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醫食療養生(1)

  • 中醫食療
  • 金開誠
  • 4139字
  • 2015-03-26 09:00:22

中醫學認為益壽延年要依靠攝生,而攝生主要包括飲食與起居兩方面,所謂“民以食為天”,欲求身體健康,則必須注意飲食調養。俗語說得好:“補養得體,祛病延年”“使身體好,藥補不如食療”。若能經常用中藥配合食物煲服,采取恰當的食療,就可做到有病可治病,無病可防病,能增強體質,此乃人生健康之道。

(一)四季的食療養生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春天是萬物往上升的時候,夏天是萬物開始長的時候,到了秋天萬物開始收獲,冬天是萬物開始藏的時候。人一定要跟上四季變化的節拍,順應四時(四季)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保健養生法則。我們怎樣和一年四季的變化相吻合呢?就是按照《黃帝內經》所講的,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節萬物生機勃勃,陽氣往上升,人借著天力來養自己的陽氣;秋冬季節天氣開始收斂,開始封藏,人也要借著這個大好時機來收斂、儲藏。

1.春季

萬物生長,陽氣初生,春季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經過冬季,人體內的精、氣、神在此時復蘇,那么怎樣才能在日常飲食中達到養生的目的呢?中醫認為,春天養陽,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一些偏陽性的東西,比如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最好在春天時吃韭菜、雞蛋、松子、攤餅,以養陽氣。韭菜的特點是割了一茬又長一茬,具有一種不斷生發的功能,陽氣很足。松子在天寒地凍當中還郁郁蔥蔥,它里面煥發著陽氣。雞蛋和其他的蛋類實際上是地球的一個縮影,蛋殼就是地殼,蛋青就是地幔,蛋黃就是地核,基本上是按照這個來模仿的,也是按照大自然的規律演化出來的,所以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完整的信息。

春季是肝主令之時,所以此時養生,首要養肝,肝與脾互為母子關系,健肝先健脾,故春季的飲食養生以養肝健脾為原則。健脾祛濕益氣,可用荷葉煲湯,在湯中加藿香、薏米、茯苓等,以達健脾祛濕之效。另外,蓮子杏仁露,苦瓜芥菜豬骨湯,馬齒莧兔肉湯等都可常食以養肝健脾,如果經常感覺疲憊、腹瀉、沒有食欲、消化不良,而且容易感冒,這都是脾虛的較重癥狀,此時當在煲湯時加入淮山藥、黨參、黃芪等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黨參茯苓煲雞比較適合這類脾虛的人。春季肝旺脾弱飲食當宜省酸增甘,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使本來就旺的肝氣更旺,而愈發損害脾胃,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自發的原因,所以這個季節要多食大棗、山藥、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等。多食大蔥、生姜、大蒜、韭菜、洋蔥等能祛陰散寒;多食蜂蜜、梨、香蕉、百合、冰糖、甘蔗、白蘿卜等能養陰潤燥,緩解春季多風干燥使人“上火”的癥狀,此外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季體內陽氣的生發。

2.夏季:

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天氣炎熱,人們都不想吃東西,營養容易缺乏,而且夏天人體出汗多,能量消耗較大,從中醫養生和食療補益的角度看,要想順利度過苦夏,飲食上就應注意。

酸味寒涼的食物可解暑,中醫認為,夏為暑熱,夏季歸于五臟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可多吃些豬肉、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夏天應多吃些性寒涼味酸的食物,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過度的生冷飲食,能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清熱利濕宜腸胃,人體在夏天津液消耗較多,應注意清熱生津止渴。而且這一時期暑濕并重,更應在日常中多注意清熱利濕、清暑化濕。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過濕對脾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食物。但應注意,味苦的食物具有易瀉易燥的功能,所以雖有清熱的作用,但也不宜多食。夏天高溫酷熱,人們都喜歡吃冷飲,喝水也多,容易導致濕氣侵入體內,使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引起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滲濕的食物,比如南瓜、茯苓、薺菜、黃花菜、萵苣、冬瓜、蠶豆、白豆蔻、鯉魚、鯽魚等,這樣能夠健脾和胃,保證腸胃功能正常。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主司運化水谷。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飲食宜清淡,這樣才有助于開胃脾,增食欲,健運化。此時的膳食一般以清淡食品、素食為主,因為這些食物總熱量略低,其營養素的構成為蛋白質含量略高、纖維素含量較高,脂肪及糖的含量略低。這起到了夏季的清補作用。主食方面宜用以粳米、麥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飯和軟食,比如粥、面條、饅頭、面包、餛飩、水餃、冷面、蒸餃等,以及各種湯、羹、糊等。副食方面宜用味酸或性味甘涼的肉類、禽蛋類、水產類、蔬菜類、瓜果類、乳蜜類等食物,并宜用酸甜類調味品。食物烹調應以涼拌、蒸、煮、燉、燴為主,并注意保證鹽分的適度攝入。

夏天,天氣特別熱的時候要吃一點人參生麥飲。生麥飲是由人參、麥冬、五味子制成,這是著名醫家孫思邈的方子,可治暑熱。為什么在暑熱季節用生麥飲呢?因為這個季節人體的陽氣都跑到外面去了,內里的陽氣不足,所以要用人參補氣;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斂心氣;天氣太熱,汗出以后里面的津傷陰,所以用麥冬養陰。

