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匯率讓你喝到免費啤酒
書名: 讀懂世界的第一本經濟學書作者名: 梁小民本章字數: 1873字更新時間: 2015-04-10 15:10:08
有一個關于匯率與經濟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的小鎮上。一個游客在墨西哥一邊的小鎮上,用0.1比索買一杯啤酒,他付了1比索,找回0.9比索。他到美國一邊的小鎮上,發現美元和比索的匯率是l∶0.9。他把剩下的0.9比索換了1美元,用0.1美元買了一杯啤酒,找回0.9美元。回到墨西哥的小鎮上,他發現比索和美元的匯率是1∶0.9。于是,他把0.9美元換為l比索,又買啤酒喝。這樣在兩個小鎮上喝來喝去,總還是有1美元或1比索。換言之,他喝到了免費啤酒。
這位游客能在兩國不斷地喝到免費啤酒,在于這兩國的匯率是不同的。在美國,美元與比索的匯率是1∶0.9,但在墨西哥,美元和比索的匯率約為1∶1.1。在墨西哥,比索與美元的匯率是1∶0.9,但在美國,比索與美元的匯率約為1∶1.1。這位游客正是靠這兩國匯率的差異,進行套利活動,喝到了免費啤酒。免費啤酒是指喝酒的人沒花錢,但酒店還是得到錢的。誰付了錢呢?如果美國的匯率正確,墨西哥低估了比索的價值,喝酒錢是由墨西哥出的。如果墨西哥的匯率正確,美國低估了美元的價值,啤酒錢是由美國出的。如果兩國的匯率都不正確,則錢由雙方共同支付。
當匯率定得不正確時,就會有人從事套利活動,即把一種貨幣在匯率高估的地方換成另一種貨幣,再把另一種貨幣拿到匯率低估的地方換為原來的匯率。套匯是市場上套利活動的一種,套利就是在價格低的地方買,在價格高的地方賣,獲取其差額。在國家嚴格控制外匯,并規定匯率,且匯率與貨幣實際購買力不一致時,必定有套匯出現。舊中國時四大家族正是通過套匯攫取國家財產。在我們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套匯賺錢的人也不少。如果只有美、墨邊界上的游客喝點免費啤酒,損失倒不大。但如果兩國的交易不止一杯啤酒,套匯者也不止一個游客,那損失可就大了。
匯率對經濟的影響當然不只這一點。在開放經濟中,國際間物品和資本的流動把各國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匯率的變動對一國宏觀經濟運行有重要影響。一國匯率的貶值,可以降低本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價格,從而增強競爭力、增加出口。出口是一國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增加可以增加總需求、刺激經濟。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就通過匯率貶值來刺激經濟。國際貿易中的收入與支出稱為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匯率變動引起進出口變動,經常項目變動,從而也影響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以,匯率貶值,出口增加(或進口減少),會增加貿易盈余(或減少赤字),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要注意,匯率貶值對國際收支的改善有一個過程,往往先是使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到一定時期后才會使國際收支狀況改善。經濟學家把匯率貶值對國際收支的這種影響稱為“J效應”。取其匯率貶值后,國際收支先惡化(向下),然后改善(向上)之意。
匯率對經濟如此重要,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呢?我們可以把匯率分為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名義匯率是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交換的比率。比如,前面所講到的美元與比索的匯率為1∶0.9。這是我們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時的比率。實際匯率是一國物品與勞務與另一國物品與勞務交換的比率。換言之,名義匯率是用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實際匯率是用實物單位來表示的。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國內價格)÷國外價格。如果用e代表名義匯率,p代表國內物價水平,p*代表國外物價水平,這兩個物價水平都用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或GDP平減指數)來表示,實際匯率=(e×p)/p*。
人們之所以用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目的是為了在他國購買商品。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一種物品在不同國家都應該按同樣的價格出售,否則套利活動就會出現,最終結果是價格差的消除。這被稱為單一價格規律。如果單一價格規律成立,所有貨幣的每一單位在每個國家都應該有相同的實際購買力。這就是匯率理論中著名的購買力平價理論。這種理論是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在1916年提出來的。根據這種理論,兩國通貨之間的名義匯率取決于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但在現實中由于一些物品與勞務并不能進入國際貿易,在有些情況下單一價格規律并不成立。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局限性。英國《經濟學家》研究了各國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與各國的匯率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在日本巨無霸為21.2日元,在美國為2.49美元,按購買力平價理論,日元與美元匯率應該是105∶1,但實際上是130∶1。
盡管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局限性,但仍然是匯率決定的基礎。重要的是,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了物價水平與匯率之間的關系。這就把貨幣與匯率聯系起來了。我們可以沿著這條思路考慮開放經濟中貨幣的作用。這就需要另一種理論:蒙代爾—弗萊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