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6評論第1章 基隆(1)
[行]
若你想在來往臺灣的方式上省錢,可以考慮輪船中遠之星從廈門開往基隆的夕發朝至船班。臺灣最北端的基隆其實是你臺灣之旅非常好的出發點,臺北來往基隆一般是坐火車,隨到隨走,非常方便。從基隆火車站前大巴總站出發乘大巴,向東可到東北角海岸各景點,可到九份,一直到新北市福隆;向西可到北海岸各景點,一直到新北市淡水,四通八達。
[住]
除非有什么非過夜不可的理由,否則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住在臺北,當然基隆各檔次旅社皆有,只不過比起臺北就差了一些些什么。
基隆,是一座階梯的城市,每天在海潮中蘇醒,輕拍的白浪,仿佛是母親溫厚的雙手;腥膻的海風,是記憶風化過后唯一留下的氣味。基隆人,從海里來的靈魂,討海人用漁網在海里撈出一輩子的歲月,有些斑駁;目擊了幾百年來侵略者各種來犯的炮臺要塞,屹立在基隆的土地上,凝望流年的轉動。
臺灣人都愛稱基隆為“雨港”,終年好像都飄著蒙蒙細雨,常給人凄美蒼涼的感覺。比起繁華的臺北城,基隆沒有便利的捷運,轉運站前穿梭的是一輛輛公交車,由于地理環境緊鄰臺北,基隆很多學生從高中開始就背井離鄉到臺北念書。臺北走在所有城市的前端,許多家長用一雙長滿繭的手撐起一個家,就為了讓孩子到臺北念書補習。在他們眼里,臺北的孩子總是光鮮亮麗又比較會讀書。漸漸地,新生代基隆的孩子早已習慣臺北城的繁華,遺忘了漁港和海浪的搖籃。
有人戲稱基隆看上去就是一片超大的油煙濾網,破破舊舊亂亂的。幾十年來的基隆,的確沒什么太大的改變,好像凝固在某個時間點的一瞬間。這幾年一有“北北基”(臺北、新北、基隆)合并的風聲,臺北人都會搖搖手說:“可以不要包含基隆嗎?”同時,基隆市現在被新北市包圍,不僅是學子外流,大部分上班族也選擇到臺北朝九晚五地工作,讓它成為兩地的衛星都市。基隆的觀光離不開海,資源頗豐富,卻沒有好好開發宣傳,如果要走路的話,需要花上一些腳程,公交車班次也不是很固定,對于沒有當地人當導游的旅客來說非常不便。政府的政策往往都只針對個別景點,沒有整合性的措施,包括街道市容的整頓、公交車的汰換和臺北捷運工程的銜接。種種因素,加上市政府好像總是麻痹的,出了幾個讓全臺灣人當作笑柄的市長,不只是導致人口外流,也讓基隆的觀光景點距離登上國際舞臺還差一大截。
奠濟宮-廟口夜市(仁三路)
奠濟宮主祭開漳圣王,為漳州移民于1875年始建。早些年臺灣北部移民大多來自漳州及泉州,兩方常發生沖突,而泉州人勢力較強,故漳州人多將開漳圣王廟建于山腰或山頂上比較不好的地方,唯有基隆,始終是漳州人的天下,故敢將廟直接建在平地上。奠濟宮100多年來經多次改建,原有的部分已經非常少了,故已不算是古跡,但它發展出的“廟口夜市”,已經是基隆最著名的觀光點之一。
奠濟宮廟口是基隆的心臟,安穩地跳動著。臺灣人都知道基隆的“廟口夜市”,但不一定知道是哪座廟。來來往往的觀光客替廟口夜市的攤販注入一股活力,全天24小時皆有店家營業,偶爾飄起毛毛細雨,依然不減熱鬧,也許觀光客和當地人一樣,已經習慣基隆潮濕的表情了。廟口夜市與其他地方夜市不同的是多了很多海鮮,像肥美的奶油螃蟹、熱騰騰的海鮮羹湯,還有香氣四溢的烤魷魚,富有濃郁的漁港風情味。海鮮羹湯通常會搭配上一碗香菇油飯,和紅蔥頭及蝦米一起拌炒過的干香菇,特別地道。早期漁獲不穩定的季節,這些便宜美味的食材,成了基隆人飯桌上的必備餐點,一口口的小吃,吃進了許多討海人的風霜。來基隆不吃“鼎邊銼”就好像沒來過基隆一樣,到底哪一間才是老店,其實吃起來都差不多,有位子就進去坐,店里的工作人員會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忙碌地收拾餐桌,端上一碗冒煙的“鼎邊銼”,滿足饑腸轆轆的過客。
基隆鬼屋(愛一路和忠一路交叉口)
