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易》的思想
- 中國古代文化的經(jīng)典《周易》
- 金開誠
- 4541字
- 2015-03-23 17:32:58
(一)《周易》與中國哲學
哲學是智慧之學。有人說德國是哲學的故鄉(xiāng),還有人說,中國也是哲學的故鄉(xiāng)。西方哲學是關于外在客體世界的智慧,中國哲學是關于內(nèi)在主體世界的智慧,它們都是對思維的智慧的反思。哲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世界萬物從哪來——這是需要首先回答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回答,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回答。西方說人類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的回答就不同——中國人的回答是“和實生物”。
關于世界本源問題,在《周易·系辭傳》中有一個詮釋,叫做“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氤氳是互相作用,構(gòu)精是個融合、交流、交感的過程。對峙的東西,只有融合才能化生萬物。構(gòu)精、氤氳是不斷選擇的過程,然后才能生出一個新生兒。這個新生兒就是一個第三者,即和合體。這就是《周易》中講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敖≈T身”,就是從人類自身最切近的夫婦構(gòu)精,然后生出數(shù)個新生兒。并由己及人、由己及物,由人類自己的生育而推及天地萬物的產(chǎn)生,即“遠取諸物”的天地氤氳,而生萬物。對于人類的起源問題,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點區(qū)別:一是西方人認為上帝造萬物,上帝是唯一的、絕對的、全知全能的。而中國人認為萬物不是由絕對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天地男女,由多樣的、多元的甚至是對立的、沖突的事物經(jīng)過融合所產(chǎn)生。正因為這樣,中國文化才主張多樣、多元,不排斥帶有不同特性的事物。二是唯一的上帝具有排斥其他東西的排他性、獨一性。由此出發(fā)而講斗爭,講非此即彼,講一方消滅另一方,消滅多元為一元。中國哲學從根底上具有包容性、寬容性、多元性和多樣性,講“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道并育并行,互不相害、相悖,這就是陰陽互補、雙贏的思維,而不是一方消滅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冷戰(zhàn)思維。這是西方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思維方式不一樣的地方。三是中國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形式??鬃又v“天何言哉?四時行矣,百物生矣,天何言哉”,天即使能講話也不講話,天不去干預創(chuàng)造萬物,即沒有一個絕對的天來造萬物,萬物是由不同事物融合而成的,所以講和實生物。
正因為和實生物,所以“同則不繼”?!吨芤住返母镓?,講了這樣一句話“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中國古代人認為兩個女的在一起,就不能生孩子,人類就不能延續(xù)下去。天不可能生萬物,地也不可能生萬物,只有天地氤氳,才能化生萬物。這就是中國追根究底的回答。這個回答不是像西方人講的中國沒有哲學概念,它提出了很多概念,比如說天地、陰陽、男女、氤氳、構(gòu)精、萬物和化生等。其基本的概念就是沖突、融合,這就是生生不息的思維。
中國后來的哲學思想發(fā)展,其基本的理論思維框架,很多都是以《周易》的思維為框架的,如兩漢易學、魏晉玄學,特別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家大都是以《周易》的思維為框架。比如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從無極而太極,提出了一套概念,基本上就是從《周易》的框架而來,所以周敦頤的《通書》,又叫做《易通》。
《周易》是哲學,這是我國哲學界普遍認同的?!吨芤住分嘘U述了一些重要的哲學觀點。比如“一陰一陽之謂易”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的變化觀點等。這些觀點為中國哲學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周易》的哲學思想不僅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世界哲學史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中指出,中國的哲學是“《易經(jīng)》哲學”,他受《易經(jīng)》的啟發(fā),發(fā)明了著名的正反合邏輯定理,后來發(fā)展成唯物辯證法。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因為“中國的基本理論是陰陽”。
