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人應如水,做事當如劍(6)
- 做人要有原則 做事要有方法
- 李問渠
- 3734字
- 2015-03-21 10:56:43
1.以不變應萬變。遵守既定的規則,靜觀其變,然后謀定而后動。這是比較被動的處理方式,優點是見招拆招,不易衍生其他的問題。
但是必須要有忍的功夫,因為一開始難免只有挨打的份兒,隨著事態的演變再設法掌控。
2.先下手為強。制造新變數,主動積極地利用變數來制造機會,讓自己先取得主動權。
前面的故事中,小提琴家克萊斯勒就是使用這種方式來掌控變數。
在制造新的變數之前,很多人都會丟出試風球先行試探,借以了解別人有何反應,然后再從這些反應當中探出虛實。最后再想辦法制造新的變數,讓變數一直牽引著對方,朝著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走去。
3.遇變則變。采取打蛇隨棍上的方法,剛柔并濟,隨著變數的產生,再增添新變數將主導權取回。這是一種遇強則強,進可攻退可守的應變之道。可以隨著局勢的變化,來影響整個局勢的發展,并讓自己隨時取得有利的地位。美國牧師亨利·沃德·比徹反對奴隸制度,對爭取人權自由不遺余力。
有一次在比徹牧師的演講會上,聽眾之中夾雜著蓄意來搗蛋的奴隸主,他們故意學雄雞叫聲,企圖打斷牧師的演講。
聽眾嘩然,紛紛指責,會場一片喧囂之聲。
但是,比徹牧師卻絲毫沒有憤怒,反而不慌不忙地掏出手表,很認真地看看表,又將表左右搖晃幾下。
聽眾發現了牧師這個不尋常的舉動,頓時安靜了下來,想要知道牧師到底想做什么?
過了一會兒,比徹牧師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說:
“真是奇怪,明明是清晨,可是我的表卻是10點鐘!嗯,我肯定現在是清晨,因為下面那些動物的本能絕對是可靠的。”
擁有掌控變數能力的人,也就有能力機智做事。
做事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那些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定會成功,而那些不相信自己有這種能力的人,只能做到他們所相信的程度,因為信心可以激發一個人成功的原動力。
事實上,在當今時代,信心所能成就的事要比“移山”大得多。
在太空探險中,如果沒有“我們必能征服太空”的偉大信念,那些科學家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勇氣、興趣與熱忱繼續研究下去。
相信會成功,是所有偉大的科學發現背后的動力;相信會成功,是那些已經成功的人所擁有的一項基本而必備的要素;相信會成功,實實在在地相信,就會使你有能力獲得成功。
與許多在各種職業中失敗過的人談話后,你能了解無數失敗的理由和借口。比如他們會無意中說:“老實說,我原來就不認為它會行得通。”或“我在開始前就感到不安了。”以及“事實上,對這件事情的失敗并不覺得太驚奇。”
失敗者大多都采取暫且試試看的態度,有這種不以為意或懷疑自己能力的心理,必然會引出各種理由來支持他們的不相信。這些懷疑、不相信、潛意識要失敗的傾向,以及不是很想成功的態度,都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心存疑惑,就會失敗;相信勝利,必定成功。
人類是自己思想的產物,所以我們應當有高標準,提高自信心,并且執著、認真地相信自己必能成功。
最實用的成功經驗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移山”。
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夠“移山”的人并不多,的確,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光是像阿里巴巴那樣喊‘芝麻,開門’,就想使山真的移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說這話的人把“信心”和“想象”等同起來了。不錯,你無法用“想象”來移動一座山,也無法靠“想象”實現你的目標。但是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移動一座山;只要你相信能成功,你就會贏得成功。
關于信心的威力,并沒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產生了能力、技巧與精力這些必備的條件,每當你相信“我能做到”時,自然就會想出“如何去做”的辦法。
每天都有不少年輕人開始新的工作,他們都“希望”能躋身最高階層,享受隨之而來的成功果實。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不具備必要的信心與決心,因此他們也無法達到自己的愿望。
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達不到,以至于找不到登上巔峰的途徑,因而他們的成功一直停留在一般人的水準。
但是還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成功。他們抱著“我就要登上巔峰”(這并不是不可能的)的積極態度來進行各項工作。
這些年輕人仔細研究成功者的各種作為,學習他們分析問題和作出決定的方式,并且留意他們如何應對進退。最后,他們終于憑著堅強的信心實現了自己成功的愿望。
“依靠自己,相信自己,這是獨立個性的一種重要成分,”米歇爾·雷諾茲說道,“是它幫助那些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勇士奪得桂冠。所有的偉大人物,所有那些在世界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偉人,都因為這個共同的特征而同屬于一個‘家庭’。”
自信心是我們做事情與生活的精神支柱,沒有了自信心,就等于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
做事時要把自己當做老板
曾在報紙上看到一位企業主的感慨。他感慨現在的年輕人敬業精神不如以往,工作漫不經心,犯了錯也說不得;要求多了,便一走了之……
他說,能虛心學習,苦干實干而且認真負責的年輕人實在不多。他并且憂心忡忡地說,再這樣下去,我們的社會怎么得了!
