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忍字當先:面子能換勝算,臉皮厚一點又何妨(3)
- 做人必須有的9張底牌
- 聶小丹
- 3084字
- 2015-03-22 23:51:22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批評,而只希望聽到別人的贊美,也不管這些批評或贊美是不是公正。對大多數人來說,接受批評并不容易。然而,富蘭克林說:“批評者是我們的益友,因為他點出我們的缺點。只有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在彌補和改進中不斷進步。因此,如果有人批評我們,請不要先替自己辯護。我們要謙虛,要明理,要去見批評我們的人,要說‘如果批評我的人知道我所有的錯誤的話,他對我的批評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嚴厲’。總之,我們要依靠自己贏得別人的喝彩。”
事實上,沒有人喜歡挨批評。雖然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明白,批評是提高業績、了解實情并避免災難性決定的關鍵所在,但這并不是容易的事。提出批評需要勇氣,而接受批評則需要更大的勇氣。能在事后感謝批評者的人,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那么,面對批評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是要坦然接受事實,大方地面對質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犯錯是難免的。犯錯說明我們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絕不代表我們沒有價值。帶著接納錯誤、接納自己的心態,面對別人的議論和猜疑時,就能更加坦然。
在比利時心理學家米歇爾·克萊的情感教育課堂上有這樣一個活動:十幾個大學生圍成一個圓圈,每個人輪流來到圓圈中央,其余所有人發表對他的看法、意見,中間的人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將別人對他說的話送還。這個活動試圖說明,我們應該而且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和界限,并帶著勇氣前行。
第二是要認識批評的積極意義。對于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問題,要勇敢面對,設法解決。如能化批評為動力,積極完善自己,那么,因為批評和誤解而感覺到的痛苦、焦慮也就是非常值得的了。
第三,要敞開心扉,主動交流,促進理解。在日常工作中,要利用機會和同事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促進彼此了解。要常常請教領導和前輩,在工作中要注意什么,有哪些明確的規則;觀察那些沒有明說、但約定俗成的規則,及時澄清與同事及領導之間的誤會。
西方諺語說:“恭維是蓋著鮮花的深淵,批評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聽慣了諛辭的人常常狂妄自大,只有虛心接受批評的人,才能改正缺點,提升自己。所以,我們必須經得起批評,虛心接受批評,才能不斷收獲進步。
讓出功名,得益無窮
自古以來,做下屬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
的確,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讓人反感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的不滿。有功而不貪,有能而不顯,才是明智的做人之道。不論是在官場、職場,還是在學校、商界,有功而能不獨攬,讓給那些“愛面子”的主子,你的晉升之路就會走得平坦得多。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干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因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便派年已七十余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戚,鼓勵農民墾田種桑。對那些心存戒備,依然佩劍的人,他勸諭道:“干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的治理,渤海一帶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余,龔遂名聲大振。
于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
到了長安后,這位王先生卻終日沉溺狂歡,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龔遂來了以后,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搖頭道:“不好!不好!這么說豈不是自夸其功嗎?請大人這么回答:‘這不是微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官職。
的確,如果我們能夠將功名盡可能讓給外人——至少和他們共享,那么,不但能讓別人滿意,獲取別人的信任,而且自己也會因此受益無窮。
春秋時期,齊國侵占魯國和衛國,魯、衛兩國求救于晉國,晉景公任郤克為中軍元帥,士燮為佐上軍,欒書統領下軍,讓他們率軍出戰。在戰斗中,晉軍將領與士兵們同仇敵愾,一起沖鋒陷陣。郤克身受箭傷,仍在戰場奮勇殺敵。結果晉軍獲得大勝,齊國獻寶求和,歸還了侵占魯、衛的土地。
晉軍凱旋回國時,許多人都前來迎接晉國將士。佐上軍士燮卻走在軍隊的最后面,他的父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軍隊立了大功,國人歡喜地在這里歡迎,我如果先進去,必將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是代帥受功,所以我不能走在前面。”父親見兒子能夠如此謙遜,非常高興。
郤克晉見景公,景公高興地對他說:“這次能取勝,都是你的功勞啊!”郤克謙虛地答道:“這是君主平日的訓導,是其他將領們的努力,我哪有什么功勞呢?”
佐上軍將軍士燮晉見景公,景公對他說:“打了勝仗,這是你的功勞!”士燮也謙虛地說:“這是荀庚的運籌帷幄,郤克的指揮有方,我哪有什么功勞呢?”
下軍將領欒書也去晉見景公,景公同樣稱贊他立了功。欒書說:“這是士燮指揮有方,士兵們拼命殺敵,我哪有什么功勞呢?”
景公聽后,暗自欣喜。這三個人,立了大功,卻不居功自傲;有了榮譽,卻謙虛謹慎,克己讓功,實在是晉國之福。于是,對他們三個更加重用。“三將讓功”的故事也從此被人們傳為佳話。
因此我們說,做事不能做得太滿,對待功勞也不能獨占,適當地轉讓功勞,對自己的發展將利大于弊。即使你憑一己之力得來的成果,也不必獨享,要讓給那些“重要”的人。讓予那些屬于同一部門,曾經協助過你的同事,或者一直在背后支持你、鼓勵你的老板。
別擔心你所扮演的角色會被人遺忘,因為你的所作所為在別人眼中瞧得清清楚楚。如果自己一味攬功于一身,不懂得謙虛與分享,會讓人覺得十分無趣。相對的,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別人分享功勞,一方面可以做個順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和下屬也會認為你很懂得搞好人際關系,從而給你更高的評價。
要記住,功勞不過是一時的虛名和獎賞,把功勞讓給別人,換來的是別人對你的信任和褒獎,有機會他們一定還會給你更大的實惠。而貪婪是人最大的敵人,千萬別以為什么東西應該是自己的,非自己莫屬。因為,如果你執著地追求虛浮的東西,就會失掉真真正正的利益。把功勞讓給有用的人,就像種下種子一樣,必會結出累累碩果。
略微妥協一下,目標更近一些
提到妥協,許多人會想到屈服、軟弱或者是投降。似乎只有毫不妥協,才能體現個人精神,才能顯示英雄本色。其實,妥協的意義并非如此,人們對它的認識往往是片面不全的。事實上,有些時候,妥協反而會讓你離目標更近一些,會讓你的人生之路變得更加順暢。
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被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衛像。
然而,當米開朗基羅剛雕好大衛像的時候,主管這件事的官員跑去看,竟然不滿意。
“有什么地方不對嗎?”米開朗基羅問。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員說。
“是嗎?”米開朗基羅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聲:“可不是,鼻子是大了一點,我馬上改。”說著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當當地修飾起來。
隨著米開朗基羅的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員不得不躲開。
過了一會兒,米開朗基羅修好了,爬下架子,請那位官員再去檢查:
“您看,現在可以了吧!”
官員看了看,高興地說:“是啊!好極了!這樣才對啊!”
送走了官員,米開朗基羅先去洗手,為什么?
原來,他剛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塊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樣子。從頭到尾,他根本沒有改動原來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米開朗基羅不這樣做,而是跟那位官員爭,會有這么好的結果嗎?要知道,在溝通的過程中,許多事情是抽象的。它不是一斤、一兩,有個標準可以遵循,而常常是憑感覺。
所以說,“感覺”在溝通中非常重要。常常是表示妥協了,主動讓一步,對方的感覺就好了,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