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
在舌頭的吞吐間透露著大學問,FBI特工提醒我們要注意觀察舌頭的變化。舌頭是身體的一個器官,同時它也是身體語言的媒介。用舌頭我們可以表達及發現恐懼、欲望、拒絕,以及侵犯他人等信息。而所有的這些,都可追溯到嬰兒被喂食時的本能反應。
例如,有許多敏感、脆弱,帶點神經質的人,經常會發出“咬東西”的動作,追根溯源,即是嬰兒饑餓時緊咬母親乳頭才覺得心安這種原始本能的再現。因此,“咬東西”是“自我安慰”(Self comfort)里的“口腔安慰”(Oral comfort)。它是嬰兒時期由某些不明的原因而形成的習慣性焦慮造成的。嬰兒時的吮手指,小時候的咬指甲,長大后的咬圓珠筆、咬香煙雪茄,盡管咬的東西不同,但內在意識深處的那種焦慮不安則是一樣的。
在舌頭發生的諸多動作里,FBI特工選取了更值得討論的——用舌頭表達“拒絕”的各種動作來觀察。
我們都見過,在一個人受到巨大驚嚇時,他會做出目瞪口呆、雙手平舉、掌心向外,以及吐露長長的舌頭等表現。這些動作,它的符號意義以前一直令人費解。而現在,FBI特工為我們揭開了這層神秘的面紗:
雙手平舉,手心向外,是一種想要把可怕推開的動作,而舌頭被長長地吐出來,是和嬰兒用舌頭頂開他不要的食物一樣,在表達拒絕,只是較之拒絕的程度更大了一些。因此,吐露長長的舌頭是一種夸大的“拒絕”動作。
因為有了上面的親身體驗,于是,當人要侵犯別人時,就會“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用這種動作來侵犯別人。這就是“侵犯式的吐舌頭”動作,這也就是所謂的“吐舌頭,扮鬼臉”。這種動作的目的在于嚇人,無禮地侮辱人,但它的根本仍是“拒絕”,以及其轉化成的“輕蔑”意義。
當人們碰到某種小驚嚇、小意義、小尷尬,就會吐舌頭。但這種吐舌頭動作持續的不會太久,吐了一下就會很快縮回去。這種形態的吐舌頭,在各國幼兒園的學童身上經常被看到。這樣的吐舌頭,所表達的是程度最輕微的拒絕。由于這種動作并無侵犯性,而且多發生在幼童身上,盡管幼兒園教師會在幼童伸舌頭后加以制止,但這種動作畢竟還是留存了下來,成為一種“扮可愛”的表現,用來表達不是那么嚴重的小緊張、小驚嚇、小尷尬。
吐舌頭除了在表示拒絕外,還可能表達一種心理:僥幸逃過一劫!這一動作的符號意義在老幼、男女身上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