你媽媽辛辛苦苦收拾干凈的屋子,你一點也不愛惜,一點也不知道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你要是再這樣,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扔出去!”
爸爸說完這些話,頭也不回地走進書房繼續他的工作了。這下家里確實安靜了,唯一多了一個聲音,那是孩子從客廳里傳來的啜泣聲。
案例分析:
人在情緒化的時候說的話往往不是很客觀,同樣的,在情緒化的時候做出的批評往往也會帶有夸大的成分,甚至還會牽扯到原本與事件本身無關的事情上。做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他并不能夠理解父母在盛怒之下做出的批評有時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泄。他會感到驚慌失措,并且十分茫然。他不能理解為什么自己只是做出了跟平時一樣的舉動,但是卻招來父母這樣大的怒氣。在這種被情緒主宰的不冷靜的沖突里,批評者往往會被一時的情緒左右,開始“翻舊賬”,或者是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這無疑是對孩子心靈極大的傷害。如果父親可以溫柔一點對孩子說“請你體諒一下爸爸工作的辛苦,稍微保持一下安靜好嗎?”這樣的話語一定比亂發一通脾氣要好得多,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認同。
3.不要不停地指責孩子
奇奇是個特別好動的孩子,無論對什么東西都有興趣,想去摸一摸動一動。他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因為好動活潑,上課的時候總是愛分心,有時老師講的知識他就沒聽到了。回家做練習的時候,就難免要問媽媽,問多了媽媽就不耐煩了。
“上課的時候你都干什么去了?”
“我今天上課的時候看到一只小鳥停在我們大班的窗戶上,真好玩。”
“好玩,就知道玩,結果現在老師布置的練習都不會做了。”
孩子顯然覺得有些理虧,就不說話了,習慣性地把手指伸到嘴里咬。媽媽把奇奇的手從嘴里打出來:“這么大的孩子還吃手指,你以為你還是小嬰兒呀。”
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想要討好媽媽,說:“媽媽,我是不是應該早點睡覺啊。”
“說到睡覺我還沒說你呢,昨晚睡覺前刷牙了嗎?沒刷是不是?要跟你說多少遍你才能記住啊。”
“我刷了。”孩子小聲分辨。
“刷了?我為什么沒有看見?好吧,就算你刷了,有沒有刷夠三分鐘?肯定沒有了,你這個孩子就是沒有記性!”
……
整間屋子充滿了媽媽的指責聲。
案例分析:
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譴責,卻忘記了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家長們的批評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而且,過于頻繁的責備不僅讓孩子變得“皮”了,對批評充耳不聞,在成長的歲月里,更會在他的心里留下陰影,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所以,不要不停地指責孩子。這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失去信心。應該循循善誘,把“你不應該這樣”一類的批評話語變成“你這樣做會更好”,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4.不要把孩子的失敗行為當成錯誤來嘲弄和批評
小芬被老師選做班里的數學課代表,媽媽很高興,一再地對小芬說:“老師選你做課代表是因為你的數學成績好,你在班上可要起到帶頭的作用啊。”
學校即將舉行一次數學競賽,每個同學都可以參加競賽前的預選,每個班上通過預賽選出一名代表參加全校的總決賽。
媽媽知道了這個消息,對小芬說:“女兒,你可一定要選上喲。你要記住,你可是你們班上的數學課代表。要是數學課代表都選不上的話,那可說不過去了。”
小芬把媽媽的話記在心里,壓力挺大。
預賽的分數下來了,小芬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以幾分之差沒能作為班上的代表參加學校的決賽。小芬失落極了,覺得對不起媽媽的期望。
回到家,小芬告訴媽媽這個消息。媽媽一聽就生氣了,用嘲弄的語氣說:“什么?沒有選上?真好笑,虧你還是數學課代表呢,不是全班數學最好的學生嗎?算啦算啦,我看你還是主動去跟老師說你不要當這個課代表了,你不怕丟臉我還怕丟臉呢!”
