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死扛下去總會有機會(1)
書名: 我的創業哲學:馬云獻給年輕人的12堂人生經營課作者名: 蔣云清本章字數: 5528字更新時間: 2015-03-26 11:32:31
為什么我的座右銘是“永不放棄”?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失敗就是放棄,放棄其實是最容易的。所以我想講的是,活著就是勝利。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是堅持,而最快樂的也是堅持。
.
像堅持初戀一樣堅持夢想
從創建到如今取得的輝煌成就,阿里巴巴必然不是順風順水走過來的,它也經歷了非常困難的時期。最終,阿里巴巴熬住了,活了下來,并且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企業電子商務網站。對此,馬云是這樣解釋的:
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時,那三十幾家公司,我記得現在全部關門了,只有我們一家還活著。我們是堅持初戀的人,我們是堅持夢想的人,所以能走到今天。
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必須要有一個夢想。同樣,一個企業的持續發展也須有一個遠大的夢想。有了夢想之后,必須堅持下去。在最困難的時候,還要熬得住。只有堅持夢想不放棄,熬住了,當機會來臨,成功才會隨之而來。
馬云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在西雅圖,他登陸了一個搜索網站。他清楚地記得,他輸入“Chinese”時搜索到的結果是“no data”(沒有數據)。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接入Internet,所以浩瀚無比的互聯網世界里偌大的中國也只是空白。
馬云對互聯網感到神奇的同時也十分沮喪,于是他就叫朋友做了一個他創辦的海博翻譯社的網頁,并掛到網上。雖然網頁十分簡陋,只有一些簡單的介紹和一個臨時注冊的郵箱。但到了晚上,他居然收到了5個人的回信。當時馬云特別激動,盡管他并不懂網絡,但嗅覺靈敏的他有一種直覺,他覺得互聯網這東西將來肯定有戲,互聯網將改變世界!馬云意識到這是一口很深的井,這里有一座富礦。
就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馬云與互聯網擦出了火花。大多數人能夠認識到馬云都是通過阿里巴巴,但準確來講,馬云最初并沒有這樣清晰的目標。從互聯網到阿里巴巴,這中間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馬云第一次接觸了網絡后便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這個夢想促使馬云開始下海創業,創辦了“中國黃頁”。
后來,馬云離開“中國黃頁”,受外經貿部邀請,加盟外經貿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中心由馬云組建、管理,馬云占30%股份,參與開發了外經貿部的官方站點以及后來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馬云的B2B思路漸漸成熟,“用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服務”。
不久,馬云受夠了在政府企業做事條條框框的束縛、磕絆與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馬云拒絕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請決心南歸杭州創業,團隊成員全部放棄其他機會決心跟隨。在杭州湖畔家園馬云的家中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18位創業成員或坐或站,神情肅穆地圍繞著慷慨激昂的馬云,馬云快速而瘋狂地發表激情洋溢的演講:
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著往前沖的時候,你們都不會慌了。你們拿著大刀,一直往前沖,十幾個人往前沖,有什么好慌的?
在這次“起事”的會議上,馬云和伙伴共籌了50萬元本錢,制定了企業目標。從這天開始,馬云下定了決心做電子商務。
盡管只有50萬創業資金,但馬云首先花了3000美元從一個加拿大人手里購買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他們沒有租寫字樓,就在馬云家里辦公,最多的時候一個房間里坐了35個人。他們每天16~18個小時野獸一般在馬云的家里瘋狂工作,日夜不停地設計網頁、討論網頁和構思,困了就席地而臥。在此期間,馬云不斷鼓勵員工。比如,“發令槍一響,你可不能有時間去看對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再比如,“最大的失敗是放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對手是時間”。
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后,逐漸為媒體和風險投資者所關注。馬云在拒絕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資商之后,接受了以高盛基金為主的500萬美元投資,之后又接受了軟銀的2000萬美元的投資。從而由橫空出世、鋒芒初露,到氣貫長虹、勢不可當,直至成為全球最大網上貿易市場、全球電子商務第一品牌,并逐步發展壯大為阿里巴巴集團,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國。