他所說的有無夸大不得而知,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們的社會的確有令人擔憂之處。不過在此不談這個問題,何況這個問題也非你我所能解決。但是我要告訴你一件事,如果你在工作上能敬業,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那么保證你一輩子受益多多。
首先從敬業二字講起。
所謂敬業就是敬重你的工作!這在心理上則分有兩個層次,低一點的層次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也就是說敬業是為了對雇主負責或對得起雇主;高一點的層次是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甚至把工作上升到使命感和道德感的高度。而不管哪個層次,敬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認真負責按規程辦事,一絲不茍,并且有始有終!
大部分的人最初受聘于單位會認為做事都是為雇主而做,不過我認為這并無多大關系,你出錢我出力,本該如此。其實做事最主要是為了自己,因為敬業的人能從工作中學到很多成功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便是你向上發展的踏腳石,就算你以后從事其他職業,你的工作經驗也必會給你帶來幫助!因此,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你從事任何行業都容易成功。
有人天生有敬業精神,任何工作一接上手就廢寢忘食;但有些人的敬業精神則需要培養和鍛煉。而天真做人者要告訴你的是,如果你自認為敬業精神不夠,那么就應趁年輕的時候強迫自己敬業,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天真做人,經過一段時間后,敬業就會變成你自然的習慣!
把敬業變成習慣之后,或許不能立即為你帶來可觀的好處,但可以肯定的是,不養成敬業習慣的人,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為他的散漫、馬虎、不負責任的做事態度已深入他的潛意識之中,做任何事都會有很大的隨意性,結果不問也就可知了。如果到了中年還是如此,很容易就此毀掉自己的一生!
所以,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短期來看是為了雇主,長期來看是為了你自己呀!
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一代以頻繁跳槽為能,以善于投機取巧為榮。老板一轉身就懈怠下來,沒有監督就不能認真工作。在工作中推諉塞責,故步自封;不自我反省,而以種種借口來遮掩自己缺乏責任心的事實;懶散、消極、懷疑、抱怨……種種職業病如同瘟疫一樣在企業、政府機關、學校中流行,無論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揮之不去。
但是,只有才華,沒有責任心,缺乏敬業精神,我們是否真的能順利前行?在現實世界里,到處看到的都是有才華的人。
有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長期在公司得不到提升。他既沒有勇氣獨立創業,也不愿意自我反省,卻養成了一種嘲弄、吹毛求疵、抱怨的惡習,只能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工作。在他看來,提倡敬業是老板剝削員工的手段,崇尚忠誠是管理者愚弄下屬的工具。由于他在精神上與公司格格不入,使他無法真正從公司受益。
他應該明白,有所投入才有所收獲,如果決定留下來,就應該安心工作,并引以為自豪。如果你無法使自己安靜下來,做好工作,并輕視自己的公司和同事,那么請先放棄你的職位,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心靈。
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機構的一部分,就不要誹謗它。不要傷害、輕視自己所就職的公司,否則就等于輕視你自己。
一種職業的責任感和對事業高度忠誠的工作習慣一旦養成,會讓你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這種人永遠會被老板所看重,永遠不會失業。而那些懶惰的、終日抱怨和四處誹謗的人,即使獨立創業,為自己做事,也是無法改變這些惡習而獲得成功的。
懶惰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對公司是有害的,但是對個人是否就是有益的呢?許多員工常常將自己與公司和老板對立起來。他們常常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工作。在他們看來,老板不過是在榨取自己的血汗。敬業是必能獲得豐厚回報的。退一萬步說,即使不能得到好的回報,那么最終受益的依然是你自己。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筑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板舍不得木匠,再三挽留,木匠決心已定,不為所動。老板只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建最后一座房子,老木匠只得答應了。
在蓋房過程中,大家都看出來,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嚴格,做出的活也全無往日水準,敬業精神已不復存在。老板并沒有說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鑰匙交給了老木匠。“這是你的房子,”老板說,“我送給你的禮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樣,他的后悔與羞愧大家也都看出來了。他這一生蓋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座粗制濫造的房子。這個例子說明,敬業精神要貫穿人的一生,只有敬業才能使自己真正受益,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以老板的態度對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