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死亡和稅收確定無疑
- 讀懂世界的第一本經濟學書
- 梁小民
- 1899字
- 2015-04-10 15:10:08
中國的稅制正在不斷調整之中。2005年年底所得稅扣除標準上調,從4月1日開始實施的消費稅稅目和稅率調整都屬于這種情況。但無論是媒體還是公眾,對稅收的目的和影響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解。
自從有了國家、有了政府,就有了稅收。作為統治社會的機構,政府總會有必要或不必要的活動,總要提供或多或少的社會服務。這些事都需要錢。政府并不是生產單位,不能創造財富,這些錢只能來自向公民強制征收的稅費。作為個人或企業,無論愿意不愿意,納稅是一項不可逃避的義務。早在1789年,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就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稅收,沒有什么事情是確定無疑的。”
由此來看,稅收的目的就是為政府的各種支出籌集資金,或者說是以最低的稅收征收成本,獲得最大的稅收收入。稅收的多少取決于稅基(國民收入)和稅率,征稅成本取決于稅收征收與管理的效率。就稅收本身而言,不應該有其他目的。“二戰”之后,各國根據凱恩斯主義把財政政策作為調節宏觀經濟的工具。這樣,稅收又被賦予調節經濟的目的,增稅、減稅以宏觀經濟狀況為依據。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效果有限,且操作起來不容易,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已被放棄了。如今發達國家調節宏觀經濟的工具主要是貨幣政策。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稅收的另一種目的是調節收入分配、實現收入平等化。累進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等稅種都是為這一目的而設計的。但從實踐的效果看,稅收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相當有限。中國香港地區2005年取消了遺產稅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實現收入分配差距縮小首先要靠經濟發展,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使他們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高收入水平。過高的累進所得稅抑制了富人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富人也往往是有能力者,他們進行投資和從事創造性活動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火車頭缺乏動力,社會經濟得不到發展,哪里有共同富裕基礎上的平等?把稅收作為調節收入分配的工具會削弱稅收籌資的主要目的。因為稅收對投資和生產的抑制作用會減少稅基(國民收入)而減少稅收。稅收是在分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供給學派用拉法曲線說明了稅收與稅率、稅基之間的關系。盡管這個學派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但拉法曲線被作為經典留下來了。
縮小收入差別并不是稅收的目的,僅僅是稅收的作用或影響之一。在設計稅制時,如何縮小收入差別并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一種稅制應該使富人多繳稅、窮人少繳稅,并不是出于劫富濟貧的目的,而是根據稅收設計的公平原則。對于稅收公平的解釋有“能力說”與“受益說”兩種理論。
“能力說”認為,按納稅能力(即收入水平)來納稅就實現了公平。這種公平又分為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橫向公平是收入相等的人繳納相同的稅收。縱向公平是收入越高繳納的稅收應該越高。按照這種公平的原則,實行累進所得稅,富人多繳稅是天經地義的。
“受益說”認為,按從政府提供的服務中獲得的利益來納稅同樣實現了公平。富人從政府服務中獲得的利益大于窮人,所以多繳稅也應該。例如,政府提供產權保護的服務,富人要保護的財產多于窮人,從這種服務中得到的利益當然大于窮人。稅收中有一部分用于社會保障,直接受益的是窮人。但社會保障為社會創造了一個和諧、安定的環境,富人不獲得社會保障,但也同樣受益——在安定的環境里享受自己的財富。根據公平原則設計的稅制,結果改善了收入不平等狀況。但這并不是當初設計稅制時的目的,而是稅制實施的結果。
為了增加稅收收入,必須擴大稅基。稅基擴大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稅制設計要考慮到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這就是稅制設計的效率原則。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的征收當然對投資與生產有抑制效應。稅制設計的效率原則,從消極的方面說就是要盡量減弱這種抑制效應。300年前法國財政部部長柯勒貝爾形象地把這種情況稱為“征稅就像從鵝身上拔毛,你要拔盡可能多的毛,但又最好不要讓鵝叫”。一般而言,人們對所得稅這類直接稅較為敏感,而對消費稅這類間接稅的敏感程度差一些。或者說,與所得稅相比,消費稅較為隱蔽一點,引起的抑制效應小一些。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建議用消費稅替代所得稅的原因之一。
從積極的方面看,稅制設計的效率原則應該是鼓勵投資與生產,或者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許多國家對公司利潤實行投資賦稅優惠,即對用于再投資的利潤實行稅收減免,正是為了鼓勵投資。國外普遍征收汽油稅,中國在消費稅調整中對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征稅,都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對污染環境的經濟活動征收“庇古稅”(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而得名)是為了保護環境。這些都有利于整個經濟效率的提高。
稅制設計要從稅收的目的出發,并考慮到稅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這也是中國以后調整稅制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