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迎接湖南解放:中共湖南地下組織在行動
- 解放戰爭紀實:解放衡陽
- 林可行
- 1529字
- 2025-08-25 10:09:51
就在蔣介石和桂系暗地爭奪湖南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自然也在高度關注著湖南的動向。
湖南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當帝國主義用大炮轟開古老的國門而清政府懵于外事之際,魏源首先提出“師夷人之長技以制夷”的新論,開一代風氣。洪秀全的2萬太平軍攻入湖南,數月后即壯大為10萬大軍。中日甲午戰后,維新運動在湖南蓬勃發展,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湘籍維新志士名揚全國。在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以黃興,宋教仁為代表的湖南革命黨人是一支重要力量,武昌起義后湖南率先響應并成立軍政府。
轉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后,湖南人民更是一直走在斗爭的前列。毛澤東、李達、何叔衡、蔡和森積極參與締造中國共產黨,并于1921年10月建立起第一個省支部(湖南支部)。從此,湖南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北伐軍入湘后的短短幾個月,全省農協會員猛增到五六百萬之多。蔣介石背叛革命后,湖南的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奮起反擊,相繼爆發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湘南起義、桑植起義和平江起義等大小63次起義,建立起湘鄂贛、湘贛,湘鄂西、湘鄂川黔4塊革命根據地。
抗戰時期,中共在湖南的活動受到國民黨的極大限制,到抗戰勝利時全省僅有黨員約700人。但是,這是一支經過嚴峻考驗的骨干力量,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全省的黨組織迅速地恢復和發展起來。到1947年12月,全省共產黨員發展到1600多人。其中,湘潭縣中共地下組織發展到8個區委、49個支部,共有黨員1235名。到1948年10月,又發展到約2000人。為了迎接解放,湖南的共產黨人在省工委領導下,積極開展了兩條戰線的斗爭。
在城市,他們廣泛發動工人、學生和各階層民眾開展民主運動和經濟斗爭。省工委在領導工人罷工斗爭的同時,以主要精力領導了學生的民主愛國運動。在省工委的直接領導下,湖南大學成立了中共支部,學生運動十分活躍。1947年5月22日,在中共湖大支部的組織下,2000多名湖大學生沖破國民黨軍警的阻撓,舉行了反內戰大游行。隨后,湖大支部又派人與湘雅醫學院和明德、清華、一中、兌澤、岳麓、長師、衡湘、克強等校學生聯絡,于6月2日聯合舉行了有3000多學生參加的集會游行。省主席王東原怕把事態鬧大,急派秘書長劉公武與教育廳長王鳳喈出面接見學生代表,被迫答應向行政院轉達學生的意見,并保證省府今后不再派軍警包圍學校。
在農村,湖南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積極創造條件,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建立和發展游擊武裝,開展武裝斗爭。1947年10月27日夜,桂東沙田進步青年郭名善等,在中共黨員李康壽(又名唐瑞)的指導和協助下率領67名農民舉行武裝起義,襲擊汝城縣集龍墟警察所,繳獲步槍30支,建立了桂東游擊隊,其后與北江第一支隊一道返回桂東,開辟湘南游擊區,并一度攻占桂東沙田等地,使部隊迅速擴大到200多人。
1947年12月,中共湘潭特區工委也建立了一支地下游擊武裝即湘潭縣武工隊,張鵬飛任隊長,特區工委軍事委員胡佑生(次年2月任湘潭縣工委書記)任政委。1948年1月22日夜,武工隊襲擊了吟江警察所和古塘橋警察所,繳獲15支步槍和一批軍用物資,隨后在湘中地區轉戰游擊。
1948年夏,省工委總結了一年多來的工作及其經驗教訓,根據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指示,決定將全省分為三線進行領導:第一線,主要在湘南組織發動武裝,開展游擊戰爭;第二線,在農村發展黨組織。發動農民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積極進行武裝斗爭準備;第三線,在城市發展黨組織,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配合解放。從此,省工委及所屬各級組織思路更加清晰,各方面的斗爭協調發展、互相配合,黨領導的游擊戰爭烽火在湘南、湘中,湘西廣大地區熊熊燃燒起來,從而對蔣桂爭奪湖南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種種情況表明,湖南將日益成為各種勢力的聚集點,一場激烈而復雜的斗爭將不可避免。
在這種極其復雜的形勢下,程潛回到了湖南。
在各種力量的反復較量中,湖南和平起義開始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