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王三十六年的時候,蘇秦來到了東方的趙國,當時的趙國國君趙肅侯對蘇秦倒是沒什么意見,覺得蘇秦能說會道,是挺伶俐的一個人。但是趙肅侯的弟弟奉陽君卻不大喜歡蘇秦,覺得蘇秦那套只不過是夸夸其談,紙上談兵,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因為當時奉陽君是國相,朝中大權掌握在他手里,所以趙肅侯也沒有辦法。蘇秦也覺得在趙國待下去沒有什么前途,還是出去另尋他路吧。
蘇秦認真研究了一下時事,認為趙國北面的燕國倒是一個好的去處。燕國在戰國七雄當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而且它的強鄰齊國和趙國早就有把燕國吞并的野心了。當時在位的燕國國君是燕文侯,為了能夠在列國爭霸中占有一席之地,燕文侯立志要求賢興國。他任命郭槐為軍師,筑起了一個黃金臺,置千金于臺上,大張旗鼓地實行招納賢才的戰略。蘇秦意識到這是個絕好的機會,心想我蘇秦大小也算個有學問的人,應付燕文侯還是綽綽有余的。
蘇秦來到燕國,果然受到了空前的禮遇。燕文侯對蘇秦十分重視,親自到郊外去迎接,還盛宴款待了他。蘇秦感動得淚眼婆娑——出來這么久了,還沒有一個人像燕文侯這么看得起他的。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為了報答燕文侯的知遇之恩,蘇秦決定傾其所能,為燕文侯出謀劃策。酒足飯飽之后,蘇秦對燕文侯說:“大王,就讓我蘇秦給您談談天下的局勢吧。”燕文侯說:“先生也知道我們國家的情況,國家小,人口也不多。我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我們燕國實在是太弱小了,我自從當上這個國家的國君之后,天天想著怎樣才能不被敵國欺負。既然先生來了,還望先生賜教。”蘇秦擺擺手說:“大王這番話真是滅自己的威風,長別人的志氣,我倒和你的想法不太一樣。你們燕國地盤是小一些,但是地理位置優越。你看燕國東邊是朝鮮和遼東,北面有林胡和樓煩。西面是云中和力原,南面是滹沱河和易水。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也有千余里;士兵雖然不多,但是還有個十幾萬;況且武器裝備還不賴,據說有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國庫里的糧食可以供給好幾年。南面土地肥沃得不得了,北面的土地盛產棗子和栗子,人民即便不從事農業生產,光靠棗子和栗子的收入,也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大王,你看燕國是不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地方啊?”蘇秦的一番話,讓燕文侯聽了心里樂滋滋的,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國家還是很有優勢的。蘇秦看到燕王樂呵呵的樣子,覺得自己這番話可是沒有白說,接著又說:“我看到燕國人民安居樂業,近年來也沒有什么戰爭發生,心里羨慕得不得了,這在如今這個時代還真是不多見。大王,你知道為什么燕國沒有戰火嗎?”燕文侯搖搖頭說:“這個寡人倒是沒有想過。還請先生繼續講下去。”蘇秦說:“燕國沒有遭受外敵入侵的主要原因是有南面的趙國作為屏障。很早以前,秦國和趙國打過五次仗。秦國只贏了兩次,而趙國卻贏了三次。秦國和趙國打得不亦樂乎,所以無法顧及燕國。現在秦國的野心是想吞并天下,燕國自然是秦國吞并的對象,但是秦國想吞并燕國的話,卻并不容易啊,他們要越過云中、力原等地,還要經過代郡、上谷等地,等攻到燕國的城池已是疲憊不堪了。況且燕國方圓幾千里,秦兵分兵占領也很難長期堅持下去。這是秦國遲遲沒有攻打燕國的原因。所以我認為秦國并不是燕國首要的敵人。”燕文侯連忙問:“秦國這么強大,連趙王都怕他們,先生竟然說秦國不是我們燕國的首要敵人,難道還有比秦國更可怕的敵人嗎?”蘇秦點了點頭說:“當然有了,比秦國還要可怕的敵人不是他國,正是你們南面的趙國啊。趙國在你們燕國的南面,和你們的國土接壤,趙國要是想攻打你們燕國的話那還不是舉手之勞嗎。只要趙王一聲令下,不到十天。趙國軍隊就會開到燕國的邊境,然后渡過易水和滹沱河,用不了四五天的時間,就能夠直逼燕國的都城。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是遠在千里之外,而趙國攻打燕國是近在百里之內啊。”燕文侯點頭稱是,連忙問:“先生說得太有道理了,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可是以我們燕國現在的國力,別說是和秦國抗衡,就是趙國來我們也不是對手啊。”蘇秦又擺了擺手說道:“大王你多慮了。我認為現在燕國和趙國共同的敵人都是秦國,只要大王肯和趙國合作,合縱親善,然后再聯絡中原各諸侯國共同對付秦國。到那時中原各諸侯國團結得就像一家人,別說是趙國,就是秦國也不敢拿燕國怎么樣啊。”燕文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對蘇秦說:“先生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燕國實在是弱小,南面有強大的趙國,西面有強大的齊國,齊國和趙國都是強大的國家,我們哪個都不敢得罪。要是依照先生的意見能夠讓燕國免遭外敵入侵,使我國人民能夠永享太平,寡人愿意聽從先生的安排,與趙國結為友好。”于是燕文侯供給蘇秦許多車馬,金銀、布帛、讓他去趙國游說結盟的事宜。
