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四庫全書》的修書緣起(2)

(三)龐大的修書機構

翰林院坐落在京城東安門外玉河西岸,為元代鴻臚寺署址。翰林院里聚集著大批進士出身的文人士子,他們主要負責記載皇帝的起居言行,編修國史和其他書籍,講解經史以及草擬國家的典禮文件等。此外,翰林院還有大量的政府藏書。整個院落坐南朝北,閬苑重回,南頭深處偏西的一組房屋便用來做四庫的館舍。它東與“清密堂”相對,東南院中是一泓池水,樓閣亭臺,布局古樸雅致,是個絕佳的編書場所。

按照清代修書慣例,凡由朝廷撰修部頭較大的書籍,都要開設書館,集中所有撰書人共同撰寫。修書館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分別隸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如用編年體形式記載皇帝言行的實錄館,撰修明朝歷史的明史館,分類編撰政府機構執掌事例的會典館,又有內閣監管;記述重大用兵行動的方略館(屬于軍機處);撰修清宮家譜的玉牒館,隸歸宗人府;而為本朝修史的國史館則附屬于翰林院。有些館是常年開著的,如國史館和方略館,有些為臨時而開,如實錄館和玉牒館,每接修書時則開館,書成即閉,下次臨期再開。還有特開的,即專門為修某種書而開,書成后即撤銷,如明史館、會典館等。四庫全書館屬于后一類,只是它并不附屬于任何機構,而是由朝廷直接掌握,足見對其的重視。

為了保證修書工作的順利進行,四庫建立了一整套嚴密完整的組織體系和編撰制度。館內最高長官是正總裁,另外還有從旁協助的副總裁。出任總裁的都是宗室親貴或政府的高級官員。正總裁一般由皇帝的兒子和大學士擔任,副總裁由六部尚書或侍郎兼任。但是,在先后任命為總裁的二十幾人中,多數人只是掛名而已。如正總裁中名列在前的永瑢、永璇、永瑆三位皇子,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修書官員的監督,對實際的修書并沒有什么貢獻。真正作出貢獻的只有于敏中和金簡等少數人。總裁之下有總纂官、總閱官和總校官,他們是編撰工作的主持人。總纂官總理編書事宜。總閱官總管各種書籍的審定,總校官總管對書籍的校訂。又有總目協勘官,協助勘定《四庫全書》總目。總纂官下面是纂修官,分管書籍的編撰、輯佚、編寫提要和查勘“違礙”書籍等事。總校官下面有分校官,分任經、史、子、集各類實際的文字校勘工作,如篆隸書、繪圖等,則指派專人負責處理。此外,撰修官也兼任分校工作。這些人主要來源于內閣、翰林院等處,擔任編撰、校勘工作的多是當時的著名學者。

除了翰林院以外,武英殿也是四庫成書的重要場所。武英殿通常被稱為造辦處,雍正年間改為修書處后奉皇命刊刻書籍,《古今圖書集成》就是在這里用銅活字印刷成書的。四庫館在武英殿設立繕書處,專管全書的謄錄抄寫,設置總校官和分校官查檢抄寫謄錄中的字句脫漏和其他的錯誤。這里是全館校對人員最多的地方。乾隆四十八年以后,因為添抄三份全書,又在現在東華門外的云神廟、風神廟分設經、史、子、集四局,置校對、收掌各官,分頭抄寫。

此外,四庫書館還設有提調官,負責提取翰林院和武英殿兩個地方的藏書;有監督官,專管督促書籍的編抄工作;有監造官,管理書籍的刊印裝訂事宜;有收掌官,管理翰林院、武英殿的書籍出版。