小芬聽著媽媽的話,眼淚忍不住地掉下來。
案例分析:
首先,孩子的失敗行為并不一定都是過錯。其次,無論是過錯與否,失敗的滋味并不好受。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應該是來自父母的嘲弄,而應該是寬慰以及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即使孩子的失敗是由于錯誤造成的,家長的批評也應對事不對人,批評的是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要傷害孩子自尊,因此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謹慎小心,用積極文明的語言比用消極、粗魯的語言效果好。孩子在失敗之后,內心已十分羞愧、內疚,他們需要的是關心、鼓勵和幫助。家長批評時表情可以嚴肅,語氣可以堅決,但千萬不要蔑視孩子的失敗,用嘲弄的語氣說:“你好不好意思?”“你不怕丟人我還怕丟人”這樣傷人自尊的話。這些話只會讓孩子更悲觀,產生自卑感,不利于他們改正錯誤。
5.統一父母雙方的批評意見
小德打碎了媽媽最喜歡的花瓶。爸爸看見了,批評他說:“你看看你,這么不小心,這個花瓶是媽媽最喜歡的,她一定會很生氣。你還不趕快收拾收拾,讓你媽媽看見了,她非罵你不可。”
正好媽媽聽見了,大聲對爸爸說:“你在說什么呀,一個花瓶打碎就打碎了,這么小的孩子你讓他收拾,他弄傷了怎么辦?”
媽媽對爸爸說完,又對小德說:“你這個孩子就是不聽話,我對你說過不要亂動桌上的東西,你為什么不聽?”
爸爸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他該不該動花瓶,而是犯了錯誤就要負責!他雖然還小,但是他是個男子漢,就應該勇敢承擔錯誤的后果!”
媽媽說:“什么男子漢不男子漢,在我眼里他就是個孩子。我現在教他要懂規矩,不該小孩子碰的東西就不要碰!”
小德站在一邊,一會兒看看爸爸,一會兒又看看媽媽,眼里充滿了疑惑。
案例分析:
父母雙方意見不統一,這無疑是教導孩子的大忌。這樣一人各執一辭的批評,對孩子全無震懾力可言。孩子不知聽從誰的教導比較好,到最后只能成為一場鬧劇。而孩子在這場鬧劇中學到的,也許將會是用爸爸的話來反駁媽媽的話,或者用媽媽的話來反駁爸爸的話。這對一心想要教導好孩子的父母來說,實在是得不償失。其實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父母雙方私下溝通。即使臨時沒有可以溝通的條件,也不妨先贊同對方批評意見中可取的部分,再委婉暗示對方其實我的意見也有可取之處。大人畢竟是大人,稍有暗示就可以理解對方的意圖。雙方站在同一陣線上,會給孩子留下強烈的印象:爸爸媽媽都不贊同我這么做,那我一定是真的做錯了。這時再輔以耐心的教導,會事半功倍。
6.批評要選擇適當的場合
強強生日請小朋友到家來給他慶祝。媽媽親手給強強做了一個很漂亮的蛋糕。點完蠟燭開始分蛋糕了,強強忽然拿蛋糕上的奶油和小朋友打鬧,還把手上的奶油擦在雪白的桌布上。媽媽看見了,但是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在一邊切好了蛋糕,然后把蛋糕分給了小朋友們。
晚上小朋友們都回家了。媽媽給強強削了一個蘋果,拉著強強坐到自己身邊,對他說:“今天過得開心嗎?”
“開心!”強強興奮地說。
“今天強強開心最重要。不過過完了今天,強強就又大了一歲了。為了讓強強成為更棒的孩子,媽媽今天給你提一個小小的意見好嗎?”
“好。”
“蛋糕是媽媽專門給強強做的,里面有媽媽的愛心。而且蛋糕也是糧食,你用蛋糕來和小朋友打鬧,會不會很可惜?”
“嗯,有一點,可是我覺得這樣很好玩。”
“還有強強為什么在桌布上擦手呢?第一,桌布是媽媽辛苦洗干凈的;第二,在桌布上擦手是不是很不衛生?”
“好像是的。”
“其實生日的時候偶爾一次沒有什么關系,不過媽媽是想告訴強強,雖然你還小,不過要學著珍惜別人的辛苦勞動,你說呢?因為剛才小朋友們都在,我的兒子是個大孩子了,所以媽媽沒有當著小朋友的面前批評你。現在只有我們兩個人,強強想想媽媽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呢?”
“媽媽,你說得對,我下次再也不了,謝謝你今天給我做了這么漂亮的蛋糕。”強強撲到媽媽的懷里說。
案例分析: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同樣希望別人尊重,最怕在別人面前出丑。如果當著眾人的面始終板著面孔大聲斥責,其結果一定適得其反。要如何讓孩子高興地接受批評呢?最好應選擇在沒有他人在場時,個別地進行,而且批評的聲音越小,孩子越容易聽進去。而且孩子會感激父母顧及了他的“面子”,就更有誠意接受父母的教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