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不斷增加,大量的外國樂器傳入我國,彈奏類樂器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唐代則是我國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古琴譜,丘明所傳的《幽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琴譜。晚唐音樂家曹柔又創簡字譜,使得古琴音樂得以流傳下來。琵琶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唐代宮廷音樂以燕樂為代表,在民間拉弦類樂器開始出現。
秦漢時期,樂器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涌現出新樂器。如秦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彈弦樂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種圓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發展成漢代四弦十二柱的“漢琵琶”,又稱“阮咸”。
到了秦漢時,中華民族廣泛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樂器。如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時傳入的橫吹(即橫笛);漢靈帝時傳入的豎箜篌(曾稱胡箜篌);約在公元350年前后的東晉時,從西域傳入了“曲項琵琶”,這些外來樂器,經過不斷地發展改進,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民族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秦漢時期考古的發現也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到那個時期樂器的存在和發展狀況。考古人員在山東洛莊發掘的一座西漢早期王公墓葬的陪葬坑時,出土了一整套19件的編鐘,但是它們已經和普通的軍樂器混雜在一個坑穴里,不再有以往統領高雅音樂界長達千年的至上王者風范了;與這套編鐘同時出土的還有6套編磬,總計107件。僅從此墓出土的編鐘和編磬規模、數量配比來看,編磬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經遠遠的超過了編鐘。這有力地說明了,曾侯乙時代有著最高貴的樂器和權力地位象征的“鐘鼓之樂”已漸漸為漢初的“金聲玉振”或說“金石之聲”所取代。
還有在同是漢初時代著名的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一套體現當時室內小型樂隊的木俑。木俑們使用的樂器是竽和瑟,而“竽瑟之樂”也正是風靡戰國到秦漢之際的流行音樂組合。此外,從樂俑們的演奏姿態我們也可以發現,曾經的莊嚴肅穆被輕快和愉悅的風尚代替,再有一些同時代的其他考古發現顯示,當時樂舞百戲這類歡快活潑的綜合藝術十分受歡迎,各種輕便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已開始在樂隊中粉墨登場。樂器與音樂開始了從一種“排場”向人性化、實用性的方向回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并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秦漢鼓樂之風改變的明顯標志。
漢代結束后,中國進入到了紛爭不斷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的年代反而是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各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原地區,帶來了創新的機遇。表現在樂器方面,就是經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以及在傳入中逐漸漢化的樂器,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占據了明顯的地位。比如從西域傳入的梨形曲項琵琶、五弦琵琶和 “阮咸”,這就是文化交流觸合在樂器方面的現實體現。
到了充滿活力和開放精神的唐代,由于人們對外來文化始終抱著新奇和接納的態度,中國樂器史上的重大變革產生了。遺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樂器實物非常少見,但人們仍可從其他途徑管窺異彩紛呈的唐代樂器。