與那些有著光鮮背景的互聯網神話制造者不一樣,馬云太普通了。他沒有上過名牌大學,他不懂電腦,不懂網絡,對軟件、硬件一竅不通;他沒有錢,沒有家庭背景,沒有社會關系,沒有名牌大學的出身,沒有海外留學的經歷,沒有MBA學位。于是,很多人會問:他為什么會成功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有夢想。他用自己的夢想吸引和團結了一幫有夢想的人,他們的夢想和實干又帶來了資本的青睞,并在資本的支持下逐步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一個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一個遠大的夢想。即使在阿里巴巴最困難的時候,馬云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不動搖,勇往直前。
網絡泡沫破滅之后,是無情的現實,但馬云仍然覺得契合中國國情的電子商務事業是主導未來的新網絡經濟體系。這種經營理念使馬云具有精神動力面對嚴峻的商業環境,也正是這種簡約模式使阿里巴巴度過了特殊時期。從2001年起,互聯網遭受了人們的質疑和排斥,一改往昔狂熱追捧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的不規范運作。隨之而來的是互聯網公司的股票大跌,加上美國“9.11事件”的影響,整個市值蒸發了60%以上。
直到2002年年底,互聯網世界開始回暖。新浪、搜狐等相繼實現盈利,一些頗有市場前景的互聯網項目也初露端倪。此時,阿里巴巴的用戶已經超過400萬家,而馬云也正面臨新的誘惑。
馬云回憶說,當時擺在自己面前的有三條路:第一是發展短信業務,以搜狐、網易為代表的門戶網站都在這個聚寶盆里淘到了“黃金”,阿里巴巴完全有搶奪“蛋糕”的實力;第二是進入網絡游戲領域,當時中國還沒有一家大型網絡游戲公司,陳天橋的盛大才剛剛起步,如果阿里巴巴進入網絡游戲,應當會大有作為;第三條是繼續在尚未成熟的電子商務的“老路”上探索。
馬云是一個“一條路走到黑”的人,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己原來的路線,拒絕了擺在自己面前的種種誘惑。他給阿里巴巴制定了一個“宏偉”目標:全年只賺一塊錢!
2002年12月,阿里巴巴賺到了第一塊錢;到下一年年底,阿里巴巴的贏利便沖破了600萬元。今天,阿里巴巴沒有成為另一家網易,馬云也失去了被稱為“中國首富”的機遇。但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巴巴無人可比。馬云曾這樣說:
大家知道我的合作伙伴孫正義,日本軟銀的孫正義,他跟我在1999年認識。2001年互聯網冬天,也就是互聯網的形勢非常殘酷的時候,我們在上海有一次會議,孫正義的日本軟銀公司投資的七八十家公司都來了,每家公司的負責人都要在上面做演講。我是最后一個講的,我上去講了三句話:第一,孫正義你投資我的時候,我做電子商務;第二,今天我還是做電子商務;第三,今天和你投資的時候唯一區別就是往前挺進了一步,我沒有改變。我那時候發現,七八十家被投資的公司,有80%都把夢想換掉了,我沒有換掉自己的夢想。直到今天為止,我還是沒有換掉自己的夢想。我有一個夢想,要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去幫助自己的客戶成功,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幫助更多的創業者。這個夢想不改變的時候,你堅持地走下去,走十年,走二十年,你一定能走出去。那天孫正義聽了以后說:“初戀是最美好的,但是絕大多數人把初戀忘掉了。”所以,創業者永遠要回憶一下自己的“初戀”。你為什么要做?你想做多久?你要做多久?用這些問題不斷地反思自己。在成功的時候你要想這些問題,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你仍然要想這些問題,你才有可能會成功。
馬云不是網絡的幸存者,他是一位堅守者。我們可以用“騎士”來形容馬云,因為在最困難的日子里,他是那位沖向風車的“堂吉訶德”。而當一切好轉的時候,馬云便成了新的英雄。
成功需要一股“傻堅持”的勁兒
現在人們在馬云的身上看到的大都是他的睿智,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曾經有很多人都給了他相同的評價,那就是“傻”。事實上,從馬云選擇創業開始,無數人都見證馬云是如何通過自身傻堅持的那股勁兒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1992年,馬云已經是一位優秀的青年教師了,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年紀太輕,也沒有什么生活經驗,還不適合做老師。可見,他對教師這個職業還是有很高的定位的。
而此時,浙江一些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經常邀請馬云做他們的專職翻譯。請馬云的人很多,有時他一天能接到很多“訂單”。漸漸地,馬云感覺自己一個人根本做不過來。此時,他想到了學校里的一些退休老教師。他們整日賦閑在家,工資又很低,最重要的是退休后心理上的寂寞和失落。于是,馬云開始考慮成立一個專業的翻譯機構。如此一來,既能減輕自己的負擔,也讓那些老師賺點外快補貼家用。
這種想法閃現在馬云的腦海之后,他開始感到興奮,猶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般。馬云最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是一個喜歡空想的人,他喜歡把自己每一個成熟的想法都付諸于實踐。
之后不久,馬云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冊成立了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海博翻譯社,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在馬云的創業歷程中,它不是最光輝、最燦爛的一頁,卻是馬云試水商海邁出的第一步。
海博翻譯社的主要員工,除了馬云和他的創業伙伴之外,主要由一些退休的英語老師兼職來做。仍然是全職教師的馬云平時要在學校給學生們上課,只有在課余時間他才有空打理這個翻譯社。于是,在課余時間,馬云四處活動,盡可能接更多的翻譯業務。
