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李芬芳,相約健康:給老師的健康枕邊書
- 孫建光主審 邵紅主編
- 3622字
- 2025-08-27 15:32:21
“酸”入肝,“青”養肝,飲食保健有學問
中醫有“五味入五臟”之說: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腎。對中醫理論有一定了解的人往往會認為,多吃些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藍莓、石榴、檸檬、橙子、橘子等),可以“補肝”,甚至可能覺得多多益善。
“酸味入肝”沒錯,但認為春季養肝就應“多吃點酸”,卻是一知半解,容易落入誤區。
酸味食物有助收斂肝陰,對于肝陰虛的人群,春季養肝適當吃些酸味食物,可使陰血更足。但是,肝氣逢春勃發,人體容易肝氣過盛,甚至肝火過旺。這時如果過食酸味食物,如同“火上澆油”,反而易因肝火過旺而影響脾胃功能。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存在“肝(木)克脾(土)”的相克關系,也就是說肝氣過盛可傷及脾胃,影響其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導致食滯,或者不思飲食。
甘(甜)味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醫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益壽延年。
性味甘平的食物,如黑木耳、銀耳、蘑菇、卷心菜、南瓜、山藥、胡蘿卜、扁豆、大棗、花生、粳米、燕麥、紅薯、栗子、蜂蜜、豬肚、牛肉、鯽魚、鱸魚等,無論肝火旺還是肝陰虛的人群都可以適量食用,以滋養肝脾兩臟,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現代營養學認為,黑木耳、銀耳、蘑菇等食用菌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抗炎、抗輻射、軟化血管、降脂等作用。例如,將黑木耳、銀耳各15克,泡發洗凈,入油鍋略爆炒備用;另起油鍋待熱,下豆腐煎炒,然后放入黑木耳、銀耳,加水同煮,熟透后食用,可預防高血壓、脂肪肝及動脈硬化。研究發現,從人工培養的鮮蘑菇中提取的多糖類對白細胞減少癥、傳染性肝炎有一定療效,鮮蘑菇常作菜肴食用對肝病的康復有效。
按五行學說,青(綠)色屬“木”,與人體的“肝”相應,因此中醫認為青(綠)色食物具有養肝保肝的作用。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通過飲食維護肝臟健康的機制與維生素C的作用密切相關。維生素C作為強抗氧化劑,能清除肝臟內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肝細胞的損傷;參與脯氨酸羥化酶和賴氨酸羥化酶的合成,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有助于肝細胞修復和再生;能增強肝臟中谷胱甘肽S-轉移酶的活性,提升肝臟解毒功能,幫助代謝酒精、藥物等物質。研究還發現,維生素C可通過減少脂質過氧化,改善肝臟脂肪堆積;支持免疫細胞功能,減輕慢性肝炎導致的肝損傷。
青(綠)色食物中,多數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如菠菜、薺菜、西藍花、黃瓜、絲瓜、芹菜、韭菜、茼蒿、萵筍、蘆筍、芥藍、豌豆苗、青椒、油菜、獼猴桃、甜瓜、牛油果等。此外,青(綠)色食物多含葉綠素、B族維生素及抗氧化物質,可通過調節代謝、保護神經細胞及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發揮消除疲勞、養護視神經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但需注意,不同綠色食物的營養成分差異較大,建議多樣化攝入。
下面重點介紹“春蔬三味”:菠菜、芹菜、茼蒿。
菠菜
作為春季菜場的標志性蔬菜,菠菜以鮮嫩莖葉詮釋著“春生”的活力——其葉片翠綠欲滴,莖稈柔韌多汁,兼具清甜與微澀的口感,是營養豐富,食藥兼優的時令佳品。中醫認為,菠菜具有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疏肝理氣的功效,對肝氣不舒產生的胃脹、噯氣,肝陽上亢引起的血壓升高、頭暈目赤、視物模糊,肝血不足導致的貧血、肢體麻木、小腿抽筋等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中醫典籍《本草求真》早有記載:“菠菜入肝,兼入胃,能解熱毒、潤大腸、養肝血。”《隨息居飲食譜》稱其“活血脈,利筋膜”。
可將300克鮮菠菜(選紅根品種)洗凈,放入開水中焯燙3分鐘后取出,切碎,加入適量蒜蓉、熟芝麻、小磨香油、鹽等,拌勻后食用;或者將500克鮮菠菜搗爛,榨取汁,每日早晚各服50毫升。
活力配方
八寶菠菜
材料:菠菜250克,炒花生米30克,生姜10克,鹵牛肉30克,熟咸豬皮20克,五香豆腐干30克,凈蝦皮10克,鹽、醋、麻油各適量。
做法:將菠菜洗凈,連根投入沸水鍋中,焯燙數秒后撈出瀝水,稍晾涼,整理后切碎,輕輕擠去水分后放入盤中。將炒花生米(去皮)碾成小粒,生姜、咸豬皮、鹵牛肉、五香豆腐干均切碎,和凈蝦皮一起放在菠菜中,加鹽、麻油、醋,調拌即成。
