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雖短小精悍,但含義深刻,是現代漢語詞匯的精華。幾乎每個成語都有一定的淵源,也有一些演變情況。很多成語如果不知道它的來源,不了解它的演變情況,就難以理解,也難以正確運用。那么,了解成語的來源就更為必要了。成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一)神話寓言
神話寓言故事,是成語的來源之一,但是為數并不多。這類成語,大多是由其故事情節提煉和概括出來的,語言簡明有力,往往富有幽默感,蘊涵著深刻的教育意義。現舉幾個例子并加以說明。
1.精衛填海
出自《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炎帝有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泳,溺水身亡,后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鳥而嘆息,更為精衛鳥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的頑強執著精神而拋灑熱淚。后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仁人志士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也比喻堅持不懈的人。
2.葉公好龍
出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葉公愛龍成癖,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后世將這個故事概括為四字成語“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3.邯鄲學步
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燕國壽陵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習走路(趙國人善于走路)。他沒有把本領學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丟掉了,只好用兩只手爬著回家。后來人們把“邯鄲學步”用為成語,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4.掩耳盜鈴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跑到范家想偷點東西,發現院中有一只鐘,便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人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淮南子·說山訓》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鐘”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里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于《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使用的人比較少。
(二)歷史故事
成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歷史故事中提取出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有的是截取或改易歷史里的著名文句為成語。這里先舉幾個由歷史故事而來的成語:
1.聞雞起舞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晉代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祖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后人便取“聞雞起舞”為成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2.夜郎自大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人們便用“夜郎自大”來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3.草木皆兵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東晉時候,強秦一直想吞并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里。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心中便感到萬分恐懼。后來,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受傷,弟弟苻融陣亡。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到了。
后人根據這段史實,造出了“草木皆兵”這個成語。比喻驚慌失措、猜忌敏感的心態。
4.尾大不掉
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春秋魯昭公十一年春天,楚靈王在申地設埋伏誘捕了蔡侯,夏天就把他殺害了。接著派公子棄疾率兵包圍了蔡國,到了冬天就把蔡國滅掉了。然后楚王在蔡地筑城,讓公子棄疾去做蔡公。楚王就這件事向大夫申無宇征求意見,申無宇首先說作為父親和國君,這樣的選擇應該是合適的,接著又委婉地說:“臣聽說有五種大人物不在邊境,五種小人物不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邊,疏遠的人不在里邊。現在棄疾在外邊,鄭丹反而在里邊,君王應加以戒備才是。”楚王認為國都有高大的城墻,不會出事。申無宇見楚王還不明白,就又列舉了鄭、宋、齊、衛曾發生動亂的例子,最后語重心長地提醒楚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樹梢過大,樹一定會折斷;尾巴過大,就搖動不起來。
后取“尾大不掉”為成語,舊時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無法指揮調度。現比喻機構龐大,指揮不靈。
(三)文人作品
成語中絕大多數來自于古代的文人作品。有些成語是直接使用古人的原句,有的則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例如:
1.醉翁之意不在酒
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飲酒上,而在于賞玩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的意思。
2.滿城風雨
見宋朝潘大林《題壁》詩:“滿城風雨近重陽。”宋朝謝無逸曾問潘大林近來有沒有作詩。潘大林給他回信說:秋天以來的景物,樣樣都是好詩句。昨天清閑地躺著,聽到樹林子里響起風雨聲,我高興地起來,在墻上寫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我繳納租賦的人來了,于是大為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后來“滿城風雨”這四個字就成了廣泛使用的成語,比喻對新發生的某一件事,許多人都在議論。
3.舍生取義
見《孟子·告子》上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后人從這兩句話中取出“舍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
4.一曝十寒
見《孟子·告子》上篇:“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曬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后人從這幾句話里摘出“一曝十寒”四個字用為成語,比喻一個人沒有恒心,努力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
(四)外來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也是一個不斷與外來文化交流的國家。所以,有許多成語留有外來文化的痕跡。比如:
自佛教盛行以來,我國翻譯了不少佛經。佛經里邊的一些語句和典故,漸漸就成了我國的成語。“當頭棒喝”就是一個例子。禪宗和尚在接待初學弟子時,常不問情由,即給以一棒,或大喝一聲,要他不假思索,立即回答問題,以考驗他對佛理領會的程度。后用來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此類成語還有“一塵不染、現身說法、曇花一現、不可思議、天花亂墜、回頭是岸”等。
道教的流行,使道家文化漸漸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出自于道家故事:漢朝淮南王劉安煉丹修道。后來丹煉好了,一家人吃了丹藥,全都升天成仙。殘留的丹藥撒落在庭院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后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同類型的成語還有“點鐵成金、回光返照、靈丹妙藥、脫胎換骨”等等。
明清以來,我國跟西方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文學著作的漢文譯本中的精練語句,有的也演變成了我國使用的成語。例如“火中取栗”這個成語就是出自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說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后傳到我國演變為成語,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再如“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物競天擇”等等都是此類成語。
(五)口頭俗語
談到成語的來源,人們總會先想到前面提到的那些所謂有出處的成語。其實在成語里邊也有很多是已經找不到原始出處的成語,這類成語是在口語中廣泛流傳之后見之于書面的,一般都比較通俗、生動。其中有一些是來自古代的俚語和諺語,也有一些是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口頭俗語演化而成的。
例如“一干二凈、三長兩短、千方百計、指手畫腳”等,都是來自后世口語。“投鼠忌器、狼子野心、敝帚千金、亡羊補牢、千夫所指”等,都是來自古代俚語。“投鼠忌器”源自《漢書·賈誼傳》:“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意思是: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多用來比喻做事有所顧慮,不敢放手去做。出自《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看到兔子才想起獵犬還不算晚;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趕快把圈修補起來,也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敝帚千金”出自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意思是:俗語說,家里有一把破掃帚,自己以為寶貴得可以同千金相比。比喻東西雖不好,由于是自己的,卻看得很寶貴。《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鄙語、里語或諺語、俗諺,就是民間的諺語或俗語的意思。
這類成語,因為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都比較好,所以歷來就被人們廣泛使用。
(六)新生成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成語,大都是兩三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或陸續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演進,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成語也不斷產生、演變。從名家的作品、群眾的口語中,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的成語。例如:“一分為二、力爭上游、推陳出新、爭分奪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齊放、古為今用、化廢為寶。”
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所以產生以后,不脛而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用。
以上列舉的六項,是成語的主要來源,也是成語較大的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