這是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次去的時候趙國的奉陽君已經去世了,奉陽君的哥哥趙肅侯掌握了實權。而此時的趙國正受到秦國的威脅,趙肅侯聽說蘇秦從燕國帶了厚禮來求見,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出宮迎接。趙肅侯誠懇地對蘇秦說:“先生上次來我們趙國,因為我弟弟的緣故,讓先生受委屈了。現在我們趙國正受到秦國的威脅,先生說我該怎么辦呢?”蘇秦拱了拱手,對趙肅侯說:“天下的人,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頭百姓,沒有不仰慕大王您的仁慈的,因為您仁慈大度,所以他們都樂意接受您的領導。以前你弟弟奉陽君主持國事,他嫉妒賢能,您又不大理事,所以很多人不敢在您面前講實話。現在奉陽君死去了,您又比較隨和,沒有國君的架子,所以我才敢跟您談一下我那些不高明的看法。”趙肅侯被蘇秦夸贊得心里樂開了花,連忙說:“煩請先生賜教。”蘇秦也毫不客氣地說:“國家的根本大計在于選擇正確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恰當,國家才能平安無事,否則必然后患無窮。大王恕我直言啊,我覺得趙國現在的外交政策都不太妥當啊。現在趙國怎么也算得上是山東一帶的強國了,誰都能看出來就連秦王也怕你三分。我不明白既然秦國的實力和趙國不相上下,為什么大王要向秦國稱臣?我認為大王您是不應該這么做的。”趙肅侯聽了,沮喪地低下頭嘆道:“我也不想這樣,可是秦國太強大了,先生沒有看到天下的諸侯沒有不怕秦國的嗎?我也是沒有法子啊。”蘇秦搖搖頭說:“大王,你這樣說是有些道理。雖然說僅憑趙國一個國家的力量,難以和秦國抗衡,但是我們可以把個人的力量轉化為集體的力量啊。我仔細地研究過現在的局勢了,你看中原各國的土地加起來要比秦國大五倍,軍隊的數量加起來也比秦國的多十倍。這些諸侯國要是能夠團結起來,把秦國作為共同的敵人,秦國一定會被打敗的。可是你看,中原那些諸侯國卻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去想,這樣去做的。他們只想割讓一些本國的土地給秦國,只為了能夠保住本國一時的平安。但是秦國的貪欲是沒有止境的,它不會滿足于這小小的一點好處。今天這個國家割讓給秦國一點土地,明天那個國家又割讓給秦國一點土地,這樣下去,秦國只會越來越強大。中原各國被秦國一一吞并的危險也就越來越大,早晚有一天秦國會把這些國家全部吞并掉的。”趙肅侯聽了,連連點頭稱是。蘇秦接著說:“當前山東一帶沒有比你們趙國更強大的了,趙國領土有兩千多里,軍隊有幾十萬,武器裝備也很先進,有戰車幾千輛,戰馬幾萬匹,糧食供給能夠維持好幾年。而且地理位置也相當優越。你看趙國西邊有常山,南邊有漳河,東邊有清河,北邊有燕國,是一個三面都有險可守的國家。至于北面的燕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家,不值得害怕。在秦國看來,能夠和他們國家相抗衡的國家只有你們趙國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大王你想過沒有,這些年來秦國為什么沒有大規模進攻趙國呢?僅僅是因為你們趙國實力強大一些嗎?”趙肅侯捻著胡子,沉思了好長時間說:“難道不是這個原因嗎?”蘇秦搖搖頭說:“自然趙國強大,秦國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國害怕在他們攻打趙國的時候,韓國和魏國在后面暗算自己。因為一旦秦國國內兵力空虛的時候,韓國和魏國趁火打劫,率兵攻打秦國的話,那么對秦國來說,亡國都有可能啊,沒有比這種情況更讓人擔心的了。這才是秦國遲遲不敢大舉攻打趙國的原因啊!”趙肅侯聽了連連點頭稱是。蘇秦接著說:“既然大王也認為是這樣,那么可以說韓國和魏國算得上趙國的天然屏障了。但是大王你想一下,要是這兩個天然屏障被秦國吞并的話,距離秦國攻打趙國的日子也就不遠了。秦國攻打韓國和魏國,中間既沒有大山阻擋,也沒有河流攔截,秦國會像蠶吃桑葉那樣一點一點地把這兩個國家的土地吞并掉,直到靠近他們的都城才停下來。到那個時候,韓國和魏國再也無法抵擋秦國的進攻了,必然會向秦國投降的。秦國一旦沒有了韓國和魏國暗算的后顧之憂,那么戰火就必然集中地落在趙國的頭上了。”
趙肅侯聽了,臉上的汗都冒出來了,連聲問:“那么先生認為該怎么辦才好呢?”
