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四庫全書》的內容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叢書:《四庫全書》
- 金開誠
- 3195字
- 2015-03-27 16:45:07
(一)豐富的內容——經史子集雜部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全書收錄的書籍有三千五百多種,內容亦是包羅萬象,堪稱中國古代圖書的集大成之作。按照內容分類,包括四部44類66屬。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經部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圣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子部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四庫全書》在經部收集儒家經典,注釋與討論經學家的著作,同時還收錄為讀經治學的小學之書,共分十大部類。
一、易學類主要是指《周易》及其相關著作,《周易》是古代占卜書的一種,書中包括許多當時社會生活的經驗哲理;二、書類,主要指《尚書》及其他相關著作,《尚書》是中國古代歷史文件的匯編;三、詩類是指《詩經》及其相關著作,《詩經》是西周詩歌名篇的總集;四、禮類,《周禮》《儀禮》《禮記》及其相關著作,三禮是反映儒家理想社會中的秩序和禮儀;五、春秋類,《春秋三傳》及其相關著作,《春秋》是記載公元前722—481年魯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六、孝經類是指《孝經》及其相關的著作,《孝經》是論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的書;七、五經總義類,指儒家各種經典的綜合研究性著作;八、四書類,即《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及其相關的著作;九、樂類,即關于古代音樂理論和古樂器的著作;十、小學類,即研究形音義的語言學文學著作。
史學收錄的是題材各異的歷史地理以及目錄學著作。
正史類(經過歷朝皇帝批準的紀傳體史書和相關的訓詁類的著作)、編年類(按時間順序記述歷史事實的史書)、紀事本末類(以歷史事件為綱的史書)、別史類(體例與正史相仿,地位在正史之下)、雜史類(體例不一、雜記各種歷史事件的書籍)、詔令奏議類(皇帝頒布的詔令和臣下進呈的奏章)、傳記類(記載一人或多個人歷史資料的書)、史抄類(摘抄一種或各種歷史而成的書)、載記類(所記載的非正統王朝和外國歷史的書籍)、時令類(介紹時令順序及其相關事物的書籍)、地理類、職官類(關于一代或幾代官吏設置、政府結構的書)、政書類(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書籍)、目錄類(書籍與金石目錄)、史評類(即史學通論和評論史書史事的著作)。
子部收集的是自先秦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但是不包括宗教經典。共分十四類。
儒家類(以儒家學派的立場來講學論經,討論儒家行為規范的書),兵家類(輯錄兵法理論、軍事技術以及兵器的書籍),法家類(主張法治的法學著作及其有關法律方面的著作);農家類(關于農業耕作技術方面的書籍),醫家類(有關醫學以及方劑等相關醫學知識的著作),天文算法類(關于天文數學的書籍),術數類(占卜書籍),藝術類(書法繪畫及其他藝術方面的著作),譜錄類(生物、植物食品等的圖譜或者詞典),雜家類(墨家著述及很難歸入其他類別的書籍),類書類(摘錄的各種資料以一定的方式編輯排列,以便檢索之用的書),小說家各類(各種筆記、雜考、隨筆等的合集),釋家類(佛教徒的著作,但是不包括佛家經典),道家類(不包含道教經典在內的有關老莊和道教學派的書)。
集部收錄的是歷代學者、文人墨客的詩文集以及詞曲、文學評論方面的著作:楚辭類(楚辭及其相關研究方面的書籍)、別集類(相當于在全集中只輯錄一個人的全部詩集,有的還摻雜一些零星的專著)、總集類(多個文人所作的詩文的匯編)、詩文評類(文學史料、文學評論及文學方法論)、詞曲類(不包括曲文在內的一個人或多個人的詞集,詩、曲評論及詞曲創作的理論和格式用韻方面的書)。在一些較為復雜的類下又劃分子目,也就是“屬”。十五類下劃分屬,計六十五屬。例如:史部傳記類下列“圣賢(儒家最早的幾個深受尊崇的人物)”“名人”“總錄”“別錄”之屬,地理類下列“宮殿屬”“都會郡縣”“河渠”“古跡”“雜記”等屬,子部譜錄類下列“食譜”“器物”“花鳥魚蟲”之屬等等。總之,《四庫全書》中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涵蓋了我國地理、歷史、社會、天文、哲學、宗教、民俗、藝術、政治制度等各個方面的重要著述,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當時社會發展的全貌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如果從所收著述者的情況來說,同樣是豐富客觀的。從時間上說,上至遠古,近至明清,各代文人的著作應有盡有。只是在收錄清人的著作時,有一定的限制:除皇帝“御制”之作和敕撰書外,對當時尚在世的人的作品概不收錄。就作者的身份而言,有封建帝王的作品,如梁元帝的《金樓子》、宋高宗的《翰墨志》、清高宗的《樂善堂文集定本》等;亦有皇后的作品,如明朝仁孝皇后的《內訓》;有個別僧侶的著述,如唐代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宋僧普濟和尚的《五燈會元》;此外還有道教徒的作品,如宋朝楊至質的《勿齋集》等。而書中收錄最多的還是歷代王朝封建官吏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著作。但是四庫全書也并非無所不收。清朝統治者編撰這部大叢書的目的,是向人民灌輸統治者的思想,這就決定了它在政治上要有所選擇。總的來說,宣揚儒家思想的儒家文獻,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而具有明顯進步思想的文獻,則被視為“異端”,棄而不取,亦或間有收錄,也是要借此對其所代表的思想加以鞭撻。例如東漢時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著有《論衡》,這是一部盡人皆知的古典哲學著作。但對于書中《問孔》《刺孟》等大膽地向儒學思想質疑的篇章,提要里卻說它“與圣賢相軋,可謂悖矣”。明末思想家李贄敢于批判孔子的學說,反對封建禮教,被說成是“罪不容誅”。他的《藏書》《續藏書》等多種著作被一概排斥在《四庫全書》以外。再如在清朝素有“清初三先生”之一之稱的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很多地方批判封建專制主義,主張民主和法治。書中說,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如果沒有君主,人民就能安居樂業。他的這種思想為清朝統治者所不能容,所以不但《四庫全書》不收,在社會上也不能長期流傳。至于對帶有民族思想的作品,就更是痛惡至極了。
全書收錄了五種婦女的著作,有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漱玉詞》,另有一部《薛濤李冶詩集》,是唐代兩位女詩人作品的合集,其中李冶是一位女道人。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學者的著作,如元代蒙古族納新的《河朔訪古記》和薩都剌的《雁門集》等。《四庫全書》中還收錄了朝鮮、越南、日本、印度、比利時、意大利等來自九個國家的學者的十幾種著作。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日本學者山井鼎、物觀的《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意大利人利瑪竇的《乾坤體議》、德國人湯若望的《歷法新傳、新法表異三種》。這些學者多是明清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四庫全書》收錄了他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對其傳來的天主教義則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