在四庫書館的各個部門中,繕書處的任務最為繁重。它承擔著數萬冊圖書的謄寫工作。而且每本書都要抄寫七份,再加上時間緊迫,繕書處除專職校對官以外,還征用了數千名謄錄人員。如此龐大的一個四庫館究竟有多少人呢?根據《四庫全書總目》卷首開列的館臣職名和其他文獻記載:從乾隆三十八年開館到乾隆四十六年第一份全書完成,四庫館一共任命正式館員三百六十人。此外開館期間共征用抄寫人員三千八百四十一人,與前項合計,共有四千兩百零一人,大大超過了修撰《永樂大典》時的規模。還有一些未見于題名錄的撰修、抄寫以及四處打雜的辦事人員一兩百人,只是記載不詳,無從考證。但是僅僅從數量上看,我們就可以想象出這是一項多么浩大的工程。

四庫館的組織機構運轉得有條不紊,內部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相配合默契。同時乾隆帝還親自過問有關修書的重大事宜,監督嚴厲、賞罰分明,對有貢獻的予以獎勵,對失職者嚴加處分。《四庫全書》耗時不到十年,在當時手抄默寫的年代,一部近十億字的巨著能以這樣的速度問世,這與它自身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和乾隆帝的嚴密監督是分不開的。編撰《四庫全書》的書籍大致來源于六個方面:

1.清代皇帝的著作和清初以來奉皇帝命令編撰的書籍,也就是“赦撰本”;其中又分為在四庫館未開啟以前已撰和開館后臨時編撰加入的兩種。

2.宮中收藏、供皇帝瀏覽翻閱的皇家藏書,即“內府本”。

3.從明朝《永樂大典》中輯錄的佚書,即“永樂大典本”。

4.各省官員在當地購買或者借抄的書籍,即“各省采進本”。

5.民間藏書家以個人名義主動或者奉旨送入館中的“私人進獻本”。

6.當時坊市間最流行的書籍即“通行本”。

以上書籍,前三種統稱為政府藏書,后三種則統稱為各省公私進書。在書籍來源中,后三種居多。

地方各省的大規模獻書是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的,由于大家仍籠罩在文字獄的陰影之下,在此之前反響甚微。后來乾隆帝下了一道嚴厲的諭旨,命令各省官員以半年為期限辦妥此事,否則唯該督撫是問!經過此番警告后,各省官員才開始積極地收獻圖書。

民間藏書方面,以享有“文人淵藪”的江浙地區獨占鰲頭。

這里有很多藏書大家。如浙江寧波范氏的“天一閣”,杭州趙氏的“小山堂”和鮑氏的“知不足齋”等等。乾隆帝下令此次征書以這些藏書家為重點。后來聽聞揚州商人馬裕家中藏有多種唐宋秘本,由翰林出身熟悉典籍的兩淮鹽政前去商借。此外乾隆帝還大加鼓勵私人藏書,對藏書一百種以上的給予獎勵。各地采集的圖書由總督或巡撫送到北京交給四庫館評定處理。關于評選書籍的標準,乾隆帝早有旨意:“擇其中罕見之書,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壽之梨棗,以廣流傳。余則選派謄錄,匯繕成編,陳之冊府。其有俚淺訛謬者,止存書名,匯入總目,以章右文之盛。”這里所說的“有益于世道人心”,是指有利于清朝統治者和君主專制。根據這一原則收集來的圖書,連同所動用的內府藏書和《永樂大典》中所輯佚出來的圖書,被分為三類分別對待。