在一幅反映唐朝樂隊演出盛況的壁畫中,人們可以發現一些以往從未見過的新樂器,其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里面的琵琶是橫著彈的,而且還用撥子。據研究發現:早期西域的琵琶就是橫著用撥子彈奏的。在中國,琵琶的演奏方法大約經歷了千年演變,而在唐朝琵琶是最流行樂器,深受人們的喜愛。
另外,在一件出土的唐三彩上,一個唐朝的演奏樂隊完整地被展現了出來:樂隊所使用的樂器有傳統土生土長的排簫、笙、豎笛等,也有從西域傳入的琵琶、箜篌、橫笛、拍板等,但領銜的則非琵琶莫屬。
據《樂府雜錄》記載,唐朝時各類樂器總和大約有300種。雖然其中一些古老樂器如今恐怕已經難覓蹤影,但一些外來樂器在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卻最終成為地道的中國民族樂器。公元907年,隨著唐的滅亡,中國音樂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結束了,但是,歷史的痕跡卻永久地印刻在古老的土地上。
如今,在西安郊區的一個古鎮中,仍然活躍著一支完全仿唐的民間樂隊——集賢樂社,他們使用的樂器大部分是地地道道祖輩傳下來的,演奏技藝也是祖傳的,所演奏的則是大名鼎鼎享譽中外的“長安古樂”。據傳,唐“安史之亂”時,一位宮廷樂師逃難流落于此,為謀生計創立了一個音樂教坊,專門教導民間弟子演奏唐朝的宮廷音樂,并代代相傳延續至今。長安古樂的演奏形式分座樂和行樂,座樂一般坐著演奏,演奏大套曲;行樂就是站著演奏或在行進中演奏,常會奏一些短而優美的樂曲。樂隊的核心是鼓,有7種,整套古樂以不同的鼓聲為主干貫穿下來的。它使今人有幸聆聽到了“余音繞梁,‘千年’不絕”的唐代宮廷高雅音樂。
4.宋元明清時期
這段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弓弦樂器的蓬勃發展,弓弦樂器的傳入并且普遍使用,促進了戲曲和說唱藝術的發展。古琴則開始出現了不同的流派,明末由波斯傳入了揚琴。吹奏類樂器元代出現嗩吶,擊奏類樂器元代出現云鑼,總體來說,宋元明清時期宮廷音樂逐漸蕭條,取而代之的是民間音樂發展繁榮。
宋元時期,商業經濟的萌芽,音樂活動也逐漸開始展示世俗百態,各種風格迥異,適合普通百姓、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音樂形式紛紛涌現。如泛稱民俗性的百戲歌舞、趨向于獨立的南北雜劇以及俳優藝伎表演等,這些音樂活動,都通過樂器得到了直接反映,從而表明了這些樂器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此外,宋代文化思想中的復古意識,在宋元的樂器中有所體現,其中琴、排簫、笙、龍首苗、懸鐘、杖鼓、細腰鼓、銅鼓、懸鼓等樂器的組合形式,對于樂器史的研究也是一種參照。
唐代以后,發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的戲曲藝術逐漸成為主流,這一轉變也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傳統樂器的發展軌跡,如今不少著名的中國民樂器都是在宋元之后逐步出現和成型的。明清時期,民間音樂生活中是“南有彈詞,北有鼓詞”,而后世的說唱音樂題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根據文獻記錄,當時的彈詞基本上都是用琵琶伴奏,也有用小鼓、拍板的。
明代冶煉鑄造、陶瓷燒制工藝技術的進步,也促成了像鐵笛、鐵簫、瓷簫這類樂器的產生。清代的音樂生活,很多在繪畫作品中得以再現。如《過皇會圖》中所反映的就是當時盛行的民俗文藝演出中的樂器表演形式,有笙、簫、云鑼、小鼓、镲、拔等。在清代,仿古樂器仍普遍存在,像編鐘、搏鐘、磬、塤等,常用來演奏宮廷雅樂或是應用于一些大型的祭祀活動中。
京劇在明清時期尤為繁盛,伴奏樂器更是或洪亮高昂或低沉婉轉,將戲中的人物情緒發揮到淋漓盡致,實際上京劇樂隊卻并不龐雜,只是經過長期摸索后合理搭配的成果。其實,京劇樂師們手里拿的樂器大都并非產自中國本土,卻最終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樂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二胡。二胡的前身叫“奚琴”,是隋唐時代北方一個叫“奚”的部落發明的樂器。從史料中可以發現,唐宋前一直沒有關于像二胡這類弓弦類樂器的記載。這類樂器傳入后,同樣也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大約在元代最終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中國樂器——弓弦類樂器。明清時期以后,這類樂器則是流傳非常普遍。
就這樣,歷經千年的吸收、創造、淘汰和更新,到了明、清時,中國民間樂器的隊伍基本成熟了。直至今日,很多不同材質、不同音色的傳統民樂器,仍在共同演繹著中國傳統文化含蓄溫和的特有氣質,鳴奏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不斷開拓奮進的世界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