然而,這個新成立的翻譯機構并沒有迅速為市場所接受。雖然很多場合都需要翻譯,精通英語的人也確實有限,但這畢竟是杭州第一家翻譯機構,精明的商人是不愿為不了解的公司埋單的。因此,成立之初的海博翻譯社經營舉步維艱。成立后的第一個月,海博的全部收入為700元,而當時僅一個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這時候,周圍好心的同事、朋友又開始勸馬云“回頭是岸”了。有人說:“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穩穩地當大學老師多好,瞎折騰什么啊?”也有人譏諷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當初一起合伙創辦翻譯社的幾個朋友這時也開始動搖了,他們甚至開始考慮讓翻譯社趁早“關門大吉”了。然而,馬云卻偏不信這個邪。在內心深處,有一種信念在召喚他,那是一種無比強烈的內心吶喊:一定要繼續做下去,一定不能放棄,一定能熬過去,光明一定會來臨的……
為了繼續生存下去,馬云開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大熱天里,他總是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出發,從杭州跑到義烏、廣州,四處批發些小工藝品、小禮品,再一個人氣喘吁吁地背回杭州。混在一群小商販中間,沒人能看得出,眼前這個頭發凌亂、瘦弱的年輕“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大學教師,一位優秀的青年教師。
就這樣,在馬云的一手操勞和打理下,原本以接翻譯業務為主的海博翻譯社,一夜之間竟變成了“海博雜貨店”。從鮮花到禮品,從襪子到內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潤的小商品,馬云通通背回來賣。
此外,馬云的“多元化”戰線甚至一度拉到醫療領域,甚至還銷售過一年有余的醫藥和醫療器材。而當時推銷的對象,上至大醫院,下至赤腳醫生。為了能把貨賣出去,他吃盡了閉門羹,遭盡了白眼。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馬云的“倒爺”生涯持續了整整三年,就這樣靠他賣小商品、推銷醫藥賺來的錢,足足養了海博翻譯社三年,才讓這個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譯社奇跡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時,海博翻譯社基本實現收支平衡;1995年,開始逐步實現贏利。如今的海博翻譯社,正如馬云當年所愿,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專業翻譯機構。
馬云那種不輕言放棄的頑強毅力,更是被如今的海博翻譯社當成一種偉大的企業精神。現在登錄海博翻譯社的網站時,首頁上四個大字赫然在目:永不放棄。這四個字,是馬云親筆題寫的。這種精神,馬云在之后的事業中也一直堅持著,并對其日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次,馬云在香港出席“菁英論壇”時表示,他自己對計算機一竅不通,平日只會收發郵件或瀏覽網頁,成功之道全因堅持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的創業可以說就是源于馬云“很傻很天真”的想法。
1995年年初,馬云受托,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起高速公路投資,未果。馬云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他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認識的外教比爾。信仰互聯網的比爾領馬云去西雅圖第一個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公司VBN參觀。就是在這里,他第一次見識到了網絡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約定:對方在美國負責技術,自己到中國找客戶,一起來做中國企業上網。
1995年5月,“中國黃頁”上線,馬云的生意經是,先向客戶描述互聯網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們要資料,再將資料寄到美國,VBN將主頁做好,打印出來,再快遞寄回杭州。馬云將網頁的打印稿拿給客戶看,并告訴客戶在互聯網上能看到。“中國黃頁”當時的收費標準是,一個主頁3000字外加一張照片,收費2萬元,其中1.2萬給美國公司。
1995年的時候,互聯網沒多少人知道,馬云就開始搬出比爾.蓋茨來忽悠,并且把Internet直接翻譯成了一個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網。在一次外出游說時,有人問他:“你說的因特乃特跟《國際歌》里的英特納雄耐爾有什么關系嗎?”為了鼓動別人參與他的事業,馬云拿大家熟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事兒,他說:
比爾.蓋茨說了,因特乃特網將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
很多年后,他承認這其實是他自己說的。因為他知道,當時的情況沒有人會相信他的話。事實上,比爾.蓋茨那個時候甚至是反對Internet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向企業老板們推銷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網站”,那些企業老板們都認為馬云是個大騙子,一見馬云上門來推銷,就像碰見“非典”,唯恐躲之不及。
馬云決定先從身邊的朋友做起。他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時,為了貼補家用,還在一些夜大做兼職,教國際貿易。夜大里有一些學生是中小民營企業的老板,因此馬云借此機會認識了不少做企業的朋友。于是,他開始做起電話推銷員來,每天都給那些做企業的朋友打電話,一遍一遍地打,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講解互聯網的好處,結果弄到后來,那些朋友一聽到是馬云的電話,就叫苦不迭,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