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拒絕500萬的勇氣
- 杏花村:李凱和他的非遺直播往事
- 凡人小飛
- 3345字
- 2025-08-28 11:03:18
拒絕的勇氣
李子柒轉發帶來的熱度還沒降溫,李凱的手機每天都要充三次電——除了網友的私信,更多是陌生號碼發來的合作邀約。
有MCN機構承諾“三個月幫你漲粉千萬,分成給你七成”,有食品公司想把雞樅醬貼成他們的品牌,還有資本方直接提出“投資500萬,占股60%,幫杏花村建網紅基地”。
這天傍晚,李凱剛幫張大爺把編好的竹籃裝上車,手機又響了。來電的是個操著京腔的男人,自稱“某投資公司總監”,開口就說:“李凱老師,我們想把杏花村打造成‘西南版桃花源’,建民宿、搞研學,錢不是問題,你只要配合運營就行。”
李凱蹲在田埂上,看著遠處爺爺牽著牛回家的背影,輕聲說:“謝謝您的好意,但我不想搞這些。”
“你別急著拒絕啊!”對方的聲音拔高了些,“500萬投進去,你一年能賺的比現在多十倍,村民也能跟著拿分紅,這不是雙贏嗎?”
李凱想起穿越前刷到的新聞——李子柒和資本鬧解約時,鏡頭里再也沒了當初的煙火氣。
他攥了攥手里的竹籃把手,說:“我拍視頻是想讓大家知道杏花村的真樣子,不是把它改成別人想要的‘網紅景點’。
杏花村成為網紅景點,是因為它的真實,不是因為它的好看,漂亮的外在。
如果出現了豪華別墅,那與城市周圍的度假山莊有什么區別?
您要是想吃我們的雞樅醬、紅玉米,我可以給您寄,但投資的事,真不用了。”
掛了電話,李凱抬頭看見爺爺站在面前,手里還拿著剛割的青草。“跟誰打電話呢?臉都皺成包子了。”老人把青草扔給牛,蹲在他身邊。
“是想投資的人,說要給咱村投500萬建基地。”李凱把手機揣進兜里,“我拒絕了。”
爺爺沒驚訝,只是從兜里摸出個烤紅薯,掰成兩半遞給他一半:“甜不甜,得自己嘗。
你要是覺得那些人給的路不踏實,就別往上面走。咱村的地,種玉米能收,種土豆能長,要是種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說不定連草都長不好。”
李凱咬了口紅薯,甜得噎人。他想起第一次賣紅玉米時,王大爺說“賣不掉你自己吃”;
想起疫情時村民湊菜送縣城,沒人提過“要多少錢”;想起網友說“看你的視頻像回家”——這些都不是資本能買來的。
初心能不能守住啊?這才是最重要的吧,當初他回到家鄉的時候,只有4500塊錢,就想著把村里介紹出去,然后賣點土特產,從來沒想過會有500萬的投資!
第二天,李凱在直播間里跟網友說了拒絕投資的事。鏡頭里,他手里拿著爺爺編的竹籃,身后是剛冒芽的菜地。
“有人說給我投錢500萬建基地,讓杏花村變網紅景點,但我不想這么做。”
他頓了頓,看著彈幕里“為什么啊”“有錢不賺嗎”的提問,繼續說,“我怕錢來了,咱村的炊煙就變味了——
怕王大爺種紅玉米是為了‘打卡’,怕三嬸納鞋底是為了‘賣貨’,怕爺爺燒火做飯時,身后跟著一堆攝像機。”
彈幕沉默了幾秒,然后刷起一片“懂你”“支持你”。
有個叫“老知青”的網友留了條長評:“我年輕時在云南插隊,最懷念的就是房東大娘凌晨煮的玉米粥,不是因為粥多好吃,是因為那粥里有‘實在’。
小李,別被錢晃了眼,你現在拍的,比再多錢都金貴。”
李凱看著評論,眼眶有點熱!!!
他舉起竹籃,對著鏡頭說:
“您看這竹籃,是張大爺編了三天的,每根竹篾都削得平平整整;
您看這菜地,是劉嬸每天澆水的,菜葉子上的蟲眼,是沒打農藥的證明。
這些‘慢’和‘真’,才是杏花村的根,我不能把根挖了,我一個人沒有那個權力。”
直播結束后,小燕跑來找他,手里拿著一疊訂單:
“凱哥,剛有個上海的學校訂了20個竹籃,說要給學生當手工課教材!還有人訂了10斤紅玉米種子,說要在自家陽臺種。”
李凱接過訂單,上面的字跡工工整整,備注里寫著“要李凱老師說的‘有蟲眼的玉米’”。
他突然覺得,拒絕資本不是失去機遇,而是守住了更珍貴的東西——網友的信任,村民的踏實,還有杏花村本來的樣子。
那天晚上,李凱剪了條新視頻,沒有復雜的鏡頭,只有他和爺爺在菜地澆水的畫面,配文:
“杏花村的水,澆玉米能甜,澆土豆能面,澆在心里,能踏實。
謝謝大家不催我‘搞大事’,我們慢慢來,把日子過成該有的樣子,感謝大家們的支持,杏花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視頻發出去,播放量沒像之前那樣暴漲,卻多了很多老粉絲的留言。那個武漢網友又評論了:
“等解封了,我不去‘網紅基地’,就想跟你爺爺學編竹籃,跟劉嬸學種土豆。”
李凱看著評論,笑了。他知道,自己選的路可能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踩在杏花村的土地上,踏實。
竹籃里的初心
拒絕投資后的日子,李凱反而更忙了——不是忙著應付資本,是忙著幫村民處理“實在的訂單。”
張大爺的竹籃每天能賣十幾個,劉嬸的黃心土豆要提前一周預訂,王大爺的紅玉米種子,連XJ的網友都來買。
這天清晨,李凱剛把網友訂的雞樅醬裝盒,就看見三嬸背著個布包來敲門。“凱娃,你幫我看看,這手機咋下單啊?”