蘇秦拱了拱手,說:“我聽說堯帝身邊的助手還不到三個人,舜在占有天下以前,只有巴掌大小的一塊地盤,大禹統領天下以前只有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商湯和周武王所帶領的士兵不過三四千人,戰車不過幾百輛,戰馬不過幾百匹,但是最后這些人卻被擁立為天子,統領天下諸侯。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要想稱霸天下,并不在于君主手里擁有多少部隊和武器,也不在于擁有多大的地盤和多少臣民,而是在于這些君主能不能掌握征服天下的道理。秦國土地雖然遼闊,但是土地畢竟有限。而中原各諸侯國的土地加起來要比秦國的國土大五倍;秦國的軍隊人數雖然很多,但是中原各諸侯國的軍隊數量加起來比秦國的軍隊要多十倍。要是這些諸侯國聯合起來,把秦國作為共同的敵人,那么秦國一定不會像現在這么猖狂。可是現在這些諸侯國的國君卻沒有一個這么想,他們放著尊貴的面子不要,反而一個個爭著向秦國稱臣,這實在令人感到惋惜啊。大王你想想,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叫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哪種情況更讓人覺得舒服呢?”趙肅侯笑著說:“當然是打敗別人,叫別人向自己稱臣感覺舒服了!”
蘇秦站起來高聲對趙肅侯說:“既然大王不想被別人打敗,也不想向別人稱臣,那么大王就應該早下決心,聯合中原幾個諸侯國,共同對抗秦國。我認為英明的君主不應該優柔寡斷,也不應該聽別人說三道四。現在秦國還沒有吞并其他國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大王應該趕緊號召天下的君主在洹水邊上舉行結盟儀式,和他們互換人質,宰殺白馬,并且訂立一個人人都要遵守的條約。條約可以這樣寫:‘要是秦國攻打楚國,那么齊國和魏國就要出動部隊援助楚國,韓國就負責斷絕秦國供應糧草的道路,趙國就渡過漳河待命,燕國就守在山北面的地帶。要是秦國攻打韓國和魏國,那么楚國就負責切斷秦國的后路,齊國就派出部隊增援楚國,趙國也應該派兵渡過漳河給予支援,燕國就派兵駐扎在云中。要是秦國攻打齊國,那么楚國同樣負責切斷秦國的后路,趙國渡過漳河給予支援,燕國也要派出部隊支援楚韓魏趙等國。要是秦國攻打燕國,那么趙國就據守常山,楚國把軍隊開到武關,齊國渡過渤海進行支援,韓國和魏國也要派部隊到燕國去。如果秦國攻打趙國,那么韓國就要派出精銳部隊開到宜陽來,楚國把軍隊開到武關來,魏國把軍隊開到河外,齊國派軍隊渡過清河,燕國更是要派精銳部隊進行支援。諸侯中要是有違背條約的,就要聯合其余五個國家的軍隊共同去討伐它。只要你們六個國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老老實實按條約辦事,共同對付秦國,那么秦國的軍隊一定不敢走出函谷關來侵犯山東一帶的國家。這樣君主和臣民們就可以共享太平了。”
趙肅侯聽了,興奮地從椅子上站起來,在朝堂上來回地踱著步子,激動地對蘇秦說:“先生你看我年紀輕輕的,料理國家大事的時間還不長,對于天下的局勢不太清楚,也沒有一個人能像先生這樣給我分析形勢的。像先生這樣一位尊貴的客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一心一意為了保全我們的國家而出謀劃策,安定各諸侯國,我真是感動得不知道用什么詞來表達內心的謝意了。我愿意一切聽從您的安排,盡快安排結盟事宜,還請先生再到別的諸侯國去做做那些國君的思想工作,到時候我號召起來也能夠輕松些。”蘇秦說:“這個大王盡管放心,我自然會把他們說服的。”
臨走時,趙王給了蘇秦一百輛車馬,一千斤黃金,一百雙玉璧,一千匹綢緞,蘇秦帶著這些東西,去游說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去了。
蘇秦離開趙國,來到了韓國,見到了韓國國君韓宣王。蘇秦對韓宣王說道:“大王啊,我有一事想不明白,韓國北面有鞏縣、城皋這樣堅固的城池,西面有宜縣、商阪這樣的要塞,東面有肖水,南面有經山,國土面積有九百余里,武裝力量有十幾萬,而且你們部隊的武器裝備是天下最先進的。我聽說你們國家制造的強弓勁弩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比得上,不僅能射出六百米之外,而且力氣大一點的士兵可以讓箭鏃射穿鎧甲。貴國生產的寶劍也是無可比擬的,平時宰殺牛馬就如同切塊豆腐似的,和敵人打起仗來能夠砍斷他們穿的鎧甲鐵衣。而且韓國的士兵個個英勇無比,穿著堅固的鎧甲,佩帶著鋒利的寶劍,扛著強弓勁弩,打起仗來無不以一敵百。韓國軍隊擁有強大的戰斗力,大王又英明神武,卻為何要向西方的秦國俯首稱臣,使國家蒙受恥辱,大王也因此被天下人笑話,我真的不明白大王為什么這樣去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