功效:補血養肝,滋陰潤燥,健脾和胃。適用于血虛面色萎黃、眼干目澀、皮膚干燥及消化不良者。
芹菜
芹菜的美味早在《呂氏春秋》中便以“云夢之芹”載入史冊——生長于楚地澤國的水芹以甘香清冽的獨特風味,早在戰國時期便確立了華夏美食的味覺標桿。《詩經》發出“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的詠嘆。
芹菜“全株可食”,營養豐富。現代營養學揭示了其“莖葉皆寶”的秘密:芹菜葉的維生素C含量約為莖的3倍,而β-胡蘿卜素含量更是莖的10倍左右。建議烹飪時保留葉片,可用于涼拌、煮湯或搭配蛋類(如芹菜蛋餅)、做春卷等,充分利用其營養優勢。
時至春季,中醫認為“春應肝木,其氣易亢”。芹菜性涼味甘,入肝、胃經,既能疏解春令升發之氣,又可平降上亢之肝陽,堪稱天然的季節調和劑。現代研究表明,芹菜中的芹菜素和黃酮類物質(如蘆丁)能通過舒張血管、增強血管彈性等方式輔助調節血壓,對輕度高血壓人群有一定幫助;妊娠期、更年期女性出現血壓波動時,可適量食用芹菜作為飲食調節,但需密切監測血壓,并及時就醫評估是否需藥物治療。
高血壓病患者進行保健時,可制作芹菜紅棗飲:將250克鮮芹菜(帶葉)切段、10枚紅棗去核,然后加入500毫升清水,用武火煮沸后轉文火煮20分鐘,關火濾渣取汁,代茶飲用。
此外,取芹菜根100克、玉米須50克,水煮代茶飲用,對妊娠水腫型高血壓有消腫降壓的雙重功效。
芹菜中還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如纖維素、木質素),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中醫認為,芹菜潤腸通便,具有清熱利濕、通利腸胃的作用,適用于腸燥便秘(體內津液不足或燥熱導致的便秘)。其涼性平和,“潤而不寒”,不易損傷脾胃陽氣,與苦寒瀉藥(如大黃)有本質區別。傳統食療方“芹菜炒芝麻”結合了芝麻的潤燥與芹菜的理氣作用,可協同緩解便秘,特別適合老年人腸燥津虧型便秘和婦女產后血虛型便秘。
時令養生可借鑒“芹菜三吃”原則:春季以芹菜葉炒蛋疏肝氣,夏季用芹菜汁清熱毒,秋季食芹菜粳米粥潤燥結。
古人以芹菜“青白挺直,香遠益清”的特性比喻士人操守,形成“勤廉”的文化象征。其“青白挺直”的形質,恰似士人剛正不阿的脊梁;“香遠益清”的品性,更若君子砥礪名節的操守。青芹映雪,自古便承載著文人風骨。宋代大文豪蘇軾詩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以雪中萌發的芹芽自喻貶謫中的堅守;元代畫家王冕《墨芹圖》題跋:“生平守潔難適意,故寫寒芹伴雪青。”表達出“皚皚白雪壓不住那一莖青翠,恰似磨難摧不垮士人精神”的視覺隱喻。明代《遵生八箋》特將其列為“書齋清供”,實乃以物觀心,此中深意有三:一觀其“形”——經冬不凋的碧色莖葉,恰似“勤學不輟”的生動寫照;二品其“性”——初澀后甘的獨特滋味,暗合“守廉得甘”的人生至理;三味其“神”——青白挺直的物態風骨,正是文人“持正守節”的精神象征。
茼蒿
茼蒿在我國已有900余年的種植歷史。茼蒿以“蒿之清氣,菊之甘香”聞名——北宋《山家清供》中記載,其開花時“狀若單瓣秋菊”,故有“菜中菊花”之雅稱。
茼蒿具有特殊的香氣,故病蟲害較少,屬于低農殘蔬菜。茼蒿中β-胡蘿卜素、鐵、鈣的含量豐富,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防治貧血與骨質疏松有輔助作用。經常食用還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每年3~4月春茼蒿鮮嫩如碧玉,10~11月秋茼蒿甘香似菊韻,是茼蒿最佳食用期。這兩個時期采收的茼蒿,其β-胡蘿卜素含量可達2.5毫克/100克。
茼蒿自古即做藥用。中醫學認為,茼蒿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可平補肝腎,養心清血,寬中理氣,潤肺消痰,利小便,主治頭暈目眩、心悸不安、失眠多夢、咳嗽痰多、腹脹噯氣、夜尿頻數等病癥。《千金要方》記載,茼蒿可以“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滇南本草》認為茼蒿“行肝氣”,指其有疏肝理氣之功。
取鮮茼蒿100克,菊花腦50克,加500毫升水同煮,每日分2次代茶飲;或者取鮮茼蒿150克,去雜、洗凈,榨汁,用溫開水沖服,每天2次,每次30毫升,具有清肝降火、醒腦明目、降壓降脂的作用,適用于頭暈健忘、煩熱易怒、目赤腫痛等癥,對高血壓病、高脂血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活力配方
茼蒿汁蒸蛋:護眼明目的兒童餐
材料:鮮茼蒿100克(優選葉片完整、鮮嫩的小葉茼蒿,其β-胡蘿卜素含量比大葉品種的高約23%)、雞蛋2個、溫水120毫升(蛋液與水比例約1:1.5,確保嫩滑口感)。
做法:將鮮茼蒿洗凈,在加了2克鹽和2滴香油的沸水中焯水15秒后,撈出瀝干,放入榨汁機,再加入50毫升溫水打成汁,過濾備用;將雞蛋打散后,加入茼蒿汁、剩余的70毫升溫水,然后順時針攪拌均勻;將處理好的茼蒿蛋液過篩2次,去除浮沫,蓋上保鮮膜(在膜上扎小孔),隔水用中火蒸8分鐘,關火再悶3分鐘即可。
功效:有效保護視網膜,預防近視和視疲勞,助力身體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