三嬸把手機遞過來,屏幕上是李凱的視頻主頁,“我家那丫頭在成都,說想吃我納的千層底,我想給她寄一雙,順便問問網友要不要,也能幫你分擔點。”
李凱愣了一下,隨即笑著接過手機:“三嬸,您想賣千層底啊?”
“是啊!”三嬸有點不好意思地撓撓頭,“你之前教我拍視頻,我拍了納鞋底的過程,有網友問‘能不能買’,我想著,這都是手工做的,要是能賣,也能給家里添點零花錢,還不用麻煩你總幫我傳話。”
李凱幫三嬸在視頻主頁掛了個“手工千層底預訂”的鏈接,又教她怎么看訂單、記尺寸。三嬸學得慢,記不住就用鉛筆寫在紙上,嘴里還念叨著:“38碼,成都的,要繡小桃花;40碼,BJ的,要黑色布面……”
正說著,張大爺也來了,手里拿著個新編的竹筐,筐沿上還留著新鮮的竹屑:“凱娃,你看這個,我加了點彝族花紋,網友會不會喜歡?”
李凱拿起竹筐,陽光透過竹篾的縫隙,在地上投出細碎的花紋。“喜歡!”他掏出手機拍了張照,“我這就幫您發個小視頻,就說這是張大爺新琢磨的樣式。”
沒一會兒,村里的手藝人都聚到了李凱家的院子里——刺繡的奶奶帶來了繡好的彝族馬甲,做藤編的趙叔扛來了新設計的花盆架,連平時不愛說話的木匠阿爸,都拿著個小木雕過來,說“想給網友當伴手禮”。
李凱看著滿院子的手工藝品,突然有了個主意。他把大家叫到一起,說:“咱們不如搞個‘杏花手藝集’,每周五直播一次,大家輪流展示自己的手藝,網友想要啥,直接跟咱們訂,不用經過別人。”
“能行嗎?”王大爺有點擔心,“咱們又不會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人家會不會不買?”
“會買的!”李凱指著手機上的評論,“你看,有人說‘就想要老人親手做的,不是機器批量生產的’。咱們的東西實在,網友信咱們。”
爺爺站在人群后面,手里拿著個剛編好的小竹籃,遞給李凱:“這個給你裝訂單,每一筆都記清楚,別虧了大家,也別虧了自己。”
李凱接過竹籃,心里暖暖的。他知道,這個竹籃裝的不只是訂單,還有村民的信任,還有他一直想守住的初心——不被資本裹挾,不搞虛假營銷,就用一雙雙踏實的手,把杏花村的好東西,一點點送到網友手里。
周五晚上,“杏花手藝集”第一次直播。鏡頭里,三嬸坐在門檻上納鞋底,麻線在她手里穿梭;張大爺拿著竹篾,邊編邊講“竹籃要編七圈才結實”;
刺繡奶奶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繡著彝族圖騰。李凱沒說話,只是把鏡頭對準他們的手,偶爾幫網友問一句“能不能繡個小老虎”“竹籃能不能裝菜”。
直播快結束時,李凱看著彈幕里的訂單提示,笑著說:“謝謝大家。咱們沒有網紅基地,沒有大公司運營,只有這些手藝人,和他們想做好東西的心。以后每周五,咱們都在這兒見,你們想看啥手藝,咱們就拍啥。”
那天晚上,訂單一直到半夜才統計完——20雙千層底,35個竹籃,12件刺繡馬甲,還有5個木匠阿爸的小木雕。李凱把訂單記在筆記本上,每一筆都寫得清清楚楚,然后分給對應的村民。
走在回家的路上,李凱抬頭看見滿天的星星,像穿越前在城里永遠看不到的那樣亮。他想起爺爺說的“火要看著才旺,日子要過著才實”,突然覺得,自己選的路雖然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安穩——沒有資本的催促,沒有流量的焦慮,只有杏花村的煙火氣,和網友的信任,陪著他一點點往前走。
回到家,爺爺還沒睡,在院子里編竹籃。“凱娃,今天累不?”老人問。
“不累。”李凱蹲下來,幫爺爺遞了根竹篾,“三嬸的千層底賣了20雙,張大爺的竹籃賣了35個。”
爺爺點點頭,手里的竹篾轉得飛快:“嗯,挺好。明天早上,咱們去看看王大爺的紅玉米,該除草了。”
李凱“哎”了一聲,看著爺爺手里的竹籃慢慢成形,心里突然很踏實。他知道,只要守住這份初心,杏花村的炊煙,就會一直暖下去;鏡頭里的日子,就會一直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