影響最大的是《周易》的陰陽矛盾觀念。古人以一畫(—)符號象征陽,以二斷(--)符號象征陰,明白無誤地構(gòu)成了陰陽矛盾變化的文化觀念。《周易·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边@是《周易》理論體系的核心綱領。陰陽之道,無形無跡,但卻無所不在,其他如八卦、六十四卦等范疇均圍繞陰陽矛盾對立的觀念展開。如天地、乾坤、男女、父母、雌雄、晝夜、冷熱、春夏與秋冬、升降、出入、生死等,甚至連樹葉向背,也有陰陽之別。如果沒有陰陽矛盾對立的運動變化,世界就會因失去生命源泉而死亡。
《周易》具有樸素而豐富的辯證法。辯證法的本質(zhì)就是研究對象本身內(nèi)在的矛盾運動。而《周易》的思維方法,是一個以感悟為特色,在對事物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進行辯證思維的方法論體系,它不僅承認矛盾對立的普遍存在,進一步確認矛盾對立的運動變化,同時又更深一層地揭示了在一定條件下,陰陽矛盾的對立與相互轉(zhuǎn)化。比如天地、男女,沒有地,豈有天?沒有女,豈有男?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而運動變化。六十四卦中有所謂正對卦、反對卦,如泰卦與否卦,卦爻之象相反,泰象征安吉通泰,否象征多災多難,彼此矛盾對立,但又相互依存而轉(zhuǎn)化。樂極生悲,由泰化否;否極泰來,脫否轉(zhuǎn)泰。矛盾運動,生生不息,這是生活的辯證法。不僅如此,《周易》更指出運動變化是絕對的,而階段性的靜止是相對的。比如按照卦序,既濟與未濟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兩卦。既濟象征已經(jīng)安全渡河,事業(yè)成功;未濟象征尚未涉險渡河,事業(yè)未成。按常理應是既濟在最后一卦。但《周易》作者卻置未濟為最后一卦。此卦序排列自有辯證法,未濟后于既濟的卦序顯示,象征事業(yè)成功的既濟卦,只是取得階段性的暫時勝利,現(xiàn)實生活激勵人們,應該再次卷起褲腿,準備重新涉險渡河,開始新的征途。這說明了矛盾運動,辯證發(fā)展,舊階段雖然完成,但新階段的長征卻又開始,人們在高歌猛進而自強不息的矛盾運動中,又繼續(xù)前進,并上升到一個新的文明階段。矛盾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顯示,運動變化永無止息。這就是《周易》重“變”的辯證法,它啟迪人們,活到老,學到老,自強不息,永無止境。
(二)《周易》與中國宗教信仰
《周易》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講“和”,正因為講“和”,而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多樣性,所以中國沒有像西方那樣,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在中國,各宗教都可以互相包容?!吨芤住穼Φ澜膛c佛教,特別是中國的民間宗教很有影響。
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體現(xiàn)在一些寺廟當中,可以同時供奉儒、釋、道三家。在一個寺廟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釋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民間信仰的關公。同時,作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的《周易》,也成為道教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來源和根據(jù),如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把“大易”“黃老”及“爐火”三家之理契合為一,所以叫“參同契”。該書是道教系統(tǒng)論述煉丹的著作,為“丹經(jīng)之祖”。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不僅對于道教的煉丹術,而且對中國的化學、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也有貢獻。
《周易》對佛教也有很大影響。比如說后來藕益大師做《周易禪解》,就是用禪宗的思想來詮釋《周易》。有人把“艮”比作文殊菩薩,把“震”比作普賢菩薩,把“兌”比作觀音菩薩。所以《周易》的思想對佛教也有影響。
《周易》對中國宗教影響最大的是“保和太和”思想。各個宗教平等相處,互相交流,不要戰(zhàn)爭,也不要排斥。一個家庭里,祖母、祖父可以信佛教,外國留學回來的兒子、兒媳婦可以信天主教,僅僅在一個家庭當中,就可以三教并存,這就是《周易》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思想。
(三)《周易》的人文精神