清朝歷代皇帝的御制詩文,有經過欽定的“赦撰本”,以及乾隆帝認為有重要價值的書,列為“應刻書籍”,除抄入《四庫全書》外,還另外刊刻出版,以流傳百世。對清朝統治有利、被認為內容合格的作品,列為“應抄書籍”,將原書抄入《四庫全書》。不符合上述兩條,又不被列為明令禁止的書籍,列為“應存書籍”,原書不收進《四庫全書》,僅列在《四庫全書總目》的書目和提要里。開始評定時,先由撰修官比較同一本書各個版本之間的異同,選擇質量最好的作為底本;校訂后寫出有關考證;再為每本書撰寫提要、敘述作者的生平以及本書的學術價值,將其裝訂在書的前面;然后注明應刻、應抄或應存的處理意見,送給總撰修官設定,改定后,呈給皇帝審批。經皇帝審閱后,決定收錄的書,就交給武英殿的繕書處抄寫,謄錄好之后,再經過分校、副校和總校,確信沒有錯誤,就可以作為定本,等候裝潢插架了。此外,乾隆帝還借征書之便大肆禁書。四庫館臣在修書的同時,也忙于檢查各省征集的圖書,發現內容有礙的就定為應禁書籍,集中交到軍機處。這樣仍不放心,在各省書籍發還前,由正總裁帶領十三名撰修官,對明代以后的書,逐一自行檢查,唯恐稍有遺漏。

那么乾隆帝為什么要在征書之時又大肆采取禁書的行動呢?他為什么對明清之際的著作及其他帶有民族思想的作品如此不安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清王朝建立的過程。眾所周知,清王朝是由滿族貴族建立起來的。滿族原本是我國東北境內的少數民族,其祖先在宋代建立過金朝,是女真的一支。明朝時被稱為“建州女真”,明曾在建州設置三衛,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曾任建州左衛都督,還接受過明朝“龍虎將軍”的封號。后努爾哈赤實力不斷擴張,建立了后金政權,遂與明朝抗衡。1636年,其子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4年,清朝統治者入關取代了大明王朝。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國,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由于封建時代人們固有的民族偏見,一直存在“華夷”之辨和“正統”的問題。雖然清朝取明朝而代之,但是仍有不少漢族大臣從這一觀念出發,不承認清朝是“正統”,企圖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而在清朝初期,統治者利用暴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高壓和民族歧視的政策,大大激發了民族矛盾,引發了風起云涌的反清復明的斗爭。康熙后期,斗爭逐漸平息,但民族思想和有關明清之際史實的記載還大量保存在當時人的著作中。

乾隆帝下令修書時,清王朝已統治中原一百多年了,政權已得到了穩固。但是清統治者依舊對此事疑慮重重,認為讓人們了解了清與明早期的關系和清初的反抗斗爭的真實情況,會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所以隨著征書活動的逐步展開,便利用這一機會對全國所有的書籍進行審查,徹底消除這些有可能對清王朝不利的書籍。乾隆三十九年秋,從各省征集的書籍已超過一萬部之多,乾隆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公開打出了“查繳禁書”的旗號,發動了這場規模宏大的禁書活動。

(四)《四庫全書》的修撰:鴻才儒學匯聚一堂與七庫藏書

清政府的四庫館中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富有名望的學者,有史學家、經學家、還有精通天文和地理及金石考古方面的人才,真可謂是鴻才碩學匯聚一堂。其中,首當其沖的是人稱“一代文宗”的總纂官紀昀。紀昀,河北直隸人。當時被稱為“河間才子”。紀昀博學多才,學問淵博,文采過人,曾任乾隆的文學詞臣。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返回祖國,紀昀以“土爾扈特全部歸順”題詩作賦,深得乾隆帝賞識。四庫開館時他被任命為總纂官。他在館期間以全部精力致力于修書活動。對四庫編撰作出了重要貢獻。全書的體例、分類,《四庫全書總目》的撰寫等都由他親自確定,幾萬篇提要,也都由他潤色增減改定。由于紀昀的博學多才,因此在評定圖書的時候,可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各得其要旨,全文首尾呼應。由他執筆的《進書表》是一篇很出色的駢文,就連乾隆帝見后都大為贊賞。修纂四庫是很辛苦的,紀昀在《進書表》里所述“禁中方警,起蓬館以晨登;鶴簽嚴關,焚蘭膏以夜繼”描述了館臣們晨起夜寐的緊張修書生活。除了紀昀以外,還有紀昀的得力助手陸熙熊,他為《四庫全書》的考訂和提要的編寫做了大量的工作。陸熙熊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文學素養為各種圖書寫了考證,作者生平考察撰記,歸納書中的精華要義。編寫書目提要,花費了很多時間和心血,此外還有校勘《永樂大典》的三個撰修官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人。戴震是經學大師、皖派漢學領袖,他擅長考證,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學術研究與一般的漢學家相比,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邵晉涵是著名的史學家。他以《冊府元龜》等書為藍本,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失傳已久的薛居正的《五代史》,即《舊五代史》。他有較深的文學素養,記憶力超群。在修撰《四庫全書》時,不論總裁問到哪一歷史事件,他都能立刻將該事件在哪本書的哪一頁準確無誤地說出來。他為修撰四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周永年著有《儒藏說》,他是全國大規模搜集收藏古書的倡導人。他無論酷暑嚴寒,每日挑燈夜戰,終于將劉敞、劉放兄弟的《公是集》和《公非集》等罕見的古書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中輯錄出來,為校勘《永樂大典》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除此以外為《四庫全書》的編撰成書做出貢獻的,還有于敏中、金簡、陳際新、李潢等人。《四庫全書》是眾多學者辛勤合作的產物,是他們心血的結晶。

