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靈與超越:祭祀的人類學釋義
- 王銘銘
- 1988字
- 2025-08-19 16:25:57
祭祀與世界觀
我曾對“廣義人文關系”體系做過一些討論(5),此后的幾年里,我寫下這本有關祭祀的書。這期間,我總是想到與上述“解字”相關的如下問題:
我們所知最早的“祭”字,緣何沒有“示”這個部分?
“祭”這個字建立的三合一結構,是否為所有祭祀的普遍樣式?
不同社會共同體的祭祀是否必然基于對人、物、神“三界”的區分展開?若是,三類“存在者”各自又被界定為何物?其概念范疇的邊界有哪些差異?
祭祀是普遍存在的,還是僅在“古代文明”中存在?
祭祀中的人、物、神三者之間關系的中間者是不是一定是“祭”這個字中的那一物,或者說,即使是被視作那一物,它是否可以轉喻或替代人或神?換言之,祭祀在為人、物、神提供“際會”的機會之同時,是否也為人與他們的“廣義他者”(他人、物、神)提供了相互轉化的可能?
在不同社會共同體中,“廣義人文關系”是否有不同的形態?其中的關系是平等互惠的,還是差序有別的?平等和差序又是如何具體界定的?不同文化如何排列人、物、神三者在等級秩序中的地位?
“祀”字體現的通過祭祀增強生命力,是不是諸社會共同體所共同追求的?在追求生命力增殖之同時,不同社會共同體是否也追求其自身的“道德升華”和秩序完善?不同的人是否以此為手段達成生存的功利目的?
祭祀既然是一種人神之間的交流方式,這種特殊“語言”能否以一般語言的邏輯來化約?或者倒過來說,這一以物為載體的交流方式是何種“語言”?
如果祭祀往往是以生靈(包括作為個體或集體的人和萬物)的生命力之更新為追求,為什么這一對“生”的追求往往以犧牲的“死”為方式來實現?如果“死”是生靈的生命力難以規避的宿命,為什么人們會借助祭祀使之“提前發生”?其在祭祀中的“提前發生”與在戰事中的“提前發生”是不是可比的?二者是不是都可以用“暴力”來理解?
“祭”字既然有“殺”的意思,儀式中緣何要使用暴力?祭祀的“暴力性”是否可以化約為“人性”之“惡”?一些“軸心文明”出現“反祭祀”傾向,是否源自對祭祀的“暴力性”的抵御?
祭祀無疑是古老的神話和習俗,在當代,這些是否毫無存在價值?
……
采取個案或比較的方法,對以上問題展開“經驗研究”,無疑會有許多收獲。然而,我這里所要做的工作卻不屬于此類。我將聚焦對祭祀的既有解釋,特別是近現代西學的祭祀理論,具體言之,我將以19世紀中期以來西學的一支——英法人類學——為例,分析、說明和討論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學者解析祭祀的不同方式。我堅信,研究這些既有方式,審視其方法、內容及思想特征,理解其如何追溯祭祀的源流,如何以學術概念來“化”實際生活情景下的祭祀實踐和觀念,同樣有助于我們把握上述問題并趨近答案。
這些述評來自對經典文本的研讀,這些文本是現代英法人類學的成果(有的已有中文譯本,有的則尚待翻譯),代表在學科史上有突出建樹的人類學家的觀點。我的關懷雖是學理性的,但我將圍繞一系列學術人物展開。選擇這些人物的依據是他們的“范式”或“學派”代表性,這些“范式”或“學派”廣泛包括了19世紀后半期的各種進化論,在反思或反思地繼承進化論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功能論(文明史、結構和個人主義功能人類學)、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宗教”與“結構”對立范式、“后結構”時代涌現出的不同思想(如祭祀的暴力或“替罪”論解釋、結構-歷史功能論、過程論及本體論解釋等)。
我將表明,除了時代性之外,這些“范式”或“學派”還有國別性,與置身于英吉利海峽兩岸的“英國派”與“法國派”相關,其總體歷史形象是由兩大派系勢力的此消彼長構成的;與此同時,這些國別范式或派系同樣具備國內性和國際性,與英法兩國內部的思想分歧及其“國際效應”相關。(6)
我多次通讀書中處理的這些文本,也摸索過它們背后的思想脈絡,但這里我將聚焦于其中有關祭祀的部分。我努力趨近作者的原意,但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不免戴著自己的“有色眼鏡”。這副“有色眼鏡”是由廣義人文關系的鏡片制成的。
這批名著(與這門學科的巨大產量相比,它們無疑僅屬其中的少數,但它們是兼具廣度和深度的重要少數),沒有一本提到“廣義人文關系”概念——坦率地說,這些作者并沒有用它代表的視角來看問題,他們中甚至有不少是我試圖用這一“關系主義”看法來批判的“二元論”“人類中心主義”“功利主義”“神圣論”“暴力論”等觀念形態的表現。然而,如我將表明的,透過“廣義人文關系”鏡片審視這些文本,我們能更順利地進出于經典的思想世界。
做“文獻研究”,尊重文本制作者的本來想法至為重要,但在做這項有特殊旨趣(祭祀的廣義人文關系釋義)的研究時,我們似乎更應面對這一事實:唯有將視野拓展到漢文“祭”字涵括的人、物、神“三界”并采取區分與關聯的辯證法展開想象,方能更好地深入原典之中,對其提供的有關祭祀的源流、性質、作用與歷史地理轉化的解釋形成于己相關的理解;因而,即使文本作者并沒有采取這個視角和辯證法,其理論若是被“過濾”,其原意亦將得到更好的澄清。