臺灣一直有“五大鬼屋”的說法,不管是排上哪五間,“基隆鬼屋”永遠榜上有名,廣為人知。“基隆鬼屋”是一棟古式洋房,矗立在基隆最熱鬧的繁華地段卻顯得荒涼。在這塊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們,從小就被大人再三警告,不準靠近那棟屋子。鬼屋的故事,一直在基隆坊間口耳相傳。傳說,在美軍駐臺的年代,基隆港常有美國軍艦停靠,鬼屋原本是間酒吧,美軍水兵常在這兒流連忘返。其中,一個酒吧女和美軍產生了情感,但最終被無情拋棄,因此,她放了一把火,燒掉整棟洋房的紙醉金迷,也焚滅了自己,從此這間房子成為大家口中的鬼屋。有人說三更半夜這里常傳來哭泣聲,也有人說女子的幽魂還一直在房子里徘徊,等待良人歸來。這傳說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察了,事實上,“基隆鬼屋”是日據時代一位礦業巨子所建,但他子孫太多,而又散居海內外,產權過于復雜,分產不但沒好處,說不定還要繳納大筆稅金,所以沒人愿意出面處理,大宅就空在那兒任其頹廢,久而久之就成了臺灣著名的都市傳說。
基隆港
海風仿佛眷戀吹過的每一寸土地和身軀,黏膩且潮濕。基隆港邊可以看見不少船只,從漁民捕魚的小型船到雄偉的軍艦,基隆港都張開雙臂,讓這些漂泊的人平穩地靠岸。夜間的基隆港,船只的燈火映在海面上,光點隨著海浪上下沉浮。偌大的軍艦巡視著這片海域,抬頭仰望軍艦,不禁讓人張大嘴巴贊嘆眼前這只巨獸。遠方的燈塔,除了指引海上迷航的人們,也撫慰航行在黑暗中的大海上的漁民。基隆港燈塔,建造于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塔高11米,位于港口西岸碼頭,有著白色的外形。燈塔位于山坡上,站在燈塔外的高處向遠方眺望,可以欣賞貨輪、郵輪入港的繁華景象,貨柜像是積木一樣疊放在船上,碼頭的工人們指引起重機忙碌地把貨柜卸下。比起其他的燈塔,基隆港燈塔算是比較低矮的,平日都有人看守,一般民眾無法進入參觀,只能遠望這港口守護神的模樣。
老鷹是基隆市的市鳥。白天的基隆港上空,常可見幾只老鷹翱翔穿越港區高樓與車水馬龍之間,撲向港間。這是世界罕見的都市鷹群,它們獨特的滑翔姿勢,在藍天中特別顯眼。許多喜愛攝影賞鳥的民眾,晴天時便拿著各式“炮筒”在港邊擺好陣式,就等待老鷹出現的那一瞬間。為什么基隆港會有老鷹,說來有點丟臉,因為城市老舊,污水排放管線直接排進港里,港內常漂浮著動物內臟及腐肉,引來眾多老鷹撲食。這幾年污水下水道計劃改管線,到時候不知道還會不會有老鷹出沒。
和平島公園
和平島,位于基隆港北端的一座小島,連接基隆與和平島的是一座橋,特地前往的游客不少是帶著孩子來踏青的,放慢腳步與呼吸的節奏,才不會因此而錯過這大自然的禮物。
島上因強烈的東北季風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地形景觀,眼前一塊塊灰黃色的巖石,仿佛是從地上長出來的蘑菇,再往旁邊看去,可以看到巖石像是豆腐一般,整齊地堆在海岸邊,被風雨的利刃切割成一塊塊奇特景觀,像是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地貌,是歲月和東北季風的鬼斧神工。這里經過基隆政府的整修之后,人潮增加不少,此地景觀不輸野柳,就是欠推廣,較少人知道。
在巖岸中砌出了一個與海面平行的海水游泳池,引海水入池,水質不錯,如果你夏天來基隆還真應該來這兒游一次泳,真的可以享受到與魚群一同悠游的樂趣,還能欣賞大船入港。
崁仔頂魚市(孝一路、忠二路與忠三路之間;農歷初二、十六休息)
凌晨1點開始,基隆附近漁村的漁船陸續回港,漁獲開始一車車地送進市場,到了凌晨4點開市,來自全臺灣從事漁獲買賣的中盤商、魚販、超市餐廳采買開始涌入這彌漫著一股海產的腥咸味的市場。濕滑的地板上穿梭的是一雙雙膠鞋,小販們在清透的冰塊上擺滿魚類貝類,獨特的叫賣方式展現大海男兒的豪邁。在崁仔頂魚市,是以喊價方式進行拍賣的,送到的漁獲先一籃籃整理好,再由糶手一籃籃叫賣,激烈的叫價聲此起彼落,熱鬧滾滾,直到7點,人群散去,只留下整條充滿淡淡魚腥味的馬路。這是年營業額十多億新臺幣,全臺灣最大的漁獲批發市場,到基隆怎能不去感受一下激烈豪邁的魚市交易。當然,首先你要起得了床,并且要能忍受附近居民已經抗議了幾十年的腥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