(1)綠豆粥

[做法]綠豆100克加水浸泡4小時,除凈雜質,放入鍋內。粳米250克淘洗干凈,也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燉煮。至綠豆、粳米熟透,每日早晚食用。

[功效]本品具有清熱解暑、解毒利水的功效,適用于暑熱、煩渴、水腫、腹瀉、痢疾、癰腫等病癥。本品正應了“藥食同源”之說,“藥膳未必都添加藥”。

(2)荷葉乳鴿片

[做法]乳鴿4只(宰后洗凈),鴿頭、鴿翼放入瓦缽內,用姜、蠔油、鹽、麻油、白糖、胡椒粉及濕淀粉拌勻,后下豬油拌勻,放于長碟中,橫放一根水草。荷葉用開水泡過,洗凈,抹干水,放在碟子上面,將鴿片、冬菇片60克、火腿片15克互相間隔,分三行排在荷葉上,鴿頭、鴿翼放上面,用水草裹緊呈長方形,入籠中蒸20分鐘,去水草即可食用。

[功效]補氣養精,消暑補脾,適用于一切虛弱者,是夏季良好的補品。

3.秋季:

秋季,秋高氣爽,雨水漸少,是一年中氣候比較干燥的季節。在干燥的秋季需防“秋燥”,而通過飲食防治秋燥是最好的辦法。

從中醫來看,人的健康和氣候、外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干燥的秋季,對人的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特別是在北方,由于多是秋陽暴曬的天氣,而剛經受過夏天酷暑“折磨”的人的體質,在初秋就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氣的夾擊,因此很容易致病。人們常會出現陰虛火旺的癥狀,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膚干澀、咽干口渴、音啞、便秘、小便少等現象。還有的人會出現燥咳癥狀,如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等等。這是由于燥是秋天的主氣,秋燥之氣最容易傷肺,此時預防秋燥潤肺尤為關鍵,可多吃蔬菜,多喝水。特別是要多吃些雪梨、鴨梨,因其生食能清火,蒸熟食用可滋陰。也可服秋梨膏、養陰清肺膏、龜苓膏等滋陰潤肺之品,還可以將一些潤燥的中藥制作成藥膳(粥或湯),如麥冬百合銀耳湯、銀耳鮮藕湯、菊花麥冬泡茶等,均可以清火潤肺,起到防秋燥作用。

秋季是一個從炎夏向寒冬過渡的季節,是人們抵抗力相對較弱的時候,因此,在飲食上應該多吃一些能夠增強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比如,紅薯、蘑菇、燕麥、榛子、葵花子、酸奶、牛肉、雞湯、魚、貝類等。要多喝蜂蜜,少吃姜,因為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臟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那么,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建議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蜂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于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于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之類的食品,比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等,特別是生姜很容易讓人上火。這就要求人們在飲食方面把握一個“度”,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這僅僅是秋季調節飲食的一個辦法,無論怎樣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

(1)百合杏仁枇杷粥

[做法]首先在鍋里放入適量的開水,然后依次把洗凈的百合15克、杏仁12克和粳米50克倒進鍋里,用大火煮,一邊煮一邊攪拌,讓粥始終保持微滾的狀態,一直煮到米粒開始膨脹,米水融合,柔膩如一時再換小火。接著開始準備其他配料,把鴨梨20克去皮切成丁,枇杷果20克也切成小丁,先放入枇杷丁,稍稍攪拌,再放入梨丁,再一邊攪拌一邊熬。等到粥熬好后,把它盛在碗中,放到溫度稍涼,再加點蜂蜜,這樣這道百合杏仁枇杷粥就做好了。

[功效]百合杏仁枇杷粥適用于秋燥傷陰,干咳少痰,皮膚干燥。

(2)川貝蜜糖燉雪梨[做法]先把雪梨1000克去芯、切塊,與川貝母粉 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膠500克一起放入燉盅,以慢火燉1個小時即成。蒸熟成貝梨膏,每次服用10克,日服兩次,蜜糖可在川貝燉好后,食前放上去。

[功效]川貝蜜糖燉雪梨是民間調理咳嗽燥熱的常用良方,特別是對肺燥引起的咳嗽,功效特別顯著。貝梨膏可滋陰潤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帶血等。

4.冬季

按照祖國醫學的理論,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此時天氣寒冷、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由于氣候寒冷,人體對寒冷的抗御能力不斷減弱,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為了適應機體的需要,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調整飲食增加熱量。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減少散熱,并能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使身體更強壯,有利于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減少疾病的發生。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津南区| 孟州市| 漳浦县| 靖安县| 中江县| 洛宁县| 金山区| 泽库县| 永德县| 武隆县| 温泉县| 无棣县| 新巴尔虎右旗| 平谷区| 北流市| 六枝特区| 麻栗坡县| 蓬溪县| 肇源县| 和静县| 桂东县| 馆陶县| 钟祥市| 清原| 鸡东县| 宁陕县| 法库县| 通渭县| 汉源县| 军事| 东城区| 临湘市| 舟山市| 河源市| 嘉义县| 宁晋县| 岐山县| 南漳县| 永济市|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