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乾卦的大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坤卦的大象。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世界文明,是文明古國之一。所以應該發(fā)揚自強不息的精神,但是不要只講奮斗,因為單純的奮斗可能產(chǎn)生“亢龍有悔”(乾卦上九)的情況,所以還應有“厚德載物”來調(diào)節(jié)、補充。厚德載物是講博大的情懷,海納百川的超凡氣度。換言之,人要效法大地海洋的雍容大度,虛懷若谷,會通萬物,以成其功。這樣才能接受大家的意見,才能把事情做好?!吨芤住で浴肪湃侈o講:“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本咏K日勤勉不懈,晚上又慚懼不安,反省自身。這就是說,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從“潛龍勿用”到“或躍在淵”。這樣人生才能通達“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境界。這就是說,既要拼搏進取,又要柔順恬靜;既要轟轟烈烈,又要冷冷靜靜。二者既沖突又和合,才能完善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色。
2.“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為易”的生生精神
宇宙之間最根本、最偉大的德性,就是講生,所以生生之為易?!耙住钡暮诵乃枷刖褪巧?,是指新生事物、新生命的不斷創(chuàng)生。另一方面也是對于生命的重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尊重。時代風云變幻,新生事物不斷出現(xiàn),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與生生變化相適應,這是時代的要求。如果我們沒有生生不息的思想,就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研討的很多問題,比如環(huán)境的污染、破壞等等,都與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不相符,也都不是生生不息的思想。
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通精神
《周易》講窮則思變。窮要變,變就通,通達才能長久。所以“通”很重要。近代改良主義的激進派譚嗣同,戊戌變法失敗后在北京被殺害,他曾經(jīng)寫過一本書,名字叫《仁學》。他在《仁學界說》中說:“通有四義,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nèi)外通,人我通。”“通”很重要,《周易·泰卦彖傳》講“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講“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断特藻鑲鳌穭t講“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感指交感、感通。假如人為的障礙不破除,就不能交流,不能相通。不能平等地交流,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就不能發(fā)展。目前世界正由于“不通”出現(xiàn)了一些隔閡和沖突。當然這里有貧富的不通,有發(fā)達和欠發(fā)達的不通,也有各個民族之間、宗教之間的不通。而中國的各宗教之間能溝通、交流,所以能互相包容。
4.“日新之為盛德”的日新精神
德者,得也。內(nèi)得于己,外得于人。中國是講日新日日新,每天都是新的,這樣才能盛德,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內(nèi)得于己,也就是說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zhì)、道德素質(zhì)、精神素質(zhì)、藝術素質(zhì)等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外得于人,你只有惠澤別人,給予別人,別人才能給予你??鬃又v“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給別人——你不要戰(zhàn)爭,也不要把戰(zhàn)爭強加給別人;你要幸福,也希望別人得到幸福。只有這樣,才能外得于人,也就是說應該按“和而不同”的原則來處理問題。日新就是不斷地創(chuàng)新。人生在于奮進,生命就在于創(chuàng)新。人的生命價值是在日日新中實現(xiàn)的,只有真正做到日日新,才能成就其千秋大業(yè),以促使天地萬物日新月異、永恒變通而呈現(xiàn)其超凡的發(fā)展狀態(tài)。
5.“天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的和合精神
“天道變化”,就是說天道是不斷變化的,在變化中使萬物各得其性命,即使每一個事物都能夠按照它本身的性質(zhì)來發(fā)展。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性質(zhì)和特點,每個國家都想按照其自身的軌道來發(fā)展,這就是各得其所。各個國家也只有按照自己的發(fā)展道路行進,才能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不只是“乃利貞”,而且萬國咸寧。保合太和的核心,就是陰陽和合。保合太和是最高理想。所以太和殿在故宮建筑群的中央,是最大的一個殿,這不是偶然的。從性質(zhì)上說,古人把太和解釋為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保持陰陽和合狀態(tài);從價值理想上看,太和就是最大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