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龍虎山
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第一回里就繪聲繪色地描繪了龍虎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橫飛,藤蘿倒掛。”道盡了龍虎山碧水丹山之美。2010年8月2日,龍虎山以其丹霞地貌與龜峰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碧水丹山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千米處,《龍虎山志》載:“山本名云錦山,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龍虎現,因以山名。”龍虎山之名享譽世界,它是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位于信江盆地,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區之一,保護區范圍與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基本吻合。園內由仙水巖、應天山、馬祖巖、上清宮、洪五湖等六大景區組成。其碧水丹山、道教圣地與古崖墓群被譽為“三絕”。
龍虎山丹霞地貌類型多樣,擁有幼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尤以老年早期地貌為主。

碧水丹山的龍虎山
公園南部是丹霞地貌發育比較集中的地方,從西到東,分別有龍虎山的仙水巖、應天山、弋陽龜峰等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這些地區的紅層是龜峰群河口組巨厚層礫巖、含礫砂巖和砂巖。由于地處信江盆地的南部邊緣地帶,紅層受邊界斷層活動的影響,不僅發生傾斜,而且被斷層和節理強烈切割成條塊狀或方塊狀,紅層的破碎度隨之增大,促進外動力地質作用。在信江支流瀘溪河、羅塘河、豐河等流水的強烈沖蝕作用下,形成高大的陡崖壁。此處的丹霞地貌以“頂斜”的峰林、峰叢型景觀組合為特征,屬于丹霞地貌的壯年晚期至老年早期。
公園北部位于信江盆地中部信江河兩岸地帶,出露的紅層為龜峰群塘邊組厚層、巨厚層砂巖和含礫砂巖。此處紅層受邊界斷層活動的影響較弱,而河流地質作用較強。受流水長期的側蝕作用,信江蜿蜒曲折,在信江河沿岸一帶,常形成一些高度相對較矮的崖壁;而在河流凹岸(河流彎曲河段岸線內凹的一岸),有成群的巖洞景觀,如龜峰園區的南巖寺景區、象山園區等,它們因河流側蝕發生溶蝕而形成,這些巖洞的石峰頂部常呈圓形,形成頂圓的丹霞地貌,是公園中常見的丹霞景觀類型之一,屬丹霞地貌的幼年期至青年早期。

龍虎山金槍峰
金槍峰由紅色砂礫巖構成,其周圍的巖石經千萬年水流沖蝕、崩塌,形成方山石柱,留下這處巋然屹立的山峰。金槍峰高約70米,頂尖、身陡,屹立在天地之間,蔚為壯觀。

龍虎山象山園區
象鼻山是水流侵蝕作用的結果。水流沿巖石節理沖刷、溶蝕,形成豎直小洞穴,經過不斷沖刷、溶蝕和崩塌,洞穴逐漸擴大,蝕穿石梁形成穿洞,石梁頂部及穿洞前端殘留巖柱風化、剝落成弧形彎曲,組合成巨大的石象景觀。
公園中部位于信江盆地邊緣與盆地中部的過渡地帶,出露的紅層為河口組上部的砂巖、含礫砂巖、塘邊組砂巖。這一地區內大部分產狀變化不大,水系的分布也較少,河流地質作用較弱,只有部分地區受構造或河流影響,呈現出平頂的方山、峽谷、石崖、巷谷等景觀組合,如龍虎山園區的馬祖巖景區,屬丹霞地貌的青年期至壯年早期階段。
道教正一派祖庭
作為道教的主要圣地,龍虎山的秀麗山水被賦予了神秘色彩。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自東漢張道陵之后,他的子孫便以世襲的方式掌管著道教正一派,在此持續傳承了1900多年,目前已經傳到了天師張道陵的第65代傳人天師府的主持張金濤。
我國早在夏朝就已經形成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兩種相反的氣是萬物源泉,老子將陰陽的概念提升到哲學范疇,表達了萬物對立統一的關系。道教的祖天師張道陵,推崇老子學說,希望用這種學說教化群眾,給信眾帶來福音,于是東晉末年在龍虎山創立了道教,尊崇老子為道教祖先,將老子的《道德經》立為道教經典。元代之前,正一天師道一直是道教的主要流派,直到宋末元初,王重陽創建全真教派,才打破了這種局面。全真教講究個人的修煉修持,龍虎山的正一天師道與之不同,以符箓齋蘸見長,因此正一派也被稱為符箓派。

正一觀
正一觀是正一派祖庭的象征,最初名為“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現在的正一觀是2000年在被毀正一觀原址上按宋代建筑風格新建的,占地4萬多平方米,坐東朝西,南北對稱,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門、儀門、鐘鼓樓、元壇殿、從祀殿、祖師殿、玉皇樓、丹房、紅門、廊廡以及生活用房等。整個建筑群灰瓦白墻,古樸典雅,氣勢雄偉。
每年,在龍虎山的天師府都要舉辦一至兩次大型的授箓儀式。授箓對于天師道的道士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道環節,正一派修道之人只有在龍虎山授箓之后,才意味著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道士。在授箓現場會看到一張特殊的紙——職碟,相當于今天的證書。與證書不同的是,職碟蘊含著特殊內容,上面蓋印,稱為合同印,授箓的時候要分成兩半,一半要燒掉,意指上達天庭,另一半要等修煉的道士駕鶴西去之時,再燒掉。
千年崖墓群
在龍虎山的懸崖峭壁間,溯流而下,便來到龍山虎嶺的仙巖,這里兩岸崖壁高聳,在巖洞中存有2600多年歷史的巖墓。這些巖洞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群。崖墓洞穴形態不一,或單洞單葬,或連洞群葬。讓人驚嘆的是,古人在沒有現代工具設備的情況下,是如何將一具具棺木和大量隨葬品安放于千尺崖壁中的巖洞中的。后來有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在仙水巖采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的絞車、滑輪、繩索等原始機械,成功地進行了崖棺的吊裝試驗。古人的智慧和勇氣著實令人欽佩。

龍虎山風景區的仿古吊升懸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