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太平圣惠方》

國宋代官修方書,簡稱《圣惠方》。全書共1670門,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臟病證、內(nèi)、外、骨傷、金創(chuàng)、胎產(chǎn)、婦、兒、丹藥、食治、補(bǔ)益、針灸等,每一病證,冠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guān)論述。該書所搜集的醫(yī)方,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醫(yī)學(xué)水平,其中有關(guān)外科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fēng)的分辨,眼科開內(nèi)障眼論所載白內(nèi)障針撥手術(shù)之詳細(xì)過程,均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記錄。該書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參考價(jià)值。但該書因卷帙較大,流傳較少,1949年后有排印本。

血證

●地榆散

【組成】地榆、白芍、艾葉、小薊根各30克,阿膠珠9克,生甘草3克。

【用法】共為散,每服9克。

【功效】涼血止血。

【主治】吐血,便血。

【來源】《太平圣惠方》。

●羚羊角散

【組成】羚羊角屑、大薊根各90克,伏龍肝150克,白芍120克,地榆60克,熟艾、牛膝、丹皮、生地黃、柏葉、雞蘇葉各30克,蠐螬5只(切破,慢火炙黃)。

【用法】共為散,每服9克,溫開水送服,或作湯劑。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所致吐血紫紅或鮮紅,舌質(zhì)紅,脈數(shù),苔黃,亦可用于消化道出血而兼有熱象者。

【來源】《太平圣惠方》。

●龍骨散

【組成】白龍骨、生干地黃各30克,干姜(炮裂,銼)45克,曲頭棘針、白礬(燒灰)各0.3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每服1.5克,揩敷齒齦。

【主治】齒齦出血不止。

【來源】《太平圣惠方》。

●吹鼻散

【組成】緋綿灰9克,亂發(fā)灰6克。

【用法】細(xì)研,少量吹入鼻中,立效。

【功效】涼血、止血。

【主治】鼻久衄不止。

【來源】《太平圣惠方》。

●熱病鼻衄方

【組成】赤馬通(絞汁)2枚,阿膠(炙,搗末)3片。

【用法】上藥2味相和,熟攪令勻。每用少許滴鼻中,仍以新汲水略蘸足即止。

【主治】熱病鼻衄,諸藥無效者。

【來源】《太平圣惠方》。

水腫

●木通散

【組成】木通(銼)、苦瓠子各45克,豬苓(去黑皮)、海蛤(細(xì)研)各30克,漢防己、澤瀉各0.9克。

【用法】為散,每服12克,以水酒各30毫升,入蔥白15厘米,煎至35毫升,去渣,食前溫服,當(dāng)下小便數(shù)升,腫消大效。

【功效】利水消腫。

【主治】水腫。

【來源】《太平圣惠方》。

●鴨頭丸

【組成】葶藶90克,漢防己(杵末)120克。

【用法】葶藶杵6000下令如泥,即下漢防己末,取綠頭鴨就臼中戴頭瀝血,血盡,并鴨去皮毛,安臼中再杵5000下,丸如梧桐子大。患者空腹10丸,稍渴者,5丸頻服,5日止。

【功效】瀉肺利水平喘。

【主治】水腫以暴腫。

【來源】《太平圣惠方》。

虛勞

●虛勞小便出血方

【組成】生地黃汁、車前葉汁各40毫升,鹿角膠30克。

【用法】煎2味汁,下膠,令消盡,待溫3次服。

【功效】涼血滋陰,兼清熱利濕。

【主治】虛勞,小便出血。

【來源】《太平圣惠方》。

●蔥豉粥

【組成】香豉24克,蔥白(切)40克,羊髓30克,鹽花15克,薄荷20棵。

【用法】上以水200毫升,先煎后4味十余沸,下豉,更煎五七沸,去豉,入米20克,煮為粥。空腹溫服之。

【功效】滋腎養(yǎng)陰清熱。

【主治】五勞七傷,體熱喘急,四肢煩疼。

【來源】《太平圣惠方》。

●地黃煎

【組成】生地黃(搗絞取汁)5000克,牛酥、白蜜各500克。

【用法】先以慢火煎生地黃汁減半,納牛酥更煎,良久,次下白蜜,攪令勻,候至稀稠得當(dāng),于瓷器中盛。每日空心,午時(shí)及晚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10毫升。

