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跨國集團的公開挑戰
- 高考:來自未來的人
- 赤帝紅塵客
- 2238字
- 2025-08-30 11:01:42
終端震動還沒停,屏幕上的日志條目已經凍結在那行S級指令記錄上。葉無天手指懸在刪除鍵上方,指腹壓著金屬邊緣,沒按下去。他盯著“隱藏協議”四個字,瞳孔收縮了一瞬。就在這時,側邊彈窗跳了出來——微博熱搜第三,#人造太陽是騙局#。
他劃開視頻鏈接,畫面立刻亮起。諾維能源的藍灰色LOGO緩緩旋轉,背景是實驗室冷光與數據流模擬動畫。旁白用平穩語調陳述:“當前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均未突破能量凈增益臨界點,而某項目宣稱實現持續輸出,其科學依據存疑。”鏡頭切換,一個戴眼鏡的老人坐在書架前,雙手交叉:“從熱力學角度看,這種裝置更接近藝術裝置而非工程成果。”
葉無天把音量調到最大,又切回第一幀,逐秒拖動進度條。視頻發布于十一小時前,YouTube和微博同步上線,播放量破千萬。評論區清一色刷著“早就覺得是吹牛”“拿國家經費搞科幻片”,轉發中夾雜大量科普博主的“理性分析”長文,論據整齊得像模板。
他切到內網日志查詢界面,輸入項目代號DSFC。最近一次公開信息更新是大賽獲獎公告,發布時間早于視頻制作時間三小時。對方沒拿到新數據,質疑內容全是基于公開資料的邏輯推演,甚至參數都對不上真實設計值。這不是技術反駁,是定向引導。
手機震了一下,內部通訊群彈出消息:“領導建議暫不回應。”另一條跟著進來:“合作方問我們有沒有輿情預案。”他沒回,把視頻下載到本地,用音頻分離工具提取背景音軌。波形圖展開后,他在第4分12秒發現一段極短的脈沖信號,頻率與TS-097曾接收的遠程指令包一致。
這不是巧合。
他調出諾維能源近三年專利數據庫,篩選“聚變商業化評估模型”相關條目。共十七項,全部集中在風險預測、成本核算、公眾接受度建模領域,沒有一項涉及核心物理結構或材料突破。這些專利像圍墻,不是為造技術,是為定義誰能被承認擁有技術。
桌上的咖啡已經涼透,杯底沉淀一圈深褐色痕跡。他伸手拿起終端,翻到周振國被捕前最后那句話的記錄:“你知道有人能修改推演邏輯。”現在對方不再偷偷改代碼,而是直接站出來,用媒體鏡頭當武器。
研究所走廊傳來工牌刷卡聲,由遠及近,又遠去。他沒抬頭,把視頻截圖一張張導出,放大所謂“專家”的面部特征。檢索高校教師檔案庫,匹配到退休物理教授李仲明,八十二歲,主攻經典力學,從未參與任何聚變項目。三年前在學術會議上公開反對ITER計劃,稱“人類不該妄圖扮演上帝”。
這人選得太準。不是隨便找個反對者,而是挑一個有資歷、有聲望、但從不碰前沿實驗的人。他說的每一句話聽起來都像科學批判,實則回避所有技術細節,只談“常識”和“基本原理”。
葉無天關掉檔案頁,打開項目組內部論壇。匿名區最新帖子標題是:“我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發帖人IP來自B區三樓實驗室,時間是二十分鐘前。下面跟帖有人問:“如果真能發電,為什么不敢公開測試?”還有人貼了視頻截圖,配文:“人家大公司都敢公開質疑,我們自己人卻一聲不吭。”
他點開發帖人歷史記錄,過去三個月頻繁查閱基礎物理教材,最近一周搜索過“能量守恒定律適用范圍”“等離子體約束效率極限”。這不是惡意攻擊,是真信了。
手機又震,是公關負責人來電。他按下接聽鍵,對方聲音壓得很低:“上面的意思是冷處理,等風頭過去。”
“風不會過去。”他說,“他們會繼續發第二期、第三期,每次換一個‘專家’,一步步把我們釘在偽科學的位置上。”
“可你現在回應,萬一說錯話……”
“我不需要演講。”他打斷,“準備一次非正式溝通會,只回答問題,不主動表態。”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時間?地點?”
“后天上午十點,一樓會議室。不發通知,讓他們自己來。”
掛斷后,他把筆記本合上,在空白便簽紙上寫:
他們不怕我搞技術。
怕我讓大眾相信技術。
真正的戰場不在實驗室,在人心。
寫完,他撕下紙條,塞進抽屜底層。起身走到窗邊,拉開百葉簾。陽光斜射進來,照在桌角的U盤上,金屬表面反射出一道細長光斑,像刀刃劃過鍵盤。
他重新打開終端,導入視頻原始文件,啟動幀級分析程序。每一秒畫面被拆解成24幀靜態圖,逐張比對光影變化。在第876幀,他發現背景書架上一本書的標題有輕微抖動——《聚變經濟學:資本與風險的博弈》,作者欄印著“諾維研究院編著”。
這本書從未公開發行,只作為內部資料在股東會議上傳閱。視頻里的書房,根本不是教授的家。
他調出地圖應用,標記諾維能源BJ辦事處坐標。距離研究所直線距離四點三公里。TS-097最后一次接收到外部指令,IP溯源終點也在這個范圍內。
對方不是遠距離攻擊,是就近操作。
他打開通訊錄,找到一個加密號碼,撥通前停頓兩秒,按下撥號鍵。電話響了三聲,接通瞬間他只說一句:“查諾維BJ團隊最近兩周的行程記錄,重點找誰接觸過李仲明。”
電話那頭傳來鍵盤敲擊聲。不到十秒,回復來了:“市場部副總監陳立,五月十六日曾帶團隊拜訪其家中,行程備注‘科普合作洽談’。”
正是視頻發布前四十八小時。
他掛掉電話,把所有線索并列排開:
-視頻內容基于公開信息扭曲解讀;
-所謂專家由諾維員工親自接觸安排;
-背景道具使用內部未公開資料;
-指令信號頻率與TS-097曾接收的完全一致。
這不是輿論戰,是系統性抹黑行動。從技術質疑到公眾認知,從內部動搖到外部施壓,環環相扣。
他站起身,走到保險柜前,輸入密碼,取出一個黑色外殼的便攜硬盤。這是TS-097的完整鏡像備份,包含所有被清除的日志。他插上讀取器,屏幕亮起,進度條開始爬升。
三分鐘后,文件加載完成。他在搜索欄輸入“諾維”,回車。
一條記錄跳了出來:
“2024-05-10 18:22:11 |外部請求接入|來源IP:192.168.3.107(諾維駐京辦內網)|請求內容:DSFC項目風險評估模型兼容性驗證。”
請求狀態:已授權通過。
授權人:周振國。
時間是被捕前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