《四庫全書》修成后,乾隆帝分別興建了七座藏書樓,它們分別是位于北京皇宮之中的文淵閣、位于北京西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此外還有位于盛京的文溯閣、江蘇揚州的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和浙江杭州西湖的文瀾閣。文淵閣是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所造。早在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就開始考慮《四庫全書》的貯藏問題。他意識到要完整妥善地保存這部大型叢書,需要建筑專用的藏書樓。他命杭州織造親自前往寧波考察天一閣的建筑結構和書架樣式,用尺子丈量,進而繪成標準的圖樣以便效仿。在這些藏書閣中,文津閣和文源閣首先竣工,接著又在宮中修建了文淵閣,隨后沈陽的文匯閣也宣告竣工。這四座皇家藏書樓的建筑形式和結構均仿照范氏的天一閣,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以文淵閣為例,雖然外觀與天一閣相似,共兩層,但實際上是三層,上下層之間多設一個暗層,以便圖書的保存。其他三閣的形式與文淵閣基本相同。每建一閣,乾隆帝都要親自撰文記述修書的原因和建閣的經過,并刻石立碑。經過裝幀而進入七閣的《四庫全書》都是很精致美觀的。首先全書的抄寫格式是統一的,書頁為“朱絲欄”,用端正的小楷抄寫。用紙也很講究。由于《四庫全書》的篇幅較大,裝幀時對經、史、子、集用不同顏色的絹面包裝,以便對他們加以識別。此外用四季的顏色來標志書的不同部類。綠色用來標示經書,紅色用來標示史書,白色或淺色用來標示子書,集書則用黑色或深色來標示。《四庫全書》自進入七閣以后,便與七閣命運與共,乾隆以后,清朝統治開始衰落,內憂外患,《四庫全書》的遭遇,也是多災多難的。七閣藏書都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多次動亂,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損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于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后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重新存放入修復后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活動,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至今只存3套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后經上海、南京轉運至臺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迄今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于甘肅省圖書館。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本于1950年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于浙江省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青铜峡市| 福海县| 阿瓦提县| 嘉鱼县| 西充县| 东辽县| 耒阳市| 陆丰市| 阿勒泰市| 洛阳市| 涡阳县| 牡丹江市| 盘锦市| 镇赉县| 沭阳县| 东丽区| 托克逊县| 陆河县| 全椒县| 新巴尔虎左旗| 湖州市| 乌海市| 会东县| 垫江县| 四平市| 平昌县| 黄山市| 深水埗区| 绥德县| 五台县| 会泽县| 南阳市| 纳雍县| 潜山县| 衡阳县| 永平县| 甘孜| 依兰县| 景谷|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