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成語概說

  • 成語與歇后語
  • 金開誠
  • 3562字
  • 2015-03-21 15:54:11

成語是我國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習的,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例如:“千鈞一發、勇往直前、坐井觀天、實事求是、誨人不倦、經年累月、緣木求魚、七手八腳?!?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詩文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們口里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則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型的。如“樂不思蜀”“安步當車”“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成語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如“莫須有”“閉門羹”“迅雷不及掩耳”“醉翁之意不在酒”等等。

成語絕大多數是由四個字組成的,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詞組,誤看做成語。我們應當注意,凡是一個詞組里的詞可以替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詞組。例如“根本改變”這個詞組,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詞組,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詞組改了以后,并不影響意義,像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詞組,都是普通詞組。

至于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余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余生”“豹口余生”或“虎嘴余生”;“任重道遠”,也不能變更為“道遠任重”“任重路遠”或“任重又道遠”,等等。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并常常附帶感情色彩。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所以我們在使用成語的時候也要多加注意。

例如“盲人瞎馬”這個成語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原文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故事講述的是:東晉時,桓玄、殷仲堪和顧愷之聚在一起做一個文字游戲,即比試誰說的話更驚險。桓玄首先說:“矛頭淅米劍為炊。”意思是用長矛的尖頭淘米,用劍燒火做飯。殷仲堪接著說:“百歲老翁攀枯枝?!币馑际钦f一個百歲的老頭懸掛在一根干枯的樹枝上,自然很危險。這時有人接著說了一句:“井上轆轤臥嬰兒。”說井臺上的轆轤上睡著一個嬰兒,似乎更險。顧愷之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币馑际且粋€雙目失明的人,騎著一匹瞎馬,半夜三更,走在深水池的旁邊。一只眼睛失明的殷仲堪聽后嚇了一跳,脫口而出:“這太可怕了!”

后人便把“盲人騎瞎馬”簡化成“盲人瞎馬”,比喻瞎撞亂闖,非常危險。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四件事都形容危險,為什么卻只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成語,而“矛頭淅米劍為炊”“百歲老翁攀枯枝”“井上轆轤臥嬰兒”都沒有成為成語?原因是“盲人騎瞎馬”不僅形象、生動,而且音律和諧,并能演化成固定簡潔的形式,故為人們喜聞樂用,而其余三個卻沒有這種特點和基礎,因而不能演化為成語。

成語具有形式整齊、音律和諧、源遠流長的特征,在結構上具有凝固性,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

成語最突出的特征是由四個音節構成的成語占絕大多數。就以流行較廣的《現代漢語成語詞典》(增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例統計,該詞典共收成語八千七百條,其中四字格成語八千四百二十條。可以說,四音節形式是成語區別于熟語中的其他成員(如諺語、慣用語、歇后語)的一個顯著標志。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具有音樂美,成語突出地表現了漢語的這一特點。其音律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成語的四個音節大多是兩兩相對,勻稱整齊,節奏鮮明。其二,平仄相間,音調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例如:“山清水秀、行云流水、豁然開朗、侃侃而談。”

成語的第二個特征是源遠流長。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背水一戰”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至今也已兩千余年?!安讹L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一》,“兩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像一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三個特征是在結構上的凝固性。成語的結構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或抽換、增減其中的成分。例如,不能把“歡天喜地”改為“歡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調”說成“東腔西調”,不能把“狼狽為奸”增添為“狼狽而為奸”,同樣,“患得患失”減縮為“患得失”也是不允許的。從結構關系來看,也是不能任意變動的。比如“愚公移山”的內部結構是主謂關系,“重見天日”是動賓關系。這種結構關系一經固定,便不能隨意更動。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見天日”改成“天日重見”。

為什么成語的結構成分和結構關系不允許任意變動呢?這是因為成語是在長期使用中逐漸形成的,它是“約定俗成”的產物,一經定型就有了一個規范的固定的形式。例如“抱頭鼠竄”“鼠目寸光”“膽小如鼠”等成語反映了人們對老鼠的厭惡心理,若將其中的鼠改為“兔”“龜”等,不符合人們的心理習慣。再如“四通八達”曾有過“四通五達”“七通八達”的說法,但最后定型為“四通八達”,這就不能任意變更了。如果加以變更,只會造成使用上的混亂。而且,改變了成分和結構關系,還會造成詞義上的混亂。例如“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這則成語和它概括的意義之間的聯系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如果把“病入膏肓”改成“病入心臟”“病入腦髓”,必然會造成意義上的混亂。

第四個特征是在意義上的整體性。成語在表意上與一般固定短語不同,它的意義往往并非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以整體來表達特定意義的。這就是說,要透過字面的意義來深入領會成語的意義。

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或高山和流水,實際含義是比喻知己或知音。故事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故事大意是: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鑒賞音樂。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鐘子期說:“好??!你的心志就像那巍峨崇高的泰山!”伯牙彈奏表現流水的樂曲,鐘子期說:“好?。∧愕男闹揪拖衲潜简v浩蕩的江河!”無論伯牙彈奏什么,鐘子期都聽得出他的音樂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人們便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再如,“胸有成竹”的意義也不是“肚子里有現成的竹子”。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以畫竹遠近聞名。其妙訣在哪里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經常去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日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特點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贊揚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痹娙岁搜a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他寫過一首詩贊揚文同,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就真的出現過某翻譯人員把它翻譯成“肚子里有一根竹子”的笑話。

可見,成語的意義一般具有雙層性,表面意義的作用僅僅是以其形象性來體現成語的實際含義。成語的這個特點是一般固定短語所不具備的。

成語大多言近旨遠,或蘊涵深刻的哲理,或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例如“滴水穿石、唇亡齒寒、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物極必反、相反相成、欲速則不達”等。使用成語有助于表達透辟精當,含蓄而深刻,加強語言的表現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大英县| 怀来县| 大姚县| 响水县| 额尔古纳市| 额济纳旗| 桃园市| 双柏县| 泸定县| 大渡口区| 深泽县| 丘北县| 栾川县| 太仓市| 门源| 焉耆| 汉沽区| 盐山县| 瑞丽市| 长葛市| 体育| 七台河市| 巴里| 呼图壁县| 沛县| 百色市| 顺义区| 惠安县| 盐源县| 邯郸市| 长春市| 亚东县| 庆元县| 琼结县| 股票| 昔阳县| 弥勒县| 玉溪市| 阜康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