【功效】滋腎和精。

【主治】精極。

【來源】《太平圣惠方》。

●甘草丸

【組成】甘草(炙)、人參(去蘆頭)、烏梅肉(微炒)各30克,生干地黃60克。

【用法】搗羅為末,以棗瓢并煉蜜,和搗200~300杵,丸如彈子大。每服,綿裹丸含咽津,日4~5次服。

【功效】益氣養(yǎng)陰潤燥。

【主治】虛勞,口干舌燥。

【來源】《太平圣惠方》。

●虛勞精乏方

【組成】車前葉、魏桑葉各適量。

【用法】等份細(xì)研,取自然汁。每8毫升服,日2~3次服。

【功效】滋腎固澀,分清泄?jié)帷?/p>

【主治】虛勞精乏,小便白濁,及忽出血。

【來源】《太平圣惠方》。

●鹿角膠散

【組成】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覆盆子、車前子各30克。

【用法】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服6克。

【主治】治虛勞夢泄,立效。

【來源】《太平圣惠方》。

傷寒

●樸硝膏

【組成】川樸硝(細(xì)研)30克,豬膽(用汁)1具。

【用法】相和調(diào)為膏,用抹瘢上。勿令動(dòng)、碰,任瘡痂自落。

【功效】祛瘡收痂。

【主治】傷寒發(fā)豌豆瘡初瘥。

【來源】《太平圣惠方》。

●三神丸

【組成】附子(燒令半黑)15克,芫花(醋拌,炒令黃)、皂莢(炙焦黃)各30克。

【用法】搗羅為末,以豆豉心,宿用湯浸,研絞,取細(xì)稀者,用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引下10丸。

【功效】散寒祛風(fēng),表里雙解。

【主治】傷寒表里不解。

【來源】《太平圣惠方》。

●神驗(yàn)白散

【組成】白附子、附子(去皮臍)各15克,半夏、干姜、天南星、皂莢子仁各0.3克。

【用法】上藥,皆生用,搗細(xì)羅為散。每服3克,入生姜0.5克,以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不計(jì)時(shí)候,和渣熱服。

【功效】祛風(fēng)散寒,溫化寒痰。

【主治】傷寒,發(fā)汗。

【來源】《太平圣惠方》。

翳膜外障

●貝齒煎

【組成】貝齒(燒灰)5枚,豆豉(微炒為末)30粒,3年陳醋20毫升。

【用法】上藥先以前2味同研為粉,以醋相和令勻,微火煎,稀稠得所,以瓷瓶盛。每夜臥時(shí),以銅筋取如小麥許,點(diǎn)于眥頭,明即以鹽湯洗之,10日痊愈。

【功效】祛目翳。

【主治】眼生膚翳。

【來源】《太平圣惠方》。

●貝齒散

【組成】貝齒(燒灰)、手爪甲(燒灰)、龍骨各15克。

【用法】上藥同研極細(xì)末。每用少許點(diǎn)珠管上,日三四次。

【功效】散結(jié)消腫。

【主治】眼生珠管。

【來源】《太平圣惠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奉化市| 岳阳市| 巫山县| 彭泽县| 黑山县| 五大连池市| 荆门市| 宁城县| 米脂县| 临沂市| 尉犁县| 赞皇县| 阳城县| 忻城县| 望谟县| 色达县| 达尔| 文成县| 康定县| 海晏县| 凤山市| 平南县| 西昌市| 大足县| 子洲县| 甘泉县| 泸定县| 惠东县| 湖口县| 七台河市| 罗甸县| 庆城县| 蒲江县| 三门县| 滦南县| 大足县| 铁岭县